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现行高等教育分类,地方高校主要指管理权限隶属于地方政府的区域性、地方性大学。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地方高等学校的规模和硬件建设有了很大变化,学科建设也取得了很大发展,学科的数量和种类有了明显增多,但是学科水平和学科质量上与国内一流高校还有很大的差距,突出表现为学科的地方特色不明显,学科间的协调性较差等。当前,面对新时期和发展机遇,地方高校如何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应对挑战,再上新的台阶,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是提高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关键。
一、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价值取向
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是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基础,它既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学术水平和知名度的重要标志。分析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有:学科建设的经费投入需要提高;学科建设的基础需要加强;学科建设的理念需要更新等等。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待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破解制约科学发展的矛盾和难题,提升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搞清楚学科建设领域的价值取向。
(一)学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发展必须尊重学校历史与传统,在自身基础上推陈出新,而不能将发展同自身历史与传统割裂开来。地方高校要想有所作为,必须立足于“发展”,客观认识在长期建设过程中结合行业与地方需求形成的传统学科和独具特色的优势学科,充分发挥历史积淀,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努力发展应用型科研,培养地方需要的专业性强的应用专业技术人才。
(二)学科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一是要坚持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就应当以学科梯队建设为根本,以提高学术水平为目的,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建设为重点进行,努力营造有利于教师成长的环境和机制,确立和落实教师的生存权、发展权和自主权,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在学校教职员工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要坚持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把培养人作为思考、谋划、推进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使学生对教育有充分的“参与权”和“选择权”。
(三)学科建设要立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一是追求全面协调发展。在学科结构方面努力建立起具有地方高校特点的“学科群”、“学系”新模式。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应根据学科发展规律,着力加强学科间交流与协作、营造良好学术生态环境、形成学科群体优势、建设合理学科群,努力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二是追求可持续发展。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学科建设水平上,地方高校只有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自身传统优势学科,围绕学科交叉做文章,不断凝练研究方向,追求特色与个性,才能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四)学科建设要科学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一是要统筹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的关系,讲求数量、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的统一。只有树立科学的规模观、质量观、结构观、效益观,追求合理的学科规模和学科布局,通过学科特色来体现学科建设的质量,寻求学科建设效益的最优化。二是要统筹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的关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有选择地进行重点建设。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实现学科的交叉、综合、渗透和延伸,从而带动一般学科在更高的水平上发展。同时,一般学科也应主动融入到重点学科的建设中。三是统筹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一般而言,硬件建设见效快,引人瞩目、容易得到重视,而软件建设的重要性、影响力是缓慢呈现的,容易被忽视。在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中不仅要重视硬件平台的建设,也要及时完善相应的软件建设,通过管理体制改革、服务意识更新帮助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注重人才引进与培养,汇聚高水平人才队伍
在队伍建设过程中,地方高校必须针对学校各学科点的实际情况,着力解决好教师的评价与待遇等问题,为高水平人才发挥作用构建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让他们能够潜心于学术研究。
在人才引进上,区分重点学科、学科群、一般学科的梯队,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学校学科发展的需要招聘急需人才,改善原有学科梯队人员结构。在不同时期实施不同的策略,起步时期要集中有限资源,高薪聘请或正式引进相关学科的领军人物,形成学科人才和科研项目的积聚效应。鉴于地方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可考虑以外聘或兼职教授的形式,利用这些知名人士的社会资源,引进有影响力的科研项目。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或者相关学科专业知名团队的骨干力量加盟学校,从而引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1997年,我们率先在全国启动“教授流动站”,在不改变人才原有单位的基础上,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在岗和离退休教授及其他专家学者进站工作,为学校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中青年骨干人才队伍,促进了学术队伍的梯队建设;2002年,我们又启动了海外留学人员“回归工程”,通过特殊政策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就吸引了一大批拥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高水平人才加盟,初步形成了一支生机勃勃、富有朝气的学术团队。
在人才培养上,继续加大对学校原有人力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力度,特别应重视学科梯队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择和培养,有针对性地选拔部分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修、学习,着力培养学科后备力量;组织学科组的成员参加通过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了解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使他们能够在该学科的前沿进行学术研究。通过师资力量的整合,鼓励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打破学科队伍之间的院系界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积极采用诸如“导师组”、“导师团队”等方式,支持不同学科的老师共同进行研究、共同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实现学科发展与教师成长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明晰自身优势和特色,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
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是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基础,要结合地方特殊需要和地方特有资源,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学科品牌。应以促进地方经济的竞争力为目标,充分利用地域特色形成自身的特色学科,有利于提高学科竞争力,有利于学科可持续发展;地方高校要使培养的人才能够为地方经济服务,满足地区经济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依据地方建设的需要找准其学科建设的位置。这样才能获得地方政府的投入,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毕业生在本地区的就业,扩大地方高校的影响力。
高校最根本的功能就是人才培养。培养优秀人才也是学科建设当仁不让的首要目标。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应立足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实用性,以本科、硕士层次的人才培养为主,着力培养面向本地区生产、建设第一线、有一定创新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重视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理论基础学习和实践方法训练的结合,加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的锻炼。在培养模式上,改变以往单纯的“课程+论文”的培养模式,积极运用“教学+科研+开发”的培养模式,实现学、研、开发一体化。
虽然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稍弱,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各自都拥有了自身的一些传统学科和优势学科。在学科建设上,应对学校现有学科进行认真调研和分析,认真筛选若干学科,重点扶持,避免与其他学校的强势、特色学科直接交锋。通过加大对此类优势学科的建设力度,巩固强化这类学科的优势地位,不仅能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还能够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提升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地方高校在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研究上并没有处于明显的弱势,学科建设要实现突破,就应着重在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上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结合学校长期的学科积淀,紧紧抓住科技创新的需要,充分预见到学科的发展趋势,立足学科的前沿和交叉地带,通过学科创新与融合培育学科特色。
(三)围绕地方建设和重大项目,加强学科平台建设
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是积聚优秀人才和发挥团队效应的重要基础条件。地方高校在学科基础建设的过程中,应把加强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基地建设作为提升学科学术水平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完成学科发展所依托的研究平台和基地的建设。应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依托重点实验室、重点工程中心支撑若干二级学科,使其成为学科群建设的基础。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与地方建设中的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的结合,力求形成自身特色,多出创新成果。加强完善平台建设中的“软件”建设,以学科为单位进行管理制度改革,通过制定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和图书设备建设的相关政策,保障平台建设及其功能发挥。地方高校在平台建设中,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与地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一方面,依托重点学科建成一批以产品开发和技术转让为主要目标的技术与成果转化基地,同时在人才培养、继续教育、科技服务等方面更好地为地方建设服务。另一方面,借用政府和企事业等社会上资金、设备、人才的资源优势,提高学科建设水平。通过长期实践,我校逐步形成了“产学研合作,竭诚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特色,仅2004年以来,我们就先后联合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以及诸多企事业单位共同组建了重庆汽车学院、重庆知识产权学院,与相关重点企业签署了实质性的产学研合作协议,并联合组建了相应的产学研实体,借助产业和社会的力量推动学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者刘全利系重庆理工大学校长,李洪普系重庆理工大学院长办公室教师,李恩系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