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非:在路上,寻找寂静

  2006年9月,波士顿郊外,得知我们抵美后不久便购得自行车, 吉尔马丁教授说,“你们可以去康科德哦,瓦尔登湖在那边。”大波士顿的通勤火车有可携自行车的车厢,从剑桥到康科德,不过半小时的路程。

  在美国几百年的政治文化史中,康科德是一个重要的地方,有独立战争的战场,有爱默生故居,这个静谧的小镇,充溢着其他市镇见不到的文化气息。穿越小镇,骑行在如画的乡间,沿着绿荫浓郁的单车道,瓦尔登湖到了。没有门,没有售票处,没有工作人员,甚至,没有多少游人。湖边的步道,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那样的土石路。梭罗小屋的原址,几与一般的公园林地中的空地无异,若非一块小小的说明牌,很容易错过。湖面不大,人在这里可以做的,无非是沿湖绕行,在新英格兰常见的松树、橡树、枫树丛中,远观近临新英格兰常见的清澈的湖水。除了宜人的静谧,讲不出这片湖区的独特之处。记得上世纪90年代读《瓦尔登湖》,数次难以卒读,伤于它的细碎,而在瓦尔登湖的午后,参观过爱默生故居,在康科德,在安静的丛林中漫步,我似乎有点明白了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七年后,看到《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一书原版时,不禁想起了瓦尔登湖那个安静的午后。故事同样发生在美国:“一平方英寸的寂静”是声音生态学家戈登·汉普顿独自发起的一项研究计划,它位于奥林匹克国家公园的霍河雨林,圆木上放置的一块魁洛伊特部落长老赠予的小红石,标志着方寸间受保护的寂静之地,他定期前往,监测这里入侵的噪音,确认噪音的来源,告知噪音入侵者,呼吁人们保护大自然的静谧。并且驾驶一辆64年福斯小巴,自西海岸的华盛顿向东,直抵东海岸的华盛顿特区,聆听各种声音,倾听人们对“寂静”的想法,与同道及政府官员交流——这次声音之旅形成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无疑,第一眼,它独特的书名吸引了我。在寂静成为奢侈品的都市,方寸间的寂静真正是命悬一线,在一个喧闹的世界中,如何定义寂静?个人对自然静谧的追寻有何意义?汉普顿将寂静视为曾经的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他指出,在人类噪音产生之前,世界上只存在大自然的声音。而今“宁静就像濒临绝灭的物种”,保护寂静,如同保护濒临灭绝的动植物、保护人类文化遗产般迫在眉睫。更令人动容的是,汉普顿以近30年的荒野录音实践和感悟,告诉我们大自然的声音有多么美好:

  如果要我举出世上我最喜欢的声音,恐怕很难。若是非举不可,我可能会说是鸣禽在黎明时的合唱,还有初阳抚上大地的声音。但是如此一来,就会忽略掉有翼昆虫在喀拉哈里沙漠无数平方英里的大地上所发出的嗡嗡声;但若说虫鸣是我的最爱,又会忽略掉猫头鹰的呼噜声,还有它们在路易斯安那州的丝柏间一跃而起的声响,或是沿着奥地利村庄狭窄石巷回荡的教堂钟声。如果答案真的只限定一个,我会说,我在世间最爱的声音是期盼的声音:即将听到声音前的那刻寂静,或是两个声响之间的刹那。大自然的声音令人不可思议,而要领悟这一切的美好,需要的是认真的倾听,因为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一种寂静。寂静其实是一种声音,也是许多、许多种声音。我听过的寂静,就多得无法计数。草原狼对着夜空长嚎的月光之歌,是一种寂静,而它们伴侣的回应,也是一种寂静。寂静是落雪的低语,等雪融后又会化成令人惊讶的雷鬼节奏,琤琤琮琮地让人想闻声起舞。寂静是传授花粉的昆虫扑翅膀时带起的柔和曲调,当它们为了躲避一时微风小心翼翼在松枝间穿梭时,虫鸣与松林的叹息交织成一片,可以整天都在你耳边回响。

  我们整日忙碌,何曾注意到寂静;我们焦躁不安,又如何能听到寂静。汉普顿告诉我们,须得用心去聆听,打开我们的记忆和感受,以谦卑之心,与周遭万物连接。“寂静滋养着我们的本质,人类的本质,让我们明白自己是谁。等我们的心灵更乐于接纳事物,耳朵变得更加敏锐后,我们不只会更善于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也更容易倾听彼此的心声。”“安静的地方是灵魂的圣所,能让人更清楚地分辨对与错的差别。在这样的圣所,可以感受到万物相连的爱;在这样的圣所,即使一棵树的存在都是听得见的。一个安静的地方能让人的感觉全部打开,使万物鲜活起来。”这样诗般的句子令人感动并豁然开朗。远溯至1845年,正是美国工业大发展时期,梭罗开始独居山林,倾听鱼鹰、野鸽子、水貂、芦苇鸟的声音,这当然非怡情之举,在自然声境中,他“满心喜悦”,思考着人类“更高的原则”。稍晚时期的约翰·缪 尔,被汉普顿视为自己的精神导师,更是善于聆听“大自然的丰富言语”的大师,践行着自己的“自然权利”学说。在此意义上,汉普顿是19世纪美国自然主义思潮的继承者和当代践行者。

  这样一本书,对中国的当下有无意义呢?答案似乎不言自明。中国人从未像今天这样为污染的空气、河流,以及污染的道德、秩序所困扰,焦躁不定的情绪四处弥漫,我们需要寻一处幽静之所,静下心,读一读这样一本极静的书,将内心的静谧带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用心建一座比例合适、细节精致、实用便宜的好房子,而不是挑战技术极限的豪华地标建筑;用心写一本学有所得、思有所悟,希望与他人分享思想的好书,而不是造势吓人,充斥术语僻词的“专著”;用心编辑一本不空洞,不虚饰,有内容,有启迪,装帧大方,让人爱不释手的好书,而不是空谈文化产业;用心生活,细察孩子的欢颜,而不是装腔作势,虚伪作态。

  版权联系工作异常顺利,这告诉我即使是艾美奖得主的作品,内容涉及环境生态这样非主流的边缘主题,读者也将是小众的。谢谢陆智昌先生的兴趣,他慨然应允做整体设计。素朴、优雅的封面,让人未打开书页,便能感受到一份静谧,在这个时代,这是多么难能可贵。

  在亚马逊网页上,一位读者评论道:“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读的书。”对一名编辑来说,这是最丰厚的回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