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宇:中国高等教育如何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

  当今全球性危机仍在继续蔓延中,一场重大的变革迹象已经呈现,这场被专家学者称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席卷而来,中国教育如何培养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何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一本《第三次工业革命》,引发了全世界对于人类未来社会经济与生活方式的热烈探讨。何为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三新一网”的融合与创新,即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它主要标志为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交互融合,从而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推动一批新兴产业诞生与发展,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社会。

  拥抱第三次工业革命两类人才是关键中国曾经错失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遇,如何才能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

  拥抱第三次工业革命,关键是教育要培养出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第一类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即接受过系统的教育、能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上灵活运用各种技术、能与人合作,具有亲自然情结,具有良好社会情绪力的劳动者;第二类是高素质的高科技人才,即创新型人才,拥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学习能力强、具有创造思维和个性化思维,具有开拓性、创造性,具有全球视野,能开创新局面,能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

  教育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十点建议

  教育如何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中国能否跟上第三次工业革命脚步的关键。为此,教育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十点建议有:转变思想观念;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变革培养方式,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要求;将教育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积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加速教育国际化进程;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完善健全教育经费投入体系;推进教育立法。

  教育观念的改变,是最重要的挑战,教育的改革首先要是观念的转变。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面前,原有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新能源、新材料与新技术不断涌现,网络平台特别是云平台和云计算等使现有知识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样背景下,思想观念的转变就成为当务之急。

  其一,要加快育人观的转变:从“育分数”到“育人”。培养出具有鲜明个性、德性高尚、善于合作、创新力强、社会情绪能力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

  其二,加快学校观的转变:从“学校”到“社会”。学校观迫切需要回归到“人”这一教育原点,回归教育本真,回到大社会和大自然,培养人的亲自然情节,唤醒人的同理心。

  其三,加快教师观的转变:从“传授者”到“学习者”。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教师的角色要转化为:教师首先是学习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领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其四,加快学习观的转变:从“书本学”到“网络学”。在“三新一网”的推动下,各种网络技术、新型媒体让学习的时空大大拓展,要树立网络学习、远程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我们要充分运用云计算、云教育、大数据、大资源等互联网的交互平台,采用书本学与网络学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实现在线学习、网络课堂学习、远程学习。

  三轮驱动,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和关键。被媒体称为“三轮驱动”的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和教育终身化。没有这“三个轮子”,中国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是一句空话。

  从第三次工业革命特征来看,信息技术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他建议国家决策层应将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从战略高度加快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并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落到实处。同时,加大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保障教育信息化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服务,为全社会的学习者建立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促进教学方式的全面变革。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于劳动力的要求越发苛刻,迫切要求人们具有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构建一个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终身化。决策者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知识、能力与技能并重、学历资格与职业、技能资格相互沟通的国家资格体系等。

  当前,中国的教育存在国际标准融入程度不高、国际学历互相认可度较低、教育的出口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中国教育要想融入世界,必须要从两个角度来切入,“共享全球教育资源”和“开拓全球教育市场”。首先要积极吸纳国际一流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成果、教育教学资源。同时,也积极鼓励国内的学校到境外进行合作办学,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破解体制难题,是最艰难的任务之一中国教育的诸多问题,总是绕不开教育体制。破解体制难题,是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最艰难的任务之一,我国教育体制的深层次体制性障碍问题突出,必须要有所改变。

  首先要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建起“政府引领、学校自主、社会参与”的新型学校管理模式;其次要加快改革考试招生体制,改变现在一年一考的模式,并赋予高校相应的自主招生权和办学自由权,允许学生在学期间外出工作,并根据工作需要转换专业,甚至转换学校;第三,应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模式;最后,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形成“管、办、评”分离的新型教育治理结构。

  (本文为作者在湖北工业大学作的一场题为《新机遇与新挑战———第三次工业革命及中国教育应对之策》的主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