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风险管理,就是单位和个人在对风险进行识别、预测、评价的基础上,优化各种风险处理方案,以一定的风险处理成本达到有效的控制和处理风险的过程。高等教育的繁荣,促进了对高等教育自身规律的研究和认识,但我们也需要对高校发展和管理中面对的风险给予充分重视。
一、风险类型分析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外在压力。
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对外开放步伐加快。高等教育作为服务贸易的一项内容,虽然没有实行全面开放,但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国外和境外高校拥有比较优质的教育资源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吸引优秀学子方面舍得投入,加之他们的生源选拔方式、培养方式、衡量人才的标准与我们重学习、轻实践的基础教育具有明显的不同,他们更注重的是学生能力和整体素质。如此,国外和境外的著名大学对优秀学子更具有吸引力。近年来,一些高考状元和优秀高考生更多地选择境外和国外高校就读。短期内,对拥有众多考生的中国高等教育不会拥有致命的冲击。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些教育专家和社会精英不断地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反思和批判,也一再呼吁改革我国的大学生选拔办法,改革大学生的培养模式。如果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缺乏充分的认识,依然墨守成规,坚持现有的生源选拔方式,必然导致我国高校在与国外、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争夺优秀生源的过程中处于被动。
(二)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与法制社会建设脱节
我国法制社会建设步伐加快,师生法治观念的不断强化,老师、学生的维权意识明显增强。我国高校内部是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并存,而这两种力量并不是均衡的。行政管理明显强于学术管理。行政管理仍然是科层式治理结构,人员过剩,效率低下,行政威权盛行,行政压服等管理手段还在发挥威力。高校管理是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结合体,学术管理需要尊重学术规律,行政管理需要依法行政。现在,许多学校的内部管理规定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抵触,致使状告学校的事件时有发生。
案例一、福州大学学生穆某在考试中找人替考,按学校内部规定给予勒令退学处分,无法顺利拿到毕业证书,于是将母校告上法庭。法院判决:福州大学对穆某所作的处分属违法行政行为,应予以撤销,并为其颁发有关学位证书等。
案例二、南京艺术学院某硕士研究生,毕业后3个月后,以“在学期间未得到导师学术指点”为由,将学校告上法庭。
案例三、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学员王某和杨某,因一门专业课不及格,学校按内部规定未授予他们学士学位。王某和杨某起诉至法院,法院判决:浙江大学的内部规定违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学位条例》,撤销学校作出的不授予他们学士学位的决定。
案例四、昆明理工大学学生李某未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按学校有关规定,其未能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李某随将学校告上法庭。
案例五、中原工学院学生王某在宿舍使用电炉,被发现后,学校按内部规定给予其记过处分,毕业时拒绝授予其学士学位。王某提起诉讼,法院判决:中原工学院对原告进行学士学位资格审核。
案例六、山西残疾考生郝某到北京中医药大学报到时被拒,其以北京中医药大学违约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法院判决:北京中医药大学录取其进入该校就读。
案例七、西北大学教师林某于2000年通过学校教授资格的评审;2001年,学校又作出决定予以撤销。林某不服,将学校诉到法院。法院判决:西北大学恢复其教授资格。
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纷纷纭纭的官司都会给学校的社会声誉带来不利影响。其实这些问题如果学校有关部门能够以人为本,应该能够及时化解矛盾。
(三)对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缺乏深入分析
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宗旨,由于我国高校过分注重才智培养,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大学里各种考级层出不穷,无形中使大学生始终生活在压力之中。大学生是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步确立的时期,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深远。我们处在道德和价值重构的时期,新的市场经济的道德和价值规范正在建构,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也随着我国经济的复兴而不断茁壮,在这两种道德和价值的交互作用中,新的适合新形势需要的新道德和价值观必然产生,但身处其中,必然感到他们激荡的痛苦和震颤,有些人会迷失。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和党风问题也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冲击。高校中贫困生、特困生与富裕生并存,困难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很重,需要认真疏导和引导。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接受社会实践机会较少,加之就业压力过大,因情感、心理障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问题导致的大学生自杀、自残和犯罪事件屡屡见诸报端,某些恶性事件令人震惊。如云南马加爵犯罪事件令人不寒而栗。这与学校未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状况,漠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缺乏深入的分析不无关系。如此,给人才培养带来严重的问题和风险。
(四)学术不端损害学校学术声誉
我国高校的学术评价标准不甚健全和成熟,通常以发表论文和出版专著、教材的数量为准,而且这些成果与一个人的职称、职务和收益直接挂钩。学校内部管理实行目标责任制,以完成任务的多少为绩效标准。个别大学评价机构侧重科研成果的数量,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利益的驱动,加之社会和经济转型时期的浮躁风气,使学术研究倾心于功利,抄袭、剽窃等学术腐败,不仅给当事者所在高校带来了名誉损失,也让学术界为之汗颜。如北京大学王铭铭、合肥工业大学杨敬安、华东理工大学导师胡黎明抄袭、作假事件等,都为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学术声誉带来负面影响。
(五)人才无序流动造成的学术梯队断层
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人才队伍建设是至为重要的。人才队伍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根本。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惜下大本钱,但人才的成长需要学术积累和时间磨练,有一个正常的成熟期。从全国人才队伍的整体而言,总量是有限的,许多高校为快速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不惜血本吸引人才。由于我国高校是分等级建设的,重点大学和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在学术环境和生活待遇方面总是优于一般高校,也就是对人才具有“高位引力”,纷纷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这些高校与重点高校相比在培养优秀教师方面的难度和投入更大。优秀人才的流动常常是具有双重身份,原有高校不放,吸引高校又重新建立工作档案。非重点大学和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仅仅拥有人才的档案,而得不到人才的服务。如此,对他们明显不公。人才竞争的无序,导致一些欠发达地区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的压力和风险增大。人才的成长需要过程,而一旦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又会有许多高校和研究单位试图用更好的待遇吸引他们。这些优秀人才的流失,给所在高校的学科和学术梯队建设带来重大损失。
(六)财务运作中的风险
高校规模扩张之后,原有的校园和校舍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许多高校纷纷开辟新校区,进行举债发展。据报道,我国高校的信贷总规模达到2000亿元。从一些学校的实践来看,由于没有充分论证合理的贷款规模,加之,在利用中不注意节约,还贷压力已经呈现,财务运作面临的风险成为影响学校稳定的重要因素。
(七)学校突发事件处理不当
从各种媒体的报道中,我们知道交通事故、食物中毒、流氓滋扰等事件时有发生。因这些事情处理不及时、不透明引发的学生集体上访等群体问题不断暴露出来。忽视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不懂得因势利导,不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缺乏人性化管理,又不能及时地化解矛盾和冲突,都对学校大局的稳定造成危害。
二、规避风险建议
高校管理和发展中面临的这些风险确实是对学校管理工作的考验,但若认真应对,不仅能够化解,还能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更好地促进学校建设。
(一)努力使大学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
高校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足够的研究,但往往对自身规律的认识存在欠缺;大学本身是一个提供知识,倡导学习的阵地,但往往忽略把大学自身建设成一个善于学习的组织。形成学习型组织,需要系统思维、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目标远景,这对大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大学的发展要与社会发展同步。我国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大学不可能远离社会。大学不仅应当在社会服务中坚持自己应有的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而且需自觉地以其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化在引导社会前进中发挥积极作用。正如美国教育学家克拉克·科尔所说:“大学作为知识的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不可避免地要向社会提供服务。今天,知识是为每个人服务的。”(【美】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80页。)大学与社会的联系,强调大学要适应快速的变革,保持持续发展。
第二、大学要努力形成开放的心态。大学为了实现奋斗目标,必须保持对话沟通和开放思想,必须强调创新和团队精神。大学对外开放不仅仅是面向世界,而且要面向国内开放。大学的发展和建设应该没有一个共同遵守的、严格的“国际标准”,也就是说大学的国际化并不是美国化和西方化,而是要加紧与国际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吸取好的经验和做法来丰富我们的大学教育。每个国家的大学都在各自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历程中,担负着其他国家高校无法承担的责任,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特殊使命。在国际交流与科研合作中,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要看到与其他国家在教育理念、软硬件设施等方面的差距。对其他文化的继承,总是要适应国家的实际国情和民族的文化心理,否则,生搬硬套不会有好的效果。在与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中,要积极实现办学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共享,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第三、大学要加强自身发展规律研究。大学从创立以来,办学理念不断更新和变易,这些都是对大学自身规律的认识和总结。在大的社会环境之下,各自学校有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加强大学自身的研究,就是要把握这些个性化的规律和特点,以促使学校跨越发展。要学会不断丰富大学组织的管理,善于学习新事物,善于应对复杂局面。大学所面对的外部世界正在展开复杂的变化。随着市场和社会对大学影响力增大,大学管理也要腾出更多时间来思考和应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变革。当大学对外界变化过于迟钝,大家也会对大学失去耐心。为此,学校要邀请国内著名教育和管理专家,或者是挑选学校的优秀专家开设讲座,培训管理干部和教学骨干。
(二)坚持依法治校
高等学校权力包括两部分,一是法律、法规授权;二是高等学校自治权。前者权力的行使必须以法律、法规为前提,后者权力的行使随着高校的设立而产生,随着高校的终止而终止。
法律、法规授权是非常明确具体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及相关法规都规定了高等学校享有的权利,高校必须严格遵守“以法律授权为限”的原则行使权力。与此同时,高校的自治权力就显得内容不够明确,边界不够清晰,也更多地面临质疑和挑战。法律授权太原则和高校自治权不明确,就形成了高校管理上的制度软肋。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没有任何权力是不受限制的,高等学校也不例外。因此,在高校管理中要注意两个原则:第一、公民权利是高校权力的界限,任何规定和制度都不能侵害公民的合法权利;第二、正确处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区分两类规范的不同调整范围和实施方式。
教师和学生状告母校事件之所以频频发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内部管理规定与法律、法规相违背,加之在处理违纪违规事件时,没能做到透明、公开,没能给当事人充分的申辩机会。因此,坚持依法治校,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鼓励和尊重广大师生在学校管理和建设中的作用,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对内部的管理规定进行认真梳理,该修订的修订,该废止的废止。
2、重新认识现阶段高校与学生的关系,改变以我为核心、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老师和学生是大学教育的“主体”,而不再是单纯的服从者、被管理者,过分“霸道”的校规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
3、树立高校自治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自治的观念。制定校规时充分发扬民主,让老师、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一些内部规定要能体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共同意愿,这会减少实施中的阻力,取得广大师生的支持和理解。
(三)创新管理理念,增强信息沟通能力
传统的大学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型的,现代管理学提倡这种组织结构的倒置。对于大学而言,科层式组织结构倒置可以带来管理理念的变革,需要管理者突破现有的管理模式,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给予教师、学生更多的关爱,让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程勉中先生将这种变革归纳为五个变:变“控制”为提供服务;变“操纵”为指导和激励;变“不计成本”为注重经营;变“权力集中”为重心下移;变“击败对手”为组织战略联盟共同体。
信息不对称是信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命题,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阿克洛夫提出。按照此理论,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由于交易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信息优势方可能会以此谋求在交易中获取更大收益,而信息劣势方可能因此受损。有些学者把大学称作“信息高度不对称组织”,也就是说大学管理中决策层与院系之间,校长与教师、学生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互相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多,存在隔阂,互信机制不健全。如此,可能导致组织目标的共同愿景遭受挫折。所以,在学校管理中,要加强校务公开,通过校内网络、报纸和各种宣传媒介及时将学校的各项措施在第一时间周知师生。要畅通各种渠道,能够让广大师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意见能够及时地反映到学校决策层面,各部门要及时收集意见和建议,重大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大学理念,始终把合格人才的培养放在首要地位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在高等教育中,贯彻和实施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大学改革、发展和建设的核心思想。在大学坚持以人为本,强调把师生作为大学管理活动的核心和最重要的财富与资源,真正地把人当人看,所有的师生员工都是大学利益共同体成员,大学的发展关涉每个成员,有赖于他们创造性智慧的发挥。以人为本的大学理念是一种全员参与的管理,把师生的事业与学习统一于学校的整体发展之中,重视团队文化和凝聚精神的养成。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学校的一切工作和取向均要以此为中心而进行。以人为本的大学理念就是要时时处处体现人文关怀,顺应人性,尊重人格,保持知识分子独立的批判性和独立人格,形成学术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繁荣局面,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每个人都是个独立的个体,如果能将追求个体幸福与成就事业完美结合起来,或者说如果单位能够为一个人的事业和自身发展皆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会的话,他也就会安下心来。
关涉教师和学生利益的问题,学校有关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代表学校出面处理,绝不能不闻不问。要切实维护教师和学生权益,充分发挥工会的维权职能。只有维护好广大师生的权益和尊严,才能使大家团结一致,为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奋斗。
(五)合理编制财务预算,加强内部审计
财务管理是经营大学的主要手段,影响着学校办学资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财力资源的整合与配置要从着力于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等学校的工作重心。在确保重点和中心工作的同时,要科学合理的财务安排,充估量和预测运作中的风险,及时、准确地报告财务状况,制定合理的财务预决算和贷款偿还方案。在编制财务预算时,要充分征求各基层单位的意见,从维护学校发展与建设的大局出发合理分配资金使用额度,减少或杜绝不必要的浪费。大学是一个整体,各部门和各教学单位要维护和促进学校这个整体的健康、协调发展。要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从维护学校的利益出发思考问题,减少学校负担。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财力资源的有效、优化配置。同时,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严肃执行审计结果。必要时还可以借助独立的审计事务所加大审计力度。
(六)规范学术行为,加强诚信教育
学术的原创性越来越受重视,学术队伍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优秀人才都有追求学术价值的自觉性和内心自律,但有时难免会受到功利性干扰。重视对师生的诚信教育,树立自觉遵守学术规范的观念和意识。
近几年来,剽窃、抄袭、造假等学术腐败的屡见暴光,学术界的声誉受到极大影响。众多知名专家学者疾呼,要严惩学术腐败,遵守学术规范。一些学者指出,学术界之所以剽窃抄袭成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界长期以来在学术成果的生产、发表、评价等各个环节没有建立严格的学术规范,存在制度缺陷。学校需要借鉴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意见,制定学校的学术和科研规范。
(七)做好人才培养的合理规划,把重点放在人才的有效使用上
人才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要用学科发展来聚拢人才。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等一切工作都离不开两支队伍,即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高校内部存在着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某些矛盾和博弈,其本质是两支队伍之间的不协调、信息不对称造成的。
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是培养、提高与稳定的问题,关键是要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在师资队伍培养上,要注意分类培养、分类提高,适合和善于教学的,要多鼓励与支持他们;适合和乐于科研的,要多鼓励与支持他们。他们能够在各自的领域快乐工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干部队伍关键是增强责任感,要将他们的精力和思路集中和吸引到谋划学校发展和建设上来,必须转变大学管理中的衙门作风,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组织管理学认为,在组织系统内部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峰值预期,若一个人达到其峰值预期,工作的积极性就会减弱。所以,一个组织目标的完成,靠的是没有达到峰值预期的成员的工作积累。若是多数人达到其峰值预期,这个组织就会缺少活力,缺少组织整体前进的动力。学校的管理,就是要经常促进学校的活力,促使干部不断学习提高,不断确立新的奋斗目标,但要切忌胡乱折腾。
(八)实施高等教育的全球化战略
在国际教育服务贸易迅速上升,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中国大学必须放眼世界,勾画自己的发展战略。
1、教学研究国际化。鼓励本校学生到国外留学,鼓励教师到国外学习、进修、访问、考察,开展科研合作,同时积极接受外国师生来本校留学、访学。
2、课程设置的国际化。不仅应开设更多关于其他国家和国际问题的课程,而且所有课程应当体现国际观点,院校之间合作开展国际教育和跨文化研究。国外高校比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澳洲的大学课程考试老师给7个大题,学生可任选4题回答,没有一些死记硬背的填空、选择题,这样可以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国际性人才。21世纪的公民将生活在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因此,大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适应这种未来要求的公民。一些跨国公司在国内进行过有关调查,他们很难从中国本土培养的大学生中选拔到合适的高级管理和经营人才,一是我们与他们的高校课程设置不一,二是应聘者的外语口语能力欠缺。我们的外语教学教给了学生许多知识,学生为应付考试也记忆了大量的单词,但在运用时简单的对话却很吃力。这需要改革我们的外语教学方式,要以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为主。
高等教育的理念随着社会的变革而相应变化,大学正日益成为知识创新、思想创新的基地,应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大学也需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实现这个任务需要大学的办学思想更加开放。为实现学校提出的奋斗目标,学校应该就面对的风险进行识别、估测和评价,并选择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应对,及时解决问题,维护学校发展大局的稳定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作者为河南大学欧亚国际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