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捐在保持美国一流大学财政稳定、卓越地位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并逐渐成为一流大学的重要发展战略。2005年《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曾对1000多名大学校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53%的校长认为他们几乎每天都和筹资打交道,私立大学中65%的校长天天都要筹资。大学募捐市场的竞争也因此日益激烈。半个世纪以来,MIT通过独特的募捐之道,在激烈的募捐竞争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本文以募捐策略为视角,研究MIT募捐事业成功的特点及经验,以期对我国大学募捐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MIT的募捐成就
MIT创立于1861年,历经一个半世纪,其在学术发展、人才培养、院校管理等方面成绩斐然:全美大学中排名第四,本科生工程专业连续十年名列美国第一;吉卜林个人理财(Kiplinger’s Personal Finance)对全国具有学术成就和经济价值的大学年度评价中,MIT在私立大学中排名第八。在2008年泰晤士报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学排名中名列第九。募捐收入,作为政府拨款、学费之外的另一重要经费渠道,通过增强大学自主性、提高大学经费稳定性、改善教学科研设施,助推了MIT的卓越发展。而且,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私立大学来自政府和学费的经费在学校总预算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募捐收入在MIT这样的一流大学发展中的作用更为突出。
在竞争激烈的大学募捐市场中,MIT并不具有显著优势。众所周知,哈佛大学在美国大学募捐事业中可谓开历史先河,始于1641年。耶鲁大学募捐历史始于18世纪初,斯坦福大学始于19世纪80年代。而MIT虽同为历史名校,其募捐源头仅可追溯到1908年,比哈佛晚了近3个世纪。当时MIT处于发展困境,一个匿名的捐赠者﹙40年后证实这个捐赠者是柯达创始人乔治·伊斯门﹚向MIT捐赠了800万美元,从而保证了MIT的自治及发展。虽然MIT的募捐事业比起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这些募捐巨头起步晚,但是在近40多年中,尤其最近10年中,MIT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出卓有成效的募捐策略,变劣势为优势,不断扩大自己的募捐市场份额,最终探索出自己的募捐之道,创造了出色的募捐业绩。20世纪70年代以来,MIT的募捐事业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1975年到2009年,其募捐总额从0.2亿美元,升至3.2亿美元,翻了15番。如图1所示,1975年至1995年为稳定发展阶段,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