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真荣: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

  建设国际一流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是服务我国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的根本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新期盼的迫切需要,是推动高等教育和整个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体现。要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根本在于全面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使高校成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领域创新的重要源头,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汇聚优秀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国家发展、进步、走向文明的重要推动力量。如何尽快实现战略目标,尽快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整体竞争力,关键是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实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一、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

  历史表明,科学上的许多重大突破往往都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相互渗透而产生的。著名物理学家海森伯认为,“在人类思想史上,最有成果的发现常常发生在两条不同的思维路线的交叉点上。”1986年,诺贝尔基金会主席在颁奖致辞中说:“从近几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人选可明显看到,物理学和化学之间旧的学术界限已在不同的方面被突破。它们不仅相互交叉,而且形成了没有鲜明界限的连续区,甚至在生物学和医学等其他学科,也发生了同样的关系。”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就是化学家鲍林、生物学家沃森、物理学家克里克、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等合作的结果。

  学科交叉融合是当代科学发展的重大特征。自然和社会现象是一个复杂系统,仅从一个视角或层面很难揭示其规律本质,更不可能深刻地认识其全部规律。只有从多视角、多层面,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完整的、系统的认识。物理学家、量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曾指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因此,学科交叉融合是学术思想的交融、交叉思维方式的综合、系统辩证思维的体现,已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

  学科交叉融合是新学科产生的重要源泉。当代科学的发展,学科之间、理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开拓出众多交叉科学前沿领域,产生出许多新学科的“生长点”,如计量经济学、计量地理学、管理科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生态学、人口学、环境伦理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生物数学等等。目前而言,比较成熟的学科大约有5550门,其中交叉学科总数约2600门,占全部学科总数的46.8%之多,许多都属于交叉学科的前沿领域,表现出良好势头和巨大潜力。

  学科交叉融合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拔尖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特征是具备敏锐的洞察力、灵动的创造性思维、丰富的创新知识等。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学科交叉融合有利于创新人才敏锐的观察能力、深刻的洞察能力、见微知著的直觉能力和一触即发的灵感及顿悟能力的养成,有利于触类旁通能力的形成,更有利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学科交叉融合有利于创新人才独辟蹊径的分析、综合和判断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形成新颖、独特并且有社会价值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科交叉融合有利于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的广度、深度的掌握和拓展,有助于他们对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对相邻学科及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的了解,完备的知识结构更有助于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增强。

  学科交叉融合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需求。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类遇到了诸如人口、食物、能源、生态、环境、健康等众多棘手难题,仅仅依靠单一学科或一大门类科学是无法有效解决的,只有通过学科的交叉融合才能寻求突破。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发展战略、方针和政策的制定,仅靠经验和局部的知识,进行随机的、盲目的决策,必然会产生重大失误,最需要综合性的知识,需要涵盖所有学科的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知识。国家重大工程系统的设计、论证、实施、评价等必须需要多学科协同、交叉和融合,促进技术高度综合化和集成化,形成了现代宏大的技术体系。

  学科交叉融合是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积极因素。“学科割据”是现代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制约因素。相反,学科的交叉、融合往往是创新的前沿领域,其动态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文化传承创新的过程。学术思想的交融,实质上是交叉思维方式的综合、系统辩证思维的体现;学科交叉融合产生了许多新学科、新技术、新原理、新方法、新发现,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的新思想、新思维,就是创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进一步促进文化的创新。

  二、学科交叉融合的制约因素

  目前,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国内外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大势所趋,虽然我国各高校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做了大量的有益尝试,也具备了良好的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基础,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学科交叉融合实质推进困难重重,存在许多亟待克服的障碍。

  学科交叉融合的管理体制束缚。现行高校的管理体制强化了以院系为单位的学科归属管理,资源分配主要以现有固化的成熟学科、专业为根据,人员编制隶属于单一学科基础上的院、系,研究人员大多具有清晰的学科边界,科研和教学大多以传统的专业教研室为基本的组织形式,很难在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流动,考核评价以传统学科标准为体系,本专业同行评议为主,这些都制约和束缚着学科交叉融合的深入推进。

  学科交叉融合的机制和文化束缚。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并非完全自发的、自然实现的过程,相关的体制机制对于学科交叉融合具有重要的引导和调节作用,而目前一些高等院校尚缺乏鼓励学科交叉融合的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科研人员进行学科交叉研究的积极性。部分学校管理层缺乏战略思维,认识不到位,政策支持和措施落实不到位,导致处于学科交叉地带的新思想、新知识不易被认可,队伍组织难以获得支持,虽然不少高校成立了“交叉学科中心”,但由于上述原因而多以虚拟为主,易流于形式。此外,由于门户之见、学科壁垒,使一些科学家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寻找共同兴奋点、切入点的能力和意愿不够强,习惯于关门研究的“小而全”的模式,超越本学科进行跨学科战略思维的科学家较少。

  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带头人缺乏。由于受传统单一学科培养模式的局限,知识面宽又懂得其它学科“语言”的科学家少,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存在困难,真正能够担当起促成学科交叉融合、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学术带头人比较少,在学科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学术带头人对学科发展方向的选择和把握对一个学科的发展壮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学术带头人,学科交叉融合就无从谈起。

  学科交叉融合的资助体系不完善。一方面,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经费一般是按学科体系划分的学科进行投入,并且一般优先考虑历史发展中的一些传统优势学科,对学科交叉融合的经费投入总体不多。另一方面,学科交叉融合具有不确定性,风险较高,阶段成效不明显,不适应目前绩效优先、竞争性评价体系,处于学科交叉融合地带的新思想、新知识不易被认可,队伍组织难以获长期稳定的支持,成长、壮大困难多。这些都遏制了学科交叉融合的积极性,不利于新的学科生长点的培育。

  三、学科交叉融合的促进措施

  目前,各高校正在积极贯彻落实“2011计划”,通过多种形式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碰撞,探讨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思维,推动学科建设观念的大转变,为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我们应该积极转变观念、培育创新意识,形成学科交叉融合的文化氛围。大力倡导勇于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挖掘创新潜力,通过科学的竞争机制、约束机制,进发创新活力,引导高校教师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从而全面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

  改革创新、健全评价体系,构建学科交叉融合的体制机制。根据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打破部门所有制,全面推进“2011计划”,加强学科之间、单位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大跨度、多层次对学科进行整合,由国家相关部委牵头、高等学校参与形成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协同创新联盟;稳步推进科研体制改革,尝试构建综合性的科研管理体系,改革以教研室为单位的院系树形结构管理模式,打破专业界限,以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或研究所为单位组织科研,以教学中心、实验中心为单位组织教学和教学研究,构建科研教学相融的院系管理新模式,形成适应学科交叉融合的网状管理结构;根据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建立鼓励学科交叉融合的激励机制,对学科交叉所获得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观念给予高度重视,实行跟踪式关注,建立和健全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的评价考核体系。

  注重基础、发挥学科特色,夯实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基础。高等学校的学科越多,学科交叉融合点就越多,学科的综合性、多样性是学科交叉融合的前提,综合性和多科性不仅是专业的叠加,而且是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知识的融合。因此,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尤其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基础学科是学科发展的“基石”,是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基础,基础学科的水平决定着学科交叉融合的水平,将决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由于文科、理科所固有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强大的文、理基础学科,要建立起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极其困难,更不要枉谈高水平的学科交叉融合。学科交叉融合还应充分考虑其前瞻性、比较优势与特色,必须综合分析学科交叉融合领域的国内外所处的地位,明晰学科交叉融合领域的发展趋势,贯彻“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新”原则,发挥相关优势学科基础,突出特色和创新性。

  加强交流、推进国际化,实现学科交叉融合的跨越发展。学科交叉融合需要加强交流,特别是国际的学术交流,这将大大有效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跨越发展。实现学术交流活动是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形式和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和创造条件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建立跨学科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加强不同专业和学科方向之间的学术交流,营造浓厚的学科交叉融合学术氛围,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另外,通过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引进国际先进的学科交叉融合成果、理念和思维方式,建立起广泛进行学科交叉融合的国际平台,发挥外部效应的积极作用,通过推进国际化进程,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学科交叉融合的跨越式发展。

  长远规划、着力人才培养,奠定学科交叉融合的后备力量。学科交叉融合需要前瞻性长远规划,特别注重专业的前瞻规划和学科交叉融合的后备力量的培养。一方面,要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适应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改革学科专业设置模式,给予高等学校学科和专业设置的自主权,前瞻布局,长远规划,整合相关学科资源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改造老学科和专业,创建新的学科和专业。另一方面,高等院校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关键是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素质与合作精神的拔尖创新人才,而培养这样的人才需要紧紧地与学科交叉融合的科学研究紧密结合,采取新的教育和培养手段与机制,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引领作用,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科交叉融合相互促进的局面,奠定学科交叉融合的后备力量。

  目标导向、创建科研团队,构建学科交叉融合的稳定支持体系。学科交叉融合需要根据目标需求,组织创新团队,形成稳定支持体系。学科交叉融合的根本目的是解决科学前沿问题、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虽然学科交叉融合具有一定的自由探索性,但学科交叉融合具有明确的根本目标性。因此,学科交叉融合应明确目标导向,瞄准科学前沿、国家战略和高新技术需求。同时,学科交叉融合是基于多学科优势基础发展起来的,除了需要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带头人外,需要多学科背景的骨干队伍的交流和合作。必须打破现有行政壁垒,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高技术的重大需求为统领,凝练重大科研方向,推进人力和智力要素的会聚和集成,形成资源的整合和有效配置,组建学科交叉融合的科技创新大平台和大团队。此外,学科交叉融合具有一定的风险,是一个长期的、常态化的过程,需要长期的稳定性支持。国家与高等学校应留出专门的资金,设立针对学科交叉融合的专项基金资助交叉学科融合研究和相关的创新人才培养,特别是要考虑学科交叉融合可能面临的风险,应针对不同交叉学科制定资助计划,在资源配置上给予适当倾斜,并从根本上改变学科资源是个人或单位“私有”的观念,形成学科资源共用、共管的良好环境。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