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鹏:大学出版社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学出版社作为所属大学重要的学术窗口,围绕大学的中心工作,在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创建中如何正确定位并发挥应有的作用值得我们去认真地思考。

  一、大学出版社在大学中的定位

  一提到大学出版社人们自然会想到世界著名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社,它们始建于1478年和1521年。从世界出版史上看,正是因为大学教育的发展才孕育和推动了大学出版社的发展,使大学出版社成为世界出版业中一支独特的出版力量。时至今日,剑桥大学出版社和牛津大学出版社仍然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出版园地。

  大学出版社,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出版社,无论其经济模式是自负盈亏的经营性质还是依赖大学资助生存的公益性质,其定位大多是“倡导学术出版,推动学术交流,营造科学气氛”。大学存在的目的是为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更是通过学术与教学活动达到创造、保护和传播知识的目的。在这些相关活动中,出版社无疑扮演着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一方面,以母校为依托的大学出版社,最有条件在第一时间得到有关学术创新的相关信息,对学科研究的前沿成果有着最直接的及时接纳;另一方面,了解教学规律、熟悉课程设置的专业编辑人才,有能力将一流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专著与教材以出版物的形式传播,成为大学冲破围墙走向社会的重要途径。

  大学出版社的定位决定于母校的特性,体现在它对大学走向社会所起的促进作用。大学立足于社会,也服务于社会,大学出版社的出版活动是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是大学教学和研究功能的延伸。知名大学独特的学术传统和精神对其所属的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而这些精神、理念和作用除了通过其培养的学生向社会传播之外,更有赖于通过出版物的形式传播、推广、发散和传扬。因为大学服务社会最主要的和最直接的渠道是它的教学和研究活动,教学活动的主要成果是培养具有知识和理想的学生,科研活动的主要成果是完成课题和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而以出版研究成果——教材和学术著作为宗旨的大学出版社是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输出渠道,这些成果也将成为社会更多了解大学和接受大学影响的重要途径。

  大学出版社的定位也体现在服务于母校教学和科研工作发挥的作用。大学出版社作为大学的一级组织机构,不论其是盈利性的还是非盈利性的,都担负着服务教师、服务教学、服务科研的重要职责。大学教师的教学和学术研究成果的高低标志着一个学校的整体学术水平,而这些研究成果和学术专著的出版,对于社会出版社来说大多以盈利为评判标准,只有大学出版社才能承担起以价值为评判标准的学术出版物的出版责任,从而帮助了母校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的保存和传播。大学出版社立足于大学、服务于大学的教学和研究的定位在许多方面影响着母校学术和科研的拓展方向。如影响学术的演进和发展方向,扩大著作者知名和推出学术新人,影响科研和学术机制。大学完全可以通过其出版社卓有成效的出版活动和极好的社会影响,提升自身在社会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大学和大学出版社的良性互动。

  二、大学出版社与大学的互动发展关系

  大学出版社和大学之间是相互依存关系。牛津大学出版社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学出版社,每年出版的书籍、刊物发行超过400万。在国际出版界中以特色突出、选题开阔、人才济济和体制灵活而著称,以其出版物涉猎广泛而闻名世界。牛津大学出版社实际上是牛津大学的一个部门,在世界各地致力于出版书籍、刊物,藉此弘扬牛津大学在研究、学术、教育等方面的崇高理想。其中掌管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监督委员会的成员,均是从牛津大学教授中委任的。他们负责确立出版方向,制订相关政策,而且每一种拟出版的新书必先提交监委会审批。与此同时,在牛津大学校长主持下,每两星期开一次例会,商讨重要选题和各种出版的研究方向。所以说,委员们在出版的整个过程中不仅承担着很关键的角色,同时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整个出版的运作过程实际上是把大学的优势和特色变成了出版社的优势和特色,起到锦上添花、烘云托月的品牌效应,这是发挥大学品牌效应的最佳途径之一。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发展历程和运作模式充分体现了大学出版社与大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大学出版社和大学之间是互动发展关系。大学出版社按照教学、科研和出版成为“第三势力”,蕴藏着推动社会文化、教育、思想、学术发展的巨大能量,同时也为学校的教学和研究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享誉世界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只闻其名,不见其形。而古老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出版社通过出版大量具有学术品位和世界顶尖的出版物,让世界各地更多的人们了解了牛津和剑桥,也让更多的人们在没有机会进人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情况下,接受了他们的学术和教育思想的影响。所以大学出版社其实也是大学的一个窗口,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同时,必须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大学出版社。大学出版社作为大学的一部分,其依托大学的教学和研究、开发大学最有优势和特色的资源是它们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而且作为大学教育的“第三势力”,大学出版社可以发挥“校、社品牌一体”的独特结合点,在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成为知名大学推展教育理念,发挥学术作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国内大学与大学出版社相互依存互动发展的关系也基本符合国际规律。国内知名大学的出版社利用知名大学的独特地位在竞争中显露出特有的发展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一般大学的出版社也通过出版大量具有学术品位和水平的出版物提高了所在大学的知名度。据《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7月27日报道,全国图书出版单位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前10位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位列其中,而全国大学2011年的最新排名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均在100名之外;另外,国内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学其出版社的知名度一般都较高。这充分说明了一流的出版社不一定在一流的大学,但一流的大学一定有一个一流的出版社。为了让世界更多的人们了解大学,也让更多的人们接受大学的学术教育思想,办好大学出版社不是不可为而是大有可为。

  大学出版社的发展取决于其经营价值理念的更新。大学出版社的存在价值,在于其有别于一般商业出版社的学术性,自然不该以商业化模糊其定位,丧失其固守的大学精神。但是传统的大学出版社对于本身非商业性的执着,往往只钟情于“艰深学术著作”的出版,其销售空间狭小,出版量很少。随着来自大学的经费资助的日益减少和学术出版物的萎缩,大学出版社的经营举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著名大学出版社逐步突破了学术出版的“非商业性”与“非营利性”这个限制,充分认识到,知识作为一种新型商品,其重要性不亚于其他的资产与劳动付出。大学出版社存在的价值与存在的可能性,便在于多元化的经营知识的出版以及突破非营利与营利的思想束缚,利用大学出版社在专著、教材、学术参考书以及字典辞书等教育用书出版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改变固有的经营理念和模式,在既要社会效益又要创造经济效益的前题下,为母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奠定更好的基础。

  三、大学出版社在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创建中的作用

  1998年5月,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国家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即著名的“985工程”。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高水平大学”的概念。从高水平大学概念提出的历史背景分析不难看出,最初的高水平大学的涵义是与国际一流大学相对应的,“高水平”就是国际一流水平。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膨胀进一步加剧了高校间的竞争,大家认识到,只有加快内涵发展步伐,迅速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从众多的同类院校中脱颖而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于是众多省属大学也将建设高水平大学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并赋予“高水平大学”新的涵义,即在特定的区域或特定的一类大学范围内的高水平。河南大学提出的“国内一流、具有世界影响、综合性大学”就是结合我校实际对“高水平大学”新的阐释。

  高水平大学不仅是一个概念,而且是指导大学发展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要求围绕高水平大学的基本特征,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实现大学的发展目标。人们普遍认为:高水平大学必须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能够解决国家、社会、行业的重大发展问题;高水平大学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有风格和特色,要得到社会公认;高水平大学必须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研究能力和一流科技转化能力;高水平大学应该拥有长远目标,能为国家、社会、行业未来发展不断准备知识和人才。

  大学出版社是学术性和商业性很强的出版机构,其出版活动与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它们都是促进人类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的活动。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可为大学出版社提供出版资源,而大学出版社也可作为高校学术交流的窗口和学术成果转化的孵化器,这种互利的关系演化为互动的关系,使大学出版社在高校的教学、科研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一)学术评价的导向作用

  高水平大学的创建要有高水平的学科、师资、研究能力和科技转化能力,而高水平的学科、师资、研究能力和科技转化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术评价、出版水平两个环节支持的”,正是这种“支持”,使得出版社,特别是大学出版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术的演进和方向。出版社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版物既是精神产品又是商品,因而既要讲求社会效益,又要创造经济效益。大学出版社隶属大学的特点决定了,一方面,对高校的教学、科研成果不是照单全收,而是要在对其学术价值和市场前景判断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另一方面,教学、科研成果的创造者迫切需要通过“正式出版”统计和认定教学、科研成果。可见,大学出版社处于学术成果选择与被选择的特殊地位,因而其出版选择标准以及出版承诺对大学教学、科研的研究方向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大学出版社追求学术精品的理念调节着学术研究的方向。大学出版社可对其看好的选题进行较多的前期投入,如河南大学出版社在全校每年设立50万元的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组织校内专家组成评委会,对通过学术出版基金评审的著作全额资助出版,得到资助的高水平著作达300多部,因此,如果大学出版社坚持出精品,资助并出版高水平、高品位的成果,就会促进学术的真正繁荣,影响学术深化的方向。

  (二)学科建设的平衡作用

  高水平大学一般是综合性大学,即具有较宽的学科和专业覆盖,能够在多个学科领域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必须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精神和能力,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能够独立解决国家、社会、行业重大发展问题,能为国家、社会、行业未来发展不断准备知识和人才。

  高水平大学的创建新兴学科往往是发展的“短板”,也是发展的关键。对一个综合大学来说,学科和专业的设置往往是不平衡的,那些新创办的专业和学科往往受到师资和办学条件的限制,不被社会所认可。如果学校能利用自己的出版优势,为这些专业和学科提供便利的出版条件,就能扩大新创办专业和学科教师的学术声誉及其知名度。一般而言,著作者的知名度与其作品的传播规模是成正比的。出版社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精心策划和宣传,引导读者的消费需要,为好作品寻找读者,让更多的人关心乃至认同作品的内容,成为作品的读者和拥有者。如果没有出版环节,单靠作者自身的力量,是极难达到这样大规模的传播效果的。河南大学出版社围绕各院系学位点建设,积极策划出版系列教材和博士丛书,有力地支持了学位点建设和人才引进。因此,专著教材的出版传播过程也是培养、扶植和推出作者(学者)的过程,所推出的作者知名度提高了,其学科专业的影响力就增强了,所属高校的学科专业发展也平衡了,社会声誉和学术地位也就会整体提高。

  (三)国际交流的媒介作用

  高水平大学应具有开放性和国际化。今日的高水平大学必定是一个开放的、国际化的学术场所,知识化、信息化时代的高等教育不可能是封闭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内部的活动,而应该是面向全球的知识、人才、信息、技术及教育思想的开放系统。只有国际化才能实现高水平的教育。

  高水平大学的国际化和开放性一般体现在:教师队伍的国际化,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合作伙伴的国际化,科研活动的国际化、教学活动的国际化。实现大学教学科研活动的国际化有各种各样的途径,如增加教师国外学习机会、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对外合作办学、招收海外留学生、聘请外籍教师、参加国际学术组织等,我们认为开展对外出版合作也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大家知道,出版无国界,人类共同的文化成果除了面对面的交流之外,更多的是通过出版物进行传播和积累,如果高校在高水平大学的创建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出版社国际交流的媒介作用,以出版物的传播为平台,在世界知名院校、知名学者、著名科研机构之间与高校建立起桥梁和纽带,必将大大提高大学国际化和开放性的层次。近年来,我们特别注重国外版权的引进工作,翻译出版了以“赫尔墨斯国际前沿论文书系”和“国外文化理论研究丛书”为代表的西方学术与前沿理论,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品牌意义。

  (四)教学特色的凝聚作用

  高水平的大学一定是一所有特色的大学,特色教学是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基本特征,而特色教材是特色教学的重要抓手。教材建设是高校三大基本建设之一,一所出色的高校体现在其办学特色上,而具有该校特色的人才培养则是其重中之重。特色人才培养离不开特色教育,特色教育又离不开教与学的基本工具——特色教材。可以说,特色教材建设是高校特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2004年教育部重新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建立了5年一轮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在评估所设的19个二级指标当中,课程建设一项中把“教材建设与选用”作为主要观测点之一,在评估的等级标准中提出了“针对本校的优势学科,有重点支持特色教材编写的规划和措施,成绩好,有一定数量的获省级(含)以上奖励的教材”。

  教育部这种规范、量化的评估体系无疑为大学出版社服务于大学的教学科研进一步确定了地位、指明了方向。拥有出版社的大学一般都为“985”、“21l工程”和“省部共建”院校。在学校办学特色、培养方向及培养水平上在国内、国际都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优势。学校集聚了一批院士、长江学者等各学科的领军人物,集聚了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具有很高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水平。作为学校主办的冠以大学前缀的出版社,具有出版本校、本行业特色教材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河南大学出版社联合教务处共同设立50万元的教材基金,每年大约资助30本教材的出版,使一大批具有特色的教材得以顺利出版,为彰显高校教学特色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对高水平大学的创建增加一大亮点。

  鉴于大学出版社在高校大学创建中的特殊作用,大学出版社的主办高校在制订学校发展战略时,绝对不应忽略出版社这个既具有一般行业属性,又具有意识形态特性以及科研辅助性质的特殊部门。要像重视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现代化图书馆建设那样重视出版社的建设和发展,为出版社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和较为宽松的环境,而不仅仅将其看作校办产业,等同于单纯的创收单位。大学出版社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正是因为依托高校教学科研成果这个丰富的出版资源、学者专家这个优秀的作者资源和教师、学生这个稳定而众多的读者资源等诸多优势,自己才有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可能性。因而,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宗旨,积极、主动地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促进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也就成为大学出版社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作者]

  张云鹏:河南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朱建伟:河南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