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和: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2008年10月1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协议,共同支持河南大学建设,我校顺利跨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学校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迈上了新的平台。深入思考省部共建新形势下的高水平大学建设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里,我想结合学校实际,就此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提高认识,全面理解高水平大学的科学内涵

  在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大学间的竞争已不局限于每个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全球性竞争的格局。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将高等教育竞争力作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以“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不遗余力地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在这一历程中,当今世界一流大学均根据客观环境和自身条件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并凭借这些核心竞争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经形成高等教育的多层次结构和多样化发展的格局。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重点建设,是我们党和政府的一贯方针。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国家先后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在以后的实践中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从我国国情出发、集中力量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道路。通过工程建设,我国高水平大学的整体实力都得到较大提高,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明显缩小。高水平大学在不断提升其办学水平的同时,对其他高等学校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总体水平的提高,极大地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纵观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实践,我们不难看出,高水平大学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和实施科技创新的基地,是高等教育大军中的先锋部队、精锐部队,其基本特性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创造高水平的成果、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具体说,高水平大学一般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是办学理念清晰。思想观念是人们行动的先导,高水平大学一般都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能够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思想,注重形成优秀的办学传统,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确立准确的办学定位,树立明确的办学目标,实施科学的办学策略等。

  二是学科门类齐全。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高水平的学科是高水平大学的核心。高水平大学一般具有若干高水平的学科,并不断发展优势学科,充分发挥多学科的交叉优势,推进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渗透和融合。

  三是教师素质超群。一流的学术大师和优秀的创新团队,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根本保证。高水平大学一定会把培养和造就学术大师、创新团队摆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并努力形成优秀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

  四是创新人才辈出。高水平大学能够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为国家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五是科研成果丰硕。高水平大学能够按照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时代要求,及时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能够不断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重要窗口。

  六是办学环境优越。高水平大学不仅具有图书资料、仪器设备、信息网络、教学场地、教育经费等硬实力,还具有优秀的大学精神、先进的大学文化、较高的社会声誉、创新的大学制度等软实力,并且能够不断促进办学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办学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七是国际交流广泛。高水平大学能够主动参与国际重大科学工程和国际学术组织,积极开展高水平的国际科研合作、办学合作,经常举办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不断提高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竞争力。

  八是管理科学规范。高水平大学能够不断推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在创新学科建设模式、健全学科评价体系、完善用人机制、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思维、活跃学术气氛等方面深化改革,努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这些基本特征体现了高水平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各种构成要素,既涉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学校功能,又涉及国家战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社会需求;既关系到学生、教师、校长等人员因素,又关系到大学理念、学校定位、学术氛围等文化因素;既考虑办学经费、办学条件等物质环境,又考虑学术管理、行政管理等运行机制。由此可以看出,高水平大学建设牵涉到方方面面工作,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建设高水平大学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简单历史过程,也不可能是齐头并进的全面发展历程。因此,在全面了解高水平大学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准确把握高水平大学的丰富内涵。

  首先,高水平大学是一个开放形态。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着眼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整体质量,建设高水平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责无旁贷。但是,一些规模适当、学科综合、人才汇聚的大学只要不甘落后、积极向上、不懈努力,最终也会发展成为高水平大学。

  其次,高水平大学是一个建设过程。高水平大学,主要包括世界高水平大学和国内高水平大学两种类型。但是,无论是世界高水平大学,还是国内高水平大学,都不可能在一个早上建成,都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经过长期的奋斗与拼搏、竞争与合作、筛选与淘汰,从中涌现、生长和发展出若干所得到世人认同的高水平大学。

  第三,高水平大学是一个总体目标。严格地说,高水平大学并没有千篇一律的标准。高水平大学主要是指它的总体办学水平,并不意味着它在每一个方面都是高水平的。同样道理,由于大学类型的不同,历史、地理和现实的原因,一些大学目前虽然距离高水平大学还有一定的甚至较大的差距,但并不表明它们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和学科,没有高质量的学生和成果。这就是每个大学的比较优势和办学特色。只要善于发挥独特优势,形成自身特色,量变引起质变,非一流大学也会逐步发展成为高水平大学。

  其四,高水平大学是一种精神追求。在我国,所有大学的都齐头并进、同步发展成为高水平大学不现实、也不可能。但争创一流、追求卓越的精神和意志,则应该是所有大学都必须具备的。建设高水平大学不仅是各个大学宏大的奋斗目标,也是各个大学巨大的精神动力,激励着各个大学以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把自己建设成为高水平大学。

  二、坚定信念,牢固树立高水平大学发展目标

  为什么要把建设高水平大学作为我们的发展目标?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对学校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所处的社会环境、面临的发展机遇、具备的基本条件以及蕴藏的精神力量等都有着准确的判断和清醒的认识。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就使我们对实现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更加增强了信心,坚定了信念。

  首先,社会的现实需要为我们建设高水平大学赋予了神圣的使命。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从我国国情与所处的国际地位看,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在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三大战略资源中,只有人力资源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业以才兴,国以才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把这一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优势。教育是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也是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教育的优先发展,能够带动经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能够带动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因此,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通过发展教育事业,建立人力资源强国,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根本保证。高等学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既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又是人才汇聚的战略高地,更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处于龙头地位,起着引领作用,在我国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中,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目前,全国各高校都把目光聚焦到推进学校发展、提升办学层次、增强办学实力的竞争之上,加快了学校改革建设发展的步伐,努力巩固和扩大自己的优势地位,为自己的学校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大的主动地位。这就是当前我国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面对这样的教育生态环境,我们必须坚持用超前的思维、宏观的视野,把学校放在社会和时代的背景中进行分析、考察,着重解决好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举措等问题,坚定不移地开拓出一条建设高水平大学、承担历史新使命的发展之路、奋斗之路、创新之路。

  其次,政府的大力支持为我们建设高水平大学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现行的高校宏观管理体制下,高水平大学建设不仅需要全校广大师生员工的开拓进取、努力奋斗,更需要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河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尤其是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先后视察学校,对河南大学的发展寄予了厚望。省委省政府也十分重视河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一直把河南大学作为河南省重点建设的两所高校之一,全力支持河南大学申请“211工程”立项,并比照“211工程”项目学校予以重点扶植。在《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中和全省高教工作会议等重大会议上,都多次明确提出要“尽快把河南大学建成全国一流高校”。2006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再次提出,“实施名校战略,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建成全国一流大学”,把支持我校建设高水平大学放在突出的位置。特别是今年10月份,河南省人民政府又与教育部签署协议,共同支持河南大学建设,教育部和省政府将在组织领导、经费投入和政策扶持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倾斜力度,努力为我校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优越的环境。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省委省政府的期望和重托,必将成为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极大地鼓舞着广大师生员工投身学校建设与发展、向着高水平大学目标迈进的热情,激励着广大师生员工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进程中真正抓出成效、实现跨越发展。

  第三,群众的迫切愿望为我们建设高水平大学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是百年大计、千秋工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河南坚持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我省成功实现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全省普通高等院校发展到84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7%,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显著增加,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河南已经成为一个教育大省,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也为全省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机会。但是,由于我省人口基数大、人均教育资源不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仍在强劲增长。这些强大的教育需求,已经成为推动我省高等教育实现新跨越的最强大动力,也成为我们不断提高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需要的最直接动力。河南大学作为全省高校的龙头,努力建设高水平大学,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以此带动河南高等教育的全面提升,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不仅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光荣责任,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

  第四,学校的快速发展为我们建设高水平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期以来,尤其是近一个时期以来,学校紧紧抓住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良好机遇,围绕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团结一心,加快发展,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强化内涵,提升层次,各项事业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突出表现在:办学思路更加清晰,办学定位更加明确,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办学实力明显增强,服务社会作用日益显现,文化引领功能效果明显,核心竞争实力显著提高,缩小了与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差距。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建设、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也都实现了重大突破,开创了崭新局面,呈现出良好势头。可以说,我们已经拥有了全新的发展平台、坚实的发展基础和良好的发展态势,只要正确把握办学方向、科学制定发展思路,只要全校上下精诚团结、不懈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在新的发展道路上走得更稳、走得更快、走得更远,就一定能创造出新的辉煌。特别是去年我们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了优秀成绩,今年又顺利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这既是我校发展史上的重要机遇,更是我们加快事业发展的全新起点,为我们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丰硕成果,使我们得以站立在一个更加辉煌的历史起点、一个更加宽广的发展舞台,从这个辉煌的历史起点出发,在这个宽广的舞台上奋斗,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宏大目标一定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呈现在为之自强不息、不懈努力、上下求索、顽强拼搏的河大人面前。

  第五,师生的进取精神为我们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了巨大的能量。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我们学校虽然历经坎坷、屡遭磨难,但顽强、执著、坚定的河大人没有在这些坎坷和磨难面前退缩,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推动学校从弱小走向强大,从稚嫩迈向成熟,谱写了一曲曲继往开来、革故鼎新的动人颂歌。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高等教育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的发展形势,面对高等学校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我们河南大学全体师生继续发扬“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优良校风,继续秉承“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河大精神,继续以高昂的斗志、顽强的毅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走向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新征途中,不断攀登,持续爬坡,推动学校事业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迈上了新的平台。时至今日,河南大学已经进入到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进入到提升水平、增强实力的关键阶段。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宏大目标、实施省部共建的重大机遇,不仅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奋进的巨大动力,也必将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干事创业的绝好机会。新的机遇孕育新的动力,新的起点孕育新的发展,我们全校师生员工精神振奋,人心思进,为学校下一步的改革、建设和发展创造了良好氛围,提供了强大动力,必将鼓舞和激励着我们在新的形势下、新的起点上朝着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奋勇开拓、不断进取。

  三、扎实工作,积极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

  最近,在与同志们谈论高水平大学建设时,有人提出,高水平大学目标的实现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措施保障,我觉得很有道理。但到底怎样才能实现这一奋斗目标?不久前结束的北京奥运会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正如奥运比赛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一样,我们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历程中也必须努力谋求更高的教育质量、更快的发展速度、更强的办学实力。也就是说,建设高水平大学不是海市蜃楼,更不是标语口号,而是具体的目标、实在的行动,是我们必须努力达到的高度、跨越的长度、实现的速度。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对高水平大学科学内涵的理解,要实现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大力促进人才队伍、学科环境、教育基础、对外交流、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全方位的改革与发展,积极推动学校综合实力进入全国高水平大学行列。具体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突出三个地位。一是要突出学科的核心地位。学科建设是学校整体建设的龙头,高水平的学科是高水平大学的核心。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的学科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特色较为突出、结构较为合理的学科体系。前不久,教育部专家组专门对我校的学科建设规划进行了咨询论证,对我校的学科建设等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性意见。随后,国祥校长还将就此问题作专门说明。关于学科建设,今后,我们要继续贯彻文理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建设方针,重点建设高水平学科,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大力提升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型学科水平,培育和扶植新的学科增长点,逐步形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共同发展的学科体系。要把凝练学科方向、培养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平台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建设7个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更加注重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同时进一步优化学缘结构,积极组建创新团队,形成创新后备力量。二是要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存之基和发展之源,只有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高水平大学必须承担起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谋发展,全力实施质量工程。今后,要努力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主题,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扎扎实实搞教育,一心一意谋质量。要坚持以教学建设为基础,以教学改革为动力,建立和完善包括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在内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特别是要把教学质量工程与研究生创新工程真正抓实抓紧,落到实处,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三是要突出教师的办学主体地位。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成为高水平大学的关键。突出教师的办学主体地位,一个大学才有希望。对于正朝着高水平大学目标迈进的河南大学而言,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培养一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比任何事情都更为重要。要突出建设高水平师资的战略性地位,以超常规的热情、超常规的投入、超常规的举措,不拘一格延请学科领军人物等高素质、高层次人才;要抓好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环节,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遴选机制、人才评价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人才、学术骨干、学术大师、创新团队,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坚实的智力平台。

  (二)要实现三个突破。一是要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突破。创新的基础在于人,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高校为国家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高水平大学要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贡献,必须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实现新突破。要坚决破除旧的教育思想观念,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利用重点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带来的办学条件的进一步改善,提高教学改革的层次和水平,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要加快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步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决改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学制度,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二是要实现科学研究水平的新突破。我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较大差距可以说是创建高水平大学的瓶颈,如果在科研方面不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我们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就会迟滞很长时间。我们一定要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原则,不断推进科研工作创新,努力促进学术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逐步形成文理互补、学科交融的科技创新机制。要创造开放灵活的科技创新文化,以开放的心态、全球的眼光,与国内外知名大学、一流学者、著名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开展合作研究,进行学术交流,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拓展学术视野。要大力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努力吸引和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重点支持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学术群体,带动科研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实现社会服务能力的新突破。高水平大学建设要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着力解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要进一步加强校内科技创新平台、校外产学研基地建设,积极推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为河南经济强省建设提供主动、直接、有效的服务。要大力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通过理论创新推进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为河南文化强省建设作出新贡献。要准确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重大理论问题等方面产出高水平的、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增强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度、贡献度和影响度。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主动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作为学校定位的客观依据,使学校的学科调整、专业设置与现实需求相适应,使教学活动、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服务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跨越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要推动三个创新。一是要创新管理体制。科学规范的管理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基础。我们学校无论是对管理的重视程度还是科学管理的水平离高水平大学都有很大的差距。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必须创新管理体制。要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校院系三级建制、校院两级管理的管理模式,逐渐把管理权力下放,将管理重心下移,强化学院在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要积极探索目标管理的科学方法,学校在把握办学方向、制定整体规划、总揽事业全局、解决重大问题的同时,加强对学院的目标管理和宏观调控。学校各部门的职能也要相应调整,由直接管理为主向参谋协调、服务保障、检查评估为主转变,为学院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便利。各学院要根据学校整体规划和总体要求,通过院务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对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进行过程管理。二是要创新运行机制。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关键在于能不能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力度,推进运行机制的创新。我们要用改革创新的激情和勇气,用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品质,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要尽快起草、修改和完善《河南大学章程》,切实建立起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相适应的制度保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管理组织,充分发挥专家、学者、教授等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专业建设、学术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加大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深入推进教师聘任制改革,积极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和人才使用机制,不仅使优秀人才能够进得来、留得住,更要使他们能够施展才能、发挥作用。要进一步改革基层学术组织结构,根据知识创新组织和技术创新组织的基本要求,打破原有的学科组织结构和科研组织模式,整体思考设计学院、系、中心、研究所等学术组织的目标定位、功能划分与资源配置,形成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基层学术组织结构。三是要创新学术环境。要在创新学科建设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学科评价体系,引导学科建设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上有新的进展。要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学术道德建设,遏制科学技术研究中的浮躁风气和不良学风。要努力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崇尚十年磨一剑的科学精神。要激发创新思维,活跃学术气氛,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

  (四)要增强三个意识。一是要增强机遇意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最好条件、最好基础、最好环境,为我们创建高水平大学提供了一个极大的实践空间。因此,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最大机遇,就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优质教育需求,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现实需要,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在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面前,谁抓住了机遇,谁就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得到快速发展;谁丧失了机遇,谁就一定会在残酷的争夺中处于被动,很难生存下去。因此,机遇难得,稍纵即逝。只有不断增强机遇意识,才能抢占先机,立于不败;只有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才能赢得主动,得到尊重。我们一定要增强机遇意识,审时度势,抢占先机,乘势而上,顺势前行,不断推进学校事业实现新的发展、新的跨越,进而不断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进程。二是要增强危机意识。在看到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高等教育发展的汪洋之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则衰,不进则亡,高水平大学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与国内知名高水平大学相比,无论是办学理念还是综合实力,无论是教育资源还是办学效益,都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即使在与同类高校的竞争中,也不具备突出的优势。以往的一切成就、一切辉煌均已成为历史,既不反映现在,更不代表未来,我们没有理由躺在原有成绩之上津津乐道,沾沾自喜,而应该时刻保持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更为清醒的头脑,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危机感,在实现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战略目标的历程中,负重爬坡、艰难跋涉。三是要增强进取意识。增强进取意识,就是保持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绝对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更不能萎靡不振、暮气沉沉。多年来,全校广大教职员工,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为学校建设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可以说,没有广大教职员工的进取精神,就没有学校今天的繁荣与发展。现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艰巨任务要求我们,必须继续发扬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认清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责任,以求真务实、奋发有为的态度,把思想集中到建设高水平大学上,把精力投入到学校的改革发展中,从学校发展状况和自身工作实际出发,找准结合点,把握着力点,齐心协力、开拓进取,不断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步伐,谱写河南大学发展的崭新篇章。

  【作者系河南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