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增俊教授多次说服我来参加这个论坛,理由就是你应该来了!言外之意是如果我不参加这个论坛,我就永远出不了名。
我对这个论坛很重视,故准备得很充分,20分钟的演讲肯定不够。尽管我掐着秒表上来,可是在这样的论坛演讲,就像在一间安静的咖啡馆里读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一样会把时间忘掉的,所以我请主持人在我20分钟到的时候一定把我轰下讲台。
我在2005年听过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我在加大伯克利分校访学期间,一些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来到剑桥,向准备加入麻省理工的学生散发看上去很像麻省理工学院的T恤,不同的是T恤背面印有一行字:“因为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加入加州理工”。加州理工的学生为什么敢如此之牛,不把MIT放在眼里?因为加州理工学院号称是培养杰出人才比例最大的学府,每千名毕业生中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比例居世界高校之首。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MIT新学期上课的时候,有位教授发现班上有一位印度学生,于是问他,你怎么会在这里?你的国家不是有印度理工学院吗?你为何不去那里?这个年轻人回答,因为我没有考上IIT(印度理工学院),所以我到了MIT。
这个故事成了硅谷的IIT校友的一个谈资。世界五百强中有一个设在印度的印孚瑟斯公司,这个公司的主席说,我的儿子因为没通过JEE(印度理工学院入学考试),因此无奈地跑到康奈尔大学去了。印度流行一句话,一流学生进IIT,二流学生才念美国名校。IIT凭什么这样无视美国的名校?美国名校其实就是世界名校。美国政商界都说IIT的校友是硅谷这台“世界电脑”最为关键的部件之一。美国前驻印大使约翰甚至称“硅谷是印度的殖民地”。据说在IIT50年校庆的时候硅谷举办了一个庆典活动,仅ITT校友就来了两千多位。
这使我联想到我们持有哈佛、斯坦福录取通知书的学生,会不会因为被北大、清华、中大录取了而放弃了哈佛、斯坦福等美国名校?
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一所大学不可能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杰出人才,但你必须培养一些杰出人才,否则你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我今天的发言主题是“杰出人才培养:大学必须守持学术理性”,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我有三个基本立场:
第一,人类文明进步从来都是精英人才引领改变的结果。
记得很多年前,在上海举办过一个世界财富论坛,一个比尔·盖茨所创造的财富是十几个中小国家的财富总额。到MIT参观的时候,MIT的人告诉我们,他们的斯诺管理学院曾经做过一个统计,MIT的校友任CEO的公司以及他们校友的创业公司的财富总和在世界排名第24位。这就是一所大学由于杰出人才培养给世界带来的变化。
第二,大众教育不能替代更不能以牺牲精英教育为代价。
毫无疑问,我们用最短的时间使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过渡发展到了大众教育,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举世瞩目的巨大进步。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追求高等教育公平的目标,而以牺牲精英教育为代价。在教育系列中,高等教育由于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特殊使命使其在重视公平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效率。
第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学必须守持必要的学术理性。
根据这些基本立场,我今天的报告提出和回答三个设问:
第一,我们培养了能改变世界、改变社会的杰出人才吗?
第二,杰出人才培养:我们的大学的问题究竟在哪儿?
第三,杰出人才培养:大学必须守持怎样的学术理性?
因为时间关系,我简单谈第一和第二。
我们培养了能改变世界、改变社会的杰出人吗?
中国和德国都号称制造大国,可是中国和德国的两国制造有很大的区别。导致差距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缺乏像德国一样曾经培养产生了诸如爱因斯坦、伦琴、海森伯格等一大批世界级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知识精英,正是这些知识精英使德国成为一个研究创新型国家。
宋健先生在上世纪组织工程院士研究了20世纪100年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发明创造,总共有75项。这些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发明创造无一例外全部是外国人的发明创造,问题是他们至今仍控制着核心技术及其市场。同时也统计了中国25项产生过影响的发明,诸如计划生育、汉字版系统、粮食增产发明等,但是粮食增产不是原创的,前面两个是原创的,但问题是它不具有世界性。
生产力水平不高。过去我们卖出一台DVD是32美金,成本18美金。13美金要付外国专利费,卖出一台DVD实际只赚1美元。一台中国生产的苹果手机出口到美国299美元,中国实际只能得6美元,293美元为美方资本家所得。
我们高GDP的增长至少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率为代价获得的。据中科院测算,03年中国分别消耗了全球30%的原煤、30%的铁矿石和27%的钢材和40%的水泥,而创造出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尤其我们是耗水世界第一大国,中国的水资源不仅仅匮乏,而且相当一部分已被污染甚至是深度污染。一个没有水的世界是非常恐怖的世界,那意味着不再存在生命。
关于我国的科技资源,有人说我们的科技落后是因为我们的科技投入不足。前几年的统计显示,我国科技人员的总量是3850万人,世界第一;研发人员109万人,世界第二;科技经费投入1010亿美元,全球第四。可是我们的科技效率在国际社会排名并不高。
新一轮的出国潮与99年扩招前的出国潮相比已经完全发生了变化,那时候外国人瞄准的是中国考生的钱,而现在外国高校盯着说我们那些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
在对优秀青年学生的竞争中透露出两个信号:其一,美国大学以其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毫无疑问对世界杰出青年尤其是我国优秀青年具有巨大吸引力;其二,我们还不具有与美国著名大学竞争的实力。
这个月是世界瞩目的诺贝尔颁奖期。我统计了从1901年开奖到现在,全球有552个人获得三大科学奖,其中美国人占了42.57%,英国人占了13.77%,德国人12.32%,法国人占了5.62%。美、英、德、法四国总共占了74.28%。这是什么概念?这四国人口4.92亿占世界人口7.8%,由此可见他们对世界做出的贡献。
上世纪海内外的中国人总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进入21世纪的时候,我们再也听不到任何一个中国人说本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为什么?如果说某世纪是某个国家的世纪的话,那么,这个国家一定是为这个世界做出大量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贡献,而我们现在还不敢这么肯定说自己已经做到了。
以上都与我们大学的人才培养尤其是杰出人才培养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为什么难以培养杰出人才?总结起来我们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如下八方面的不足:第一,育人使命的缺失。第二,办学内在的驱动力缺失。如果失去了外部的动力,我们还有办学的激情吗?第三,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缺失。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过低,其次我们的目标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承,我们的目标模糊,可操作性不足。第四,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缺失。我们尽管开展了素质教育,可是我们的素质教育是为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不是和专业结为一体的。第五,学术机构和课程结构的整体性缺失。第六,是杰出教师的缺失。第七是优秀教材的缺失。我们是一个教材教育的国家,我们太倚重教材了,但是我们的教材又是质量低下甚至几十年不变的,甚至要求自编教材的。最后是创新文化的缺失。
(本文为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教科院院长眭依凡在“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2013年会上的发言,原题:杰出人才培养,大学必须守持学术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