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红:从战略层面重视高校智库建设

加强高校智库建设,献策国计民生——访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

  作为以公共政策研究为核心、以影响政府决策和社会舆论为目标的研究机构,高水平的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这一改革动向让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等一批学者感到振奋。

  从战略层面重视高校智库建设

  近年,世界范围内的智库数量急剧上升,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公布的《2009年全球智库报告》,全球约有6305家智库,其中欧美地区的智库最多。据《2013年全球智库报告》显示,全球智库数量已增至约6826家,其中中国的智库有426家。在全球前100名顶级智库中,中国只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6家机构。张倩红表示,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智库建设与国家实力远不匹配。目前我国有影响力的智库主要是政府智库,高校智库与独立智库明显不足。

  据统计,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人员总数已达到42.6万,聚集了全国80%以上的社科力量。“高校是极为重要的思想阵地与研究重镇,汇聚了众多知识精英和高端人才,必须将充分发挥高校‘智库’功能提高到战略层面加以重视。”张倩红表示。

  近年,教育部非常重视高校智库问题,提出把高端智库建设作为高校功能的重要载体,努力打造一批党和政府“信得过、离不开、用得上”的高校智库。2014年2月10日,教育部专门印发了《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张倩红说,该计划从目标布局、人才队伍、平台建设等方面确立了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宏伟蓝图。如何落实这一计划,使之在高校有切实可行的落脚点,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

  加强引导与资源优化配置

  如何充分利用高校庞大的人才资源优势?张倩红认为,应积极发挥学术研究与国家决策之间相互转化的联动作用,进而为政府重大决策、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切实的建议,发挥积极的咨询作用。在今年的“两会”上,张倩红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关于加强高校智库建设的构想。

  首先,教育部与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引导,有计划、分层次地推进高校“智库工程”。具体来说,教育部陆续建立的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应在发展定位、人才培养、项目设计等方面聚焦重大问题,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与地方经济发展,进一步拓展、强化智库的社会职能;已经启动的“2011计划”——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应对高校智库建设给予必要的倾斜与扶持;“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应在总结第一批成果的基础上,尽快启动第二批基地建设,增加研究覆盖面;由于智库资源需求量大、覆盖面广,除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外,应充分发挥地方院校的地缘优势、学科特色与历史积淀,在全国范围内培育一批能够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智力支持与决策咨询的高质量智库机构。另外,教育部的各类项目在课题指南的设计上要增加智库研究的分量,显示出导向性与示范性。

  其次,高校要整合资源,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学科优势,挖掘自身特色,加强机构建设,切实提高智库研究的投入产出比。要培养、强化相关专家的问题意识、前沿意识与责任意识,引导他们胸怀国家利益、民生诉求与社会担当,主动将学术分析与政治决策相结合;要立足国际视野,重视对国外智库的研究,借鉴欧美著名大学智库的运作模式、角色定位与服务导向,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积极为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出谋划策,同时加强与国外智库的交流合作,就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及时发声,争取话语主动权。

  再次,高校智库要准确定位,向着特征鲜明、优势突出的方向发展,加强不同高校智库间的校际分工与合作,实现资源互补,从而形成规模效应。高校智库必须时刻紧跟国家重大战略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有重点、分阶段地开展对策研究,定期提交一系列直接服务于国计民生的分析报告与决策参考;根据高校各自的研究优势,进行优化配置与学科整合,避免研究机构间各自为战、重复建设的局面。

  最后,教育行政部门、各级政府及高校要加强信息合作,建设共享平台,完善信息传播机制,使智库研究成果真正服务于国计民生,实现影响力、惠及面最大化。智库研究成果应纳入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给予高校智库学者相应的政策优惠,减少他们在物质上的后顾之忧,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效益。此外,省级人才项目和平台项目、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及各类支持计划也应向智库建设倾斜。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清俐)

  「文献链接」

  教育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2014年2月10日印发)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智库建设的重要批示和刘延东副总理在“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制定本计划。

  一、服务国家发展,明确建设目标

  1.明确高校智库的功能定位。高校智库应当发挥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的重要功能。一是发挥基础研究实力雄厚的优势,着重开展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二是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围绕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三是发挥人才培养的优势,努力培养复合型智库人才,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四是发挥高校学术优势,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积极释疑解惑,引导社会舆论。五是发挥对外交流广泛的优势,积极开展人文交流,推动公共外交。

  2.建立形式多样、结构合理的高校智库组织形式。按照总体设计、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分类实施的原则,创新体制机制,整合优质资源,打造高校智库品牌,带动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一是以学者为核心,支持和培养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高端智库人才和咨政研究团队。二是以机构建设为重点,培育建设一批具有集成优势的新型智库机构。三是以项目为抓手,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提高应用研究项目质量。四是以成果转化平台为基础,拓展转化渠道,搭建高端发布平台。

  二、聚焦国家急需,确定主攻方向

  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结合高校优势和特色,统筹规划高校各类科研机构、人才团队和项目设置,凝炼智库建设的主攻方向,力求在以下关键领域、关键环节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

  1.经济建设。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创新驱动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财税体制改革、金融创新与安全、粮食与食品安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重点领域研究。

  2.政治建设。围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依法治国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发展人民民主、行政体制改革、公共治理创新、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司法体制改革、民族与宗教问题等重点领域研究。

  3.文化建设。围绕提升国家软实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中国文化“走出去”等重点领域研究。

  4.社会建设。围绕民生保障与改善、社会体制改革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教育现代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人口发展战略、收入分配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等重点领域研究。

  5.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重点推进国土开发、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研究。

  6.党的建设。围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等重点领域研究。

  7.外交与国际问题。围绕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等重大问题,重点推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周边环境与周边外交、新兴国家崛起、海洋战略与海洋强国政策、反恐维和、全球治理、公共外交等重点领域研究。

  8.“一国两制”实践与推进祖国统一。围绕“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重点推进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深化内地与港澳经贸关系、推进两岸交流合作等重点领域研究。

  三、整合优质资源,建设新型智库机构

  1.以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为抓手,重点打造一批国家级智库。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总体要求,认定和建设一批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深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运行和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有进有退、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和弹性经费制度,完善总体布局,推动重点研究基地从整体上向问题导向转型,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2.实施社科专题数据库和实验室建设计划,促进智库研究手段和方法创新。围绕内政外交重大问题,重点建设一批社会调查、统计分析、案例集成等专题数据库,和以模拟仿真和实验计算研究为手段的社会科学实验室,为高校智库提供有力的数据和方法支撑。

  3.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为依托,扩大高校智库国际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完善结构布局,创新组织形式,重点建设一批全球和区域问题研究基地。推动高校智库与国外一流智库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建立海外中国学术中心,支持高端智库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组织、举办创办高端国际学术会议。

  4. 加强高等学校软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以综合性大学现有的高水平战略研究机构为基础,培育一批面向国家和国际重大科技战略问题的国家级智库。培育、鼓励行业特色院校组建行业、产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形成全面覆盖的行业、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支撑网络。面向区域发展需要,在高校培育一批面向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的特色政策咨询机构。

  四、发挥人才关键作用,着力培养和打造高校智库队伍

  1.实施高端智库人才计划。遴选确定立场坚定、理论深厚、视野开阔、熟悉情况、掌握政策、联系实际的200多名高校专家,建立咨政研究核心人才库,给予长期稳定支持。构建密切联系机制,引导和支持专家围绕全局、战略问题和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各部门提出政策建议,适时向公众发布研究观点,引导社会舆论。

  2.实施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跟踪培养计划。对参加中央六部门举办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学员进行跟踪培养,组织参与实践考察、社会调研、挂职锻炼,在各类人才计划、团队建设、科研项目、出国访学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培养一支智库建设的骨干队伍。

  3.推动智库人才交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有计划地推荐高校智库核心专家到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挂职任职。聘请有较高理论素养的党政、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参与高校智库研究工作,形成政产学研用之间人才交叉流动的良好格局。

  五、拓展成果应用渠道,打造高端发布平台

  1. 建设中外高校智库交流平台。围绕国际国内重大热点问题,支持高校与国外高水平智库开展合作研究,举办高层智库论坛,打造高端引领、集中发布、影响广泛的高校智库成果发布品牌,发挥高校智库引导舆论、公共外交的重要作用。

  2.加大智库成果报送力度。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机构、项目团队咨政建议的报送工作。建立咨政报告数据库,定期收集、整理、分析和反馈相关信息。拓展《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专家建议》报送渠道,加大报送力度,建立定向征集、集中报送的工作机制。

  3.加强成果发布管理。制订实施《关于加强和规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发布管理的实施办法》,规范发布流程,切实把好政治关和质量关。

  六、改革管理方式,创新组织形式

  1.大力推动协同。支持高校智库与实际工作部门联合组建研究团队,主动加强与政府研究机构、社科院、科学院、工程院,以及民间智库等的合作,强化高校之间及高校内部的合作,着力构建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多学科交叉的协作机制。密切关注、全程跟踪党和政府重大决策,及时提供动态监测、效果评估和信息反馈。

  2.改进科研评价。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实施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标准,把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际贡献作为核心标准,完善以贡献和质量为导向的绩效评估办法,建立以政府、企业、社会等用户为主的评价机制。协调推进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构建有利于智库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3. 改革项目管理。建立后期资助方式,对政府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给予后期奖励和持续支持。密切跟踪重大需求,与实际工作部门合作确定科研项目选题,完善课题立项和申报制度,提高项目设置的针对性实用性。

  七、加强组织领导,提供有力保障

  1.健全管理体制。把加强智库建设作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任务,研究制定《关于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能力的意见》等文件,做好统筹规划,明确任务分工,形成工作合力。

  2.完善政策配套支持。根据新型智库特点和发展需要,在研究生招生、经费投入、项目支持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在组织管理、人员评聘、科研活动安排等方面赋予更大的自主权,建立健全政策指导到位、保障措施得力、有利于激发智库活力的管理机制。

  3.加强经费保障。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多措并举筹集智库建设经费。完善经费使用机制,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实行绩效奖励。规范经费管理,加强绩效评估和审计,提高经费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