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作为高校一项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系统工程,集中体现了高校办学特色、发展方向和层次水平,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地方大学要提高办学层次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坚持培育学科特色,强化优势特色学科,这既是地方大学自身内涵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地方大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
一、学科建设内涵
学科是人类在认识世界而形成知识的过程中把同类知识进行系统化的集合,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探索,是根据不同研究对象或对象属性,对自然、工程、社会、人文等进行的一种划分,并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化而不断被分解,派生出新的学科;同时,现代科学技术和重大工程问题的解决越来越依赖于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融合与综合集成。学科建设是将师资队伍的主体要素、具有原创性和创新性科研成果的客体要素、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教育要素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科发展,提升学科水平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学科建设在地方大学发展中承担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是引领科研,它把高校分散、个体的科研行为转变为整体、团队的创新行为,把科研以满足个人志趣为主转变为符合国家、地方、大学利益需求,从而提升创新能力,彰显科研特色;其次是凝聚人才,学科是高层次人才和办学资源汇聚地,吸引一批领军人物、优秀人才,凝聚在不同研究方向上,集聚于基地、创新平台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人才的团队作用和群体效应;三是支撑未来,学科建设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学科特色和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大学的办学特色、层次水平和社会地位,对于促进大学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特色学科特征
大学办学特色包括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社会服务特色、办学传统特色等,其中学科特色是大学办学特色最基本、最突出、最直接的因素,决定着大学职能发挥和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办学特色是办学水平的集中概括和综合体现。培育学科特色既是地方大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地方大学形成独有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层次水平的有效途径。
学科特色不仅体现在一个学科的研究方向上形成独有的个性与特色,还体现在一所大学在特色学科建设与发展水平上。特色学科是一所大学的学科建设区别于其他大学的特质,对于促进学校办学特色具有显著作用,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优势强势学科。一般而言,特色学科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独有性,表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学科特征;二是社会性,特色学科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关键在于符合社会需求,有利于人才培养,得到社会公众和其他学科的普遍认可;三是可持续性,特色学科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学术传统和持续发展的特点,表现为具有持久的社会影响力,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标杆。一流学科塑造了一流大学,一流大学无不以若干个富有个性、一流的特色学科而名扬四海。
三、特色学科发展策略
学科建设是大学集特色理念、学科方向、学术队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平台基地、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系统工程。面对国家、地方赋予大学的重任,地方大学竞争十分激烈,学科建设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地方大学的优势特色学科如何获得更好更快地发展,值得学科管理工作者深入思考。实践证明,“坚持特色发展,实施分层建设,注重以人为本,突出创新成果,强化地方服务,体现效益管理”无疑是地方大学学科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坚持特色发展,树立“品牌”意识
学科特色是什么?特色具有不可替代性、独有性和不可模仿性,表现为不同高校同类学科的比较优势和个性魅力。特色既是一个学科的“立足之根”,又是一个学科的“竞争之本”,坚持特色发展,既要注重培育学科特色,更要优先发展特色学科。美国教育家、科学家田长霖曾提出,“任何一所大学要成为世界知名大学,不可能在所有的学科上有所发展,而必须集中力量先在一、两个学科上有突破”,这一教育思想对于现代大学学科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国内外知名大学资源丰富,仍然十分重视特色学科建设,况且地方大学人才、教学、科研等办学资源相对匮乏,学术底蕴并不厚重,学科建设更应该坚持特色发展,建设特色学科,培育学科特色,树立“品牌”意识,这不仅是一种发展模式,更是一种发展理念。因此,地方大学要围绕国家地方需求,基于现有学科基础,兼顾支撑学科发展,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去遴选、培育若干个特色学科,以打造优势特色学科为突破口,带动学校整体学科建设和办学水平的提高。通过设立学科特区,引进特殊人才,创新管理模式,实现重点突破,形成国内一流优势特色学科,为其他学科发展起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尽管国家已对学科目录进行统一规定,但不应成为学科模式化发展的依据,从一级学科发展趋势看,学科特色的发展重点在于自行设置的二级学科和学科研究方向上,要围绕地方特色和现有学科基础,通过整合学科资源,不断凝练研究方向,追求个性发展,从学科交叉与创新中提炼学科特色,形成学科优势,在学科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不断凝练培育学科特色,从而避免学科“趋同化”现象,形成独特的学科优势。
(二)实施分层建设,树立“竞争”意识
特色学科建设需要正确把握“突出重点”与“兼顾一般”的关系,以地方为特色,建立由“主干优势学科、基础支撑学科、扶植培育学科、交叉新兴学科”组成的学科结构体系,采用不同的建设目标、管理模式、评价标准和投入机制,进行分类分层建设。首先要突出重点、扶优扶强,形成特色。对地方大学而言,学科领军人物和资源缺乏,学科整体力量不强,要在高校激烈竞争中“异军突起,出奇制胜”,就必须与国内同类高校的学科实行错位发展,采用与其他学校不同的发展路径和模式,根据学校现有的基础条件,确定特色学科、重点学科以及学科重点发展和优先支持的研究方向,集中有限的资源重点建设若干个主干特色学科。通过长期学术沉淀,持续培育支持,形成优势强势学科和学科特色,实现国内先进、区域领先、特色鲜明的发展目标。其次是学科建设要兼顾一般,定向扶弱,实施“梯度发展”战略。针对地方大学的学科类型和特点,注重兼顾文理学科、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协调发展,鼓励基础学科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应用学科发展提供支撑;大力扶植和支持人文学科、传统学科的发展,体现不同学科发展的层次性要求;鼓励并逐步推行人人进学科,让每个教师有学科的归宿感,引导一般学科努力提升内涵。三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已经证明新兴交叉学科具有极强生命力和竞争力,需要特别重视促进理工、文理结合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发展,形成互动共生的发展机制,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是大学发展和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有利于形成学科新的增长点,保持特色学科和学科特色的发展张力。
学科发展是相对的,不能因学科的暂时进步而固步自封,自我陶醉。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和环境中进行学科建设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要善于与国内外同类学科相互比较,发现存在问题,与时俱进,敢于在开放环境中寻找差距,树立“竞争”意识,从而提升创新能力,扩大社会影响力。一个学科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学科资源单靠学校投入难以支撑未来发展,要在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和对外合作中不断做出知识、人才、技术贡献,从而不断获得地方的资源支持,发展壮大自己,实现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注重以人为本,树立“团队”意识
学科建设要体现“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重视发挥教师、学生两大创新主体的作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工作。
重视学科领军人物的建设。学术队伍是学科建设核心之所在,尤其是引进学科领军人物或学术大师,可谓是特色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地方大学要制定“筑巢引凤”的优惠政策,组织专人定向跟踪,敢于突破传统观念,集中资金重点投入,引进具有奉献、开拓、合作精神的高层次领军人物,发挥其把握未来学科发展趋势,带领学科创新团队占领学科制高点,组织、协调、管理、凝聚学科各个研究方向,为特色学科建设树立学术旗帜。
重视学术队伍建设。要将学术骨干输送到国内外名校从事课题研究、攻读博士学位、进行学术交流,跟踪国内外最新学术进展,并保持研究方向的一致性;同时,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经费的投入,扩大学科建设经费中人员经费的支出比例,发挥学术带头人传帮带的作用,促进青年学术骨干快速成长发展,激发学术队伍的创造力和凝聚力。
注重创新团队建设。一个学科在国内外竞争力的高低关键看学科带头人以及所在学科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要树立“团队”意识,改变学科建设中”单打独斗”的科研方式,打破二级学科间壁垒森严的组织结构,鼓励学科间交叉、渗透与融合,创新基层学术组织模式;以高校教师岗位聘任为契机,推动一级学科和学科群建设,建立学科团队、学术团队聘任考评机制,增强团队竞争力和整体实力,形成“领军人物+创新团队”的学科人才结构;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体制、科研运行机制,优化科研条件和学术环境,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凝聚各类创新人才,做到和而不同,和衷共济。创新团队建设是现代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发展要求,也是特色学科获得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注重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发展要在创新人才培养上有所作为,以学科建设支撑专业建设,把科研创新要素转变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教育要素,通过人才竞争凸显学科影响力和生命力,把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纳入学科建设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学术创新和教学建设,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使学科建设回归于培养人才这一根本目的。
(四)突出创新成果,树立“顶天”意识
创新既是一个学科发展的“不竭动力”,又是一个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创新能力,培育创新成果是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关键之所在。学科的优势如何体现?主要看学科团队承担国家、地方重大科研任务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学科的特色如何培育?主要看学科团队是否具有与学科研究方向一致的、具有自主创新特征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地方大学的特色学科建设要充分依托各类科研创新平台,结合国家科技发展目标,树立“顶天”意识,把学校发展与服务国家产业重大需求、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注重通过承担国家、地方重大科研任务,以及国家两大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提高学科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注重培育创新成果,通过以项目驱动技术创新和学术创新,强化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程度,培育标志性创新成果,争取获得重大科研成果奖,提升创新成果水平,打造学科高峰和高原,凸显学科优势和特色。注重在国内同行公认的权威期刊上,发表与学科研究方向一致的高水平学术论文,重视影响因子、他引率和引领文化发展的研究成果和经典之篇,推动科研成果由数量向质量转变。针对不同学科性质,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成果评价体系,完善科研扶持和激励政策,注重成果创新水平,以科研特色促进学科特色,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五)强化地方服务,树立“立地”意识
地方大学要加快特色学科建设,必须发挥区位优势,树立“立地”意识,紧紧抓住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机遇,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和技术创新平台,强化地方服务,推进产学合作。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地方产业导向和发展重点,遴选优势特色学科,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根据地方产业特点,提炼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共性技术,解决国家、地方重大科技战略问题和技术创新难题,建立以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需求为导向、以重大项目为载体、以创新平台为支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产学研紧密合作的科研创新团队,提升地方大学服务能力。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加快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使之成为现实生产力,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技术和应用问题。主动密切与行业联系,增强在涉及行业发展趋势、行业核心技术等重大问题上的话语权,推动实现与行业从项目合作为主逐渐向项目合作与战略合作相结合转变,扩大合作规模,提升合作层次。发挥高校、企业各自优势,建立“项目、人才、平台、团队”四位一体的互动机制,形成校企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正确认识并主动适应国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战略转变,紧密与地方企业合作,根据产业和市场需求,主动设计重大科研项目,把教师个人科研兴趣主动融入到国家地方需求之中,从而使特色学科在融入地方中逐渐形成学科特色和科研亮点,在服务地方中不断获得学科资源和地方支持,在与地方合作中快速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六)体现效益管理,树立“质量”意识
学科建设是一种选择性竞争,投入巨大,机制特殊,众人关注,必须体现效益原则,正确处理“资源投入”与“成果产出”的关系,实现学科建设的和谐发展。一方面学科建设必须有较大经费投入和人才支持,以满足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建设的需要。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办学条件,将有限的人、财、物资源,重点支持特色发展学科,努力创造有利于特色学科发展的工作条件和科研环境,并为特色学科争取外部资源、扩大学科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提供支撑;另一方面,特色学科必须有重点贡献,重点投入必须有重点产出,这是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基础。特色学科肩负着引领其他学科发展的重任,要为地方大学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层次水平做出独特的贡献。
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人、财、物资源要素,要以提升学科水平、形成学科特色为目标,树立“质量”意识,依托高层次创新平台,协调各种创新要素,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挥多学科优势,开展探索性、创新性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健全运行管理机制是学科发展的内在活力,要理顺学科建设管理体系,明确相关的责、权、利,建立完善五种机制:校、院二级管理的服务保障机制;学科带头人领军、学科专家组集体决策的运行机制;科研经费专用、学科与基地经费统筹的共享机制;不同类型学科的经费投入、分配机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个体与团队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同时,要统筹内涵发展与外部拓展、坚持特色与兼顾一般、结构布局与层次水平、教学与科研的相互关系,均衡利益机制,强化绩效考核,鼓励不同学科开展有序竞争,实行动态考核管理,促进学科和谐发展。
总之,地方大学的特色学科建设受办学条件限制,短时间内难以实现根本性的突破。但是,只要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瞄准学科前沿和学科发展趋势,根据学校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找准自身学科发展方向和突破口,整合学科资源和科研力量,采取切实可行的学科发展策略,坚持“特色、人才、创新、服务”,就能实现地方大学学科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冯志敏系宁波大学副校长;单佳平系宁波大学研究生院(筹)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