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平:传统何以具有当代价值

作者简介:陈卫平,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徐光启评传》等。

时下研究儒学传统的论著,冠之以“当代价值”的,触目皆是。回顾历史,五四时期的主流思想对于“律以现代生活状态,孔子之道是否尚有尊从之价值”作了否定性的回答。那么,正在为实现现代化的强国梦而奋斗的今天,儒学或者说传统何以具有了当代价值呢?这无疑是谈论传统的当代价值的前提性问题。

马克思的两个比喻对于我们认真回答这个问题颇有启发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把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和前资本主义传统文明比喻为“人体”与“猴体”、“成人”与“童年”。他说:“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认为必须站在历史发展的高级阶段来回顾低级阶段,才能认识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因此,当资本主义进入自我批判阶段,即由其基本矛盾产生的很多弊端得到较为充分暴露时,我们才能认识到前资本主义文明的某些传统是宝贵的,并应当在后资本主义文明中重新激活。这在有关“成人”与“童年”的比喻中得到了明确的表达。马克思把古希腊文明与现代文明作比较,把前者比喻为人的纯真童年,在他看来,传统作为“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应当在更高的历史阶段即后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阶段上,“显示出永久的魅力”。

这是因为传统文明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不仅不应该为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所消解,而且应当成为构建后资本主义理想文明的思想资源。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尽管古希腊的生产力水平远远低于现代资本主义,但是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稚气的古代世界显得较为崇高”,而现代资本主义则是“鄙俗的”。可以说,《共产党宣言》所讲的取代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联合体,是对上述古代的高尚传统在更高阶段上的复活。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关注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恩格斯称它“最后还对现代社会提出了直接的共产主义的要求”。不难看出,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这些都意味着前资本主义的文明传统对于构建后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是具有历史根源性的。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后现代思潮的重要方面,是反对将传统与现代对立二分,认为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如人与自然、人与人、身与心的对立紧张,与传统被抛弃和破坏有关。因此,如美国思想家希尔斯在《论传统》中所说,后现代文明的理想形态,就是“传统应该被当作是有价值生活的必要构成部分”。这其实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上述思想的某种注脚。马克思的两个比喻启示我们:传统之所以具有当代价值,就在于其在被现代化瓦解的同时,又逐渐显示出克服现代化弊端的正能量。由此我们可以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提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是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辩证法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