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中国高速发展、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世纪,发展的中国需要形成、汇集世界级水平和影响力群体的智力支持,中国的智库应首先出现在大学。
大学智库充分发挥思想创新、政策建言、影响舆论的重要作用,可以逐渐承担起为政府培养人才的作用,积极推动公共外交并成为公共外交和国际政治传播的主力军。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推进, 各国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硬实力”,以思想、观念、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已成为新的竞争点,而智库作为国家思想创新的动力源泉,是“软实力”竞争的关键。
智库最早出现在二战时期的美国,是指战争期间美军用来讨论作战计划的密室,后来泛指一切以政策研究为己任、兼顾影响公共政策和舆论的政策研究机构。智库的发展程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实力。21世纪是中国高速发展、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世纪,发展的中国需要形成、汇集世界级水平和影响力群体的智力支持,中国的智库应首先出现在大学。中国的大学智库将承担起思想创新、政策建议、人才培养、公共外交的重要作用。
大学智库事关国家发展
近年来,智库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已引起了国内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有学者认为,智库是思想掮客,是政治议题设置者和政策倡导者;也有学者认为,智库协助外交团队出谋划策,在预防性外交和冲突解决中扮演重要角色;更有学者认为,智库是国家决策过程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影子政府”。
世界各国智库根据资金来源和机构归属,可分为三类:官方智库、大学智库与民间智库。目前,全球共有6480家智库,美国有1815家。在美国众多智库中,半数为依托大学的研究机构。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大学一直发挥着国家主要智库职能,之后随着国家决策咨询服务的专业化,校外专业型智库产生并有选择地替代了高校智库职能,但高校智库仍是智库的重要组成,与官方智库、独立智库构成美国智库的“三驾马车”。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以政策研究为核心、以直接或间接服务政府为目的的“智库型”研究机构大概有2000多家,数量甚至超过智库最发达的美国。从数量上来看,应该说中美两国都属于智库发展的大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智库发展与改革开放进程同步,至今只有30年左右的时间,尽管数量很多,但在影响力、创新能力和全球视野方面却与美国智库存在很大差距。目前,中国的官方智库发展得比较成熟,数量众多,影响力很大。民间智库数量少、影响力薄弱,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大学智库数量很多,但是由于缺乏相对稳定与科学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机制,在政策制定领域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其优势。在目前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大环境下,中国的大学智库最具备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智库的必要条件。推进中国大学智库建设,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崛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大学智库建设任重道远
相对于官方智库和民间智库而言, 大学智库的建设与发展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良好的氛围;其次,大学具备丰富的人才资源;再其次,大学具有学科综合的优势;最后,大学的信息资料丰富,对外交流积极。当然,中国大学智库建设中也存在着不可回避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学内研究机构众多,缺乏清晰的智库定位、资源分散,研究水平良莠不齐,影响力难以充分发挥、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上存在问题;大学教师承担教学、科研、学生服务、社会服务四重任务和角色,严重缺乏在政策研究上的时间与精力;大学的科研考核体系普遍以学术研究、基础研究为重,对智库所从事的政策研究与战略研究缺乏科学、灵活的考核机制,缺乏对智库研究人员思想成果和社会贡献的应有认可与重视。这严重影响了大学教师从事智库研究的积极性,制约了大学智库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大学智库发展的图景与路径
展望中国大学智库的发展,理想的发展图景是:大学智库在发展壮大的同时推动大学自身的发展;大学智库充分发挥思想创新、政策建言、影响舆论的重要作用;大学智库可以逐渐承担起为政府培养人才的作用;大学智库积极推动公共外交,加强与世界各国智库的交流与合作,成为公共外交和国际政治传播的主力军。
以此为目标,中国大学智库应该从组织架构、人才选用、资金来源、影响力拓展、管理考核等几个层面进行大力度改革。
政府的责任是,在政策上为大学智库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在人事及科研管理上,为大学智库的发展制定合理法规以形成科学机制;在宏观上,全面把握中国大学智库的整体发展布局;在资金上,为大学智库的发展提供一定保障;在影响力拓展上,共同构建一定的渠道。
大学要从智库发展的角度,建立科学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机制。目前,大学内类似于智库或者具有智库特点的各种研究机构数量众多,但资源分散、各自为政,很难形成合力、做大做强,发挥出智库应有的功能和影响力。智库所从事的是针对现实与长远的对策研究,而不是关在象牙塔里的“阳春白雪”类的纯学术研究。在人才选拔上,大学管理机构要“不拘一格”,以开放的思维选拔启用青年才俊、复合型人才,为智库人才创造适宜的发展空间和平台。要制定出一套对大学智库研究人员有激励和凝聚作用的灵活考核制度,以期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具备全球影响力的大学智库精英。
大学智库建立和发展的目的就是要影响政策和舆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大学智库的影响力可分为“向上”与“向下”、“对内”与“对外”四个维度。“向上”指的是大学智库对政策决策者的影响力,“向下”指的是大学智库要影响社会、教育公众,通过大众传媒影响世界。“对内”是指大学智库在国内的影响力,“对外”则是强调国际影响力。为了拓展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大学智库要与世界各国智库建立起密切的合作、交流机制,这一方面缘于全球化背景下面对全球性问题的战略应对,另一方面是为国家大外交战略建立若干重要通道,呼应国外智库,影响国外舆论和政策。
大学智库的发展要突出责任意识、全球意识和品牌意识。“责任意识”是指从事大学智库研究的专家、学者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从国家利益、社会进步与民生角度出发,大胆建言。“全球意识”分为四个层面:一是大学智库的领导者们要站在全球的视角考虑智库的发展战略;二是专家学者们研究政策问题时一定要有全球意识;三是大学智库不但要影响本国政策,还要走出中国,呼应世界;四是当今世界各国间面临的共同问题越来越多,需要各国智库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品牌意识”指的是大学智库围绕明确的使命和目标来构建整体的形象和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品牌的传播和推广。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思想库、政治传播、公共外交、环境传播。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