在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热潮中,我们迎来了新世纪的第九个新年。新岁惟祝愿,叫成功再相伴。
站在历史新起点考察,高等教育面临着进一步推动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的双重压力,实际工作头绪纷繁复杂,要求更高。就深化和完善改革而言,最当紧的该是提醒高校别忘了:改到深处是教学、改到真处是教学、改到难处是教学。就是说,教学改革的成功,对破解高等教育提高质量难题具有决定性作用;从今往后,教学改革、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成为高等学校改革克艰攻难必须关注的焦点。
教学是高等学校生存运行的主线、本真、主旋律。没有了教学,高校就不复存在;教学工作搞不好的高校,就不是好高校;淡忘教学改革、或不能让教学改革有实质性突破,即使别的改革再热火朝天,也谈不上落在了实处,高等教育质的提升和超越就难以实现。这并非是说教学以外的改革不重要、可有可无。相反,高教管理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招生与就业制度改革、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后勤保障体制改革等等,都是很重要的改革;没有这些改革的支持、支撑,教学改革就会严重受阻,有时甚至寸步难行。但是,这些改革毕竟都是外围的改革,或者说,这些改革都不是为改而改的,最终都要落实到服务和促进教学改革、有利于立德树人、培育新人上。舍此,高等教育改革就可能迷失方向。现在社会和大学生对高等教育所持的批评和不满意,主要不在于高等教育所确定的办学目标不好,而是质疑现在的高校是否真正将教学和育人放在首要位置上,是否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真正承担起责任,是否有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和办法,是否能让毕业生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所有这些都在呼唤: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应由规模扩张为主转向内涵提升为主的质量型发展之路;高等教育的改革,应在深化和完善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将深化教学改革、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就是要自觉地承担更大的责任、凝聚更多的精力和心思,把教学改革这一高等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改革切实抓起来,抓出大成效,促进质量大提高。
改到深处难处是教学,难在何处?归因很多,有两点不可视而不见。一是主管部门和高校还不能完全把发展重点转移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还没有认清教学改革、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提高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紧迫性。人们看到,以校长为代表的高校各级领导,都在为保稳定、保运转、扩规模、跑项目、搞科技创新等东奔西闯,就是不能集中精力系统谋划思考保质量、抓教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未深刻认识保质量对保稳定的本质意义。很多人认为,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只是教学部门的事情,事不关己,你急我不急,隔岸观火者众。而教学主管部门又往往被具体事务缠绕,分身乏术,还感叹权限制约,也没能或不会对教学改革进行系统研究和整体设计;即使早知早觉者有了些好的教改主张和想法,如果得不到党政一把手的认可和支持,也是白费力气,使“深化教学改革”只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轻描淡写的红头文件上,难以有效付诸实践。现行的教学评估和教学成果评奖,对教学改革的导向也不明显,致使高校和师生对教学改革始终兴奋不起来。二是受根深蒂固习以为常的旧思想观念束缚,全国性成体系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大气候尚未形成。管制式教育和灌输式、死背强记式教学已暴露出种种弊端,但还在大行其道;理论与实践脱节、教的学的与做的行的不一致、甚至相背离早已令人厌烦,却改而难见大成效。为什么?皆因传统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和旧教学方式方法作祟。最需要警觉的是,当今各级为政掌权和执教育人的人,大都是旧体制旧体系旧方法培养熏陶出来的,大家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要想大变革,反而不适应。人们看到,多数高校的高管,沾沾自喜于本校的教学在一天天照常运转,毕业生在一批批照旧毕业,就是很少想到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反差有多大,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说不出子丑和寅卯;即使有校长院长对教学改革也一声声地挂在嘴上,仍是只听雷声,不见或少见雨下来。冲破这些或显性或隐性的束缚,或外部或内部的阻力,更需要来一场教育教学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方法大革命。
教学改革是一个大课题、一门大学问,它涉及到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更新、新旧体系的转换、教学内容和手段的现代化、育人模式和方法的科学性先进性等。这些都决定了教学改革是个大难题。但再难也得改,而且应大改,不是小改;早改比晚改更主动,大改比小改更有效、更值得企盼期待。实际上,局部的改革、或某些方面的小改小革早已起步,一概否认以往已在进行的教学改革功效,有失公允。然而,站在历史新起点上审视教学改革,站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高度审视教学改革,站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时代新要求审视教学改革,实在都还有太大的差距。时至今日,对旧的教学或人才培养体系只是修修补补式的改革已不能解渴,局部的单项的教改仍然需要,但也不应是主要的着眼用力处。我们应把教学改革的目光投向更加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综合改革、整体推进、构建新体系上,把重点放在搞好顶层设计、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应制定引导有力的能充分调动师生参与教改积极性的重大政策举措,营造声势浩大、教改光荣的舆论氛围,促使人们对深化教学改革极端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的新觉醒,激发对教学改革的高度兴奋、高度责任、高度智慧。
改到深处真处难处是教学,面对教学改革的历史性重任,不想改不行了、不会改也不行了,改了不见大成效也难以取信于学生、取信于社会。破解质量难题靠改革,应将教学改革上升为“一把手工程”。什么时候打赢了教学改革攻坚战,中国高等教育就能以更高的质量,更好的形象昭示于社会,昭示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