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全局性、长期性、基础性的系统工程,几乎涵盖了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高校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的重要标志。学科建设具有出人才、出效益、上水平等特点,抓好学科建设对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涉及面很广,要使学科又快又好地发展,学科建设要取得好的成效,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科学制定学科建设规划
学科建设规划是对学科远景发展的科学规定和论证,是学校学科建设的依据和蓝图,是使学科的发展纳入有目的、有秩序、有规律活动轨道的过程和手段。制定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也是提高建设水平和建设效率、促进学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学科建设规划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建设发展的方针、指导思想;(2)学科规模和学科方向布局;(3)学科建设发展的水平、层次和目标;(4)学科发展的模式及各阶段的重点;(5)学科特色的凝练与重点学科的形成;(6)学术梯队的构建与壮大;(7)高水平科研课题成果的支撑;(8)硕士、博士学位工作的启动与衔接管理;(9)实验设备、图书信息及其他条件的建设;(10)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环境及信息渠道建设;(11)促进学科建设发展的政策导向与管理机制。其中,学科布局结构的调整,学科的水平、层次和目标定位,重点学科的选择和发展,学科方向的凝练和特色学科的培育等,是学科建设规划中的关键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
(一)学科建设的水平、层次和目标定位要与学校的整体定位和发展战略目标相吻合
学科的水平定位是一所学校学科整体综合水平的体现。学科的水平定位与学校的层次定位密切相关,高校的层次定位决定了学科的水平定位。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目标就是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和水平。高等学校的层次是按培养学生的层次来划分的:教学型大学(本科生培养为主)、教学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为主,兼顾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和研究型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为主,兼顾本科生培养)。在制定学科建设规划时,必须认识到:学科整体综合水平的定位要与学校的层次定位相吻合。定位太高,不切实际;定位太低,失去规划的指导意义。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定位虽然是由学校的层次定位决定的,但对某一地方高校而言,其部分重点学科却可以超越学校的层次定位,甚至超过研究型大学,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这正是普通地方院校所追求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是对学校未来事业的构想和远景期待。学科建设规划要与学校的远景建设规划相结合,体现全局性、整体性、方向性和指导性,明确今后优先发展、积极扶持或减少、淘汰的学科专业,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一定程度上讲,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规划是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具体分解、细化的目标任务,也是高校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方案和根本途径。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规划必须服从、服务于学校的总体战略目标。以黄冈师范学院为例,到2020年,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是“建成优势和特色鲜明的省属一流大学”,与此相应,到2020年我校学科建设的战略目标确定为:(1)建成一批结构合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学科群,形成以省级重点学科为牵引,以校级重点学科为主干,校级扶持学科为补充的学科建设体系。其中,建成省级重点学科4—5个,有2—3个在全国同类院校领先,具有一定影响;(2)建成4—5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建成一批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的研究机构;(3)培养和锻造一批以楚天学者、黄州学者为学科带头人的高素质的学术梯队;(4)探索出较完善的学科发展策略(经费投入、硬件建设、分期目标)和政策激励机制。
(二)重点学科的遴选、规划和培育要充分考量学校自身的校情
重点学科规划建设是提高学科整体水平的关键,也是学科建设的核心。重点学科的遴选、规划和培育除了要与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及现代科技、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充分考量学校自身的校情。每个学校经过长期的历史沉积和发展,已形成了一些实力相对较强并具有一定特色的优势学科。地方高校必须以此为基础,从实际出发,根据现代科技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重新审视现有的学科结构,凝练和遴选出各级各类重点学科,经过科学的规划和精心的培育,逐步壮大重点学科,发挥重点学科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形成具有特色和高水平的学科群,进而促进学校整体学科水平的提高。
(三)学科布局结构的调整,要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学科建设规划要突显服务功能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学科结构体系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基本要求。经济建设主战场是高校科研课题取之不尽的源泉。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渴望技术创新,企业需要科研合作攻关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地方高校必须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合理调整学科的布局结构,注重地方的特殊需要,利用特有的资源,以促进地方经济的竞争力为目标,将地域特色转化为自身的学科特色,构建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体系,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品牌,提高学科竞争力和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使具有区位特色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与文化传承真正转化为地方高校的学科优势与特色。这既是地方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创新机制,强化管理,提高学科建设的效能
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要实现上水平、创特色的目标,关键在于创新机制,强化管理。地方高校要在积极探索学科建设和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按照现代管理的基本要求,进行管理创新,完善学科建设和管理制度、强化目标责任,建立激励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并且把结果管理和过程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完善制度建设,保证学科建设顺利推进
地方院校要根据各级政府关于学科建设总体布局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及时制定诸如《关于加强学科建设工作的意见》、《省级校级重点学科管理办法》、《在建硕士点管理办法》、《关于学科建设量化管理办法(试行)》、《关于省、校级重点学科和学科带头人的遴选办法》、《关于省、校级重点学科评估、检查的规定》、《教职工科研绩效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这一系列文件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保证地方院校学科建设走上规范健康的发展之路。
(二)强化目标责任制,使学科建设目标任务层层落实
为了加快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进程,使规划目标得以实现,各地方高校有必要把学科建设目标纳入教学院系的年度目标考核之中,而且占相当的权重。通过对各级各类建设学科在建设期内总的目标任务和年度分解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学校学科建设管理部门再根据年度目标考核结果对各教学院系实施奖惩。而各院系又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目标任务作进一步分解,使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层层落实,责任到人。这样,通过年度检查、中期检查和末期检查,确保学科建设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三)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职工投身于学科建设
激励是管理的核心。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职工投身于学科建设,是促进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快速发展的有力举措。根据笔者的经验,主要应包括以下方面:(1)通过政策导向和舆论导向营造浓厚的科研、科技开发氛围。(2)加大科研奖励的资助力度。例如,对国家级、省、市级成果奖,学校给予1︰1或1︰2的配套奖励;分年度对公开出版的著作和高水平的论文实行奖励;对高水平和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学校按1︰1或1︰2提供专项配套。(3)对各级各类重点学科建立设岗制度。每个学科设置“学科带头人、学科责任教授和学术骨干”三类岗位,精心遴选三类岗位责任人,任期内实行量化考核,对达标者发放岗位津贴。(4)已申请成功并在建的高水平的学科平台,如与学科方向相匹配的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基地、研究中心和产业化基地等,学校年终分配时给予政策倾斜。
(四)引入竞争机制,形成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
地方高校的学科管理部门要认真审核学科申报和学科评估相关内容,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学科发展方向、学科梯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条件建设和学术交流等。在此基础上,在一个建设周期完成后,对校内各级各类重点学科、在建硕士点学科和校内扶持学科,公开条件、重新申报,并组织校外专家进行评选,公平竞争。按照学科考核评估结果,优胜劣汰,遴选出新一轮重点建设对象,滚动建设,开创学科择优滚动建设的动态竞争局面,保持学科调整的相对灵活性,使学科建设始终保持生机勃勃的竞争状态,使学科水平大幅度提升。
三、加强学术梯队建设,促进学科建设快速发展
学术梯队建设是高等院校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学科建设的重点内容,合理的梯队结构、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和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学科带头人是学术队伍的“领头羊”,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没有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就没有一流的学术队伍。
地方高校应把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的工作放在学科建设的首位,把培养年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作为学术梯队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有了好的学科带头人才能形成有重大影响的课题和成果,也才能带动一大批学术骨干成长、提高。有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的学科梯队,才能多出人才、多出成果,学科的发展才有潜力。因此,学术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地方高校要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出台“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和顶尖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制度,千方百计培养、吸引、凝聚优秀人才,实现教职工队伍整体优化,用高水平的学科和教学平台吸引和稳定高层次人才。我校因强力实施了“楚天学者计划”和“黄州学者计划”,加大力度引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学术带头人,从而使我校学科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
【作者系黄冈师范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