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七律·长征

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

摘要: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写作背景】

长征,是指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从中央苏区向陕甘一带的战略大转移。其中走得最远的部队,走了25000多里,史称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语出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1934年10月开始,蒋介石以百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实施第五次大“围剿”。由于以博古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执行“左”倾冒险主义军事战略,推行所谓的“正规原则”,如:以一当十,以十当百,勇猛果敢,乘胜直追;全线出击;夺取中心城市,两个拳头打人,御敌于国门之外;先发制人;不打烂坛坛罐罐;不丧失寸土;六路分兵;革命道路与殖民地道路的作战等,使革命力量遭到极大削弱,红色根据地日益缩小,革命形势出现严重危机。

1935年10月,红军第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第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杨尚昆)及第五军团,总称红军第一方面军,亦称中央红军,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西部的瑞金、雩都等地出发,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受博古、李德排斥,失去了红军领导权的毛泽东也离开亲手创建的中央苏区,随中央机关一起长征。

中央红军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特别是在湘江战役中,红军损失惨重,由原来出发时的8万多人仅剩3万多人。湘江战役之后,进入贵州。接着红军巧渡金沙江,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于1935年6月14日到达四川懋功,与红四方军会合。1935年9月18日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进入甘南,占领岷州。此刻的毛泽东在思索一个问题:下一步红军往哪里走。

毛泽东叫来了红一军团侦察连连长梁兴初和指导员曹德连,让他们出去找点“精神食粮”来,梁兴初明白毛泽东的意思:是让他找近期的杂志和报纸。

他们找来报纸杂志后,毛泽东一页一页翻看着这些报纸杂志,终于看到了令他眼睛一亮的消息:徐海东率领的红军到达了陕北,与刘志丹的陕北红军会合了。毛泽东希望能得到更进一步的消息。果然,一份杂志上刊登了一幅国民党当局绘制的陕北根据地略图。

第二天,红军先头部队占领了哈达铺。在哈达铺,梁兴初又给毛泽东收集了大量的《大公报》,从《大公报》上,毛泽东终于确切地知道:在陕北,红军活动之剧烈犹如当年的汀西苏区;而且在陕北存在着一块几乎与江西的中央苏区面积一样大的红色根据地,这将对下一步红军往哪里走,进而对中国历史的走向起到决定性的影响。至此,毛泽东明确了红军的前进目的地——陕北苏区。

9月27日,在榜罗镇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正式决定在陕北落脚。会议还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中央纵队和红一方面军主力正式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林彪为副司令员,叶剑英为总参谋长,张云逸为副总参谋长,王稼祥为政治部主任,杨尚昆为政治部副主任,陕甘支队下设三个纵队。

接着,在哈达铺的关帝庙里,红军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讲:“以前有的同志们问,咱们到底要走到哪里去?现在我们有答案了,我们要走到陕北,因为那里有刘志丹和徐海东的红军。……同志们,胜利前进吧!到陕北只有七八百里了”。

10月2日,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率北上抗日先遣队达到甘肃通渭。在全军排以上干部会议上,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和激烈壮阔的战斗情景,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令他的思绪自由驰骋,感慨万千,即席朗诵了《七律·长征》一诗。

【意境赏析】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字押平声韵,首字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讲究平仄,中间四句要求对仗。《长征》,诗的题目,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在江西根据地无法立足,从1934年10月开始实施战略转移。
《七律·长征》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真实记录,是红军英雄壮举的热情颂歌,是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它集中表现了红军在战略大转移征途中不畏艰险、英勇战胜千山万水和敌军围追堵截所造成的困难的英雄豪迈气概,也是毛泽东和红军指战员高度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象征。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总领全篇,是全诗的基调和主旨。“远征难”的寓意涵盖广泛,包括军事、政治、自然环境等方面种种艰难险阻。其中:有超常远程行军、体力极度疲惫之难,有缺衣少食、疾病伤痛之难,有千山万水、攀缘跋涉之难,有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围追堵截使红军举步维艰之难,还有革命阵营内“左”倾冒险主义和张国焘逃跑主义、分裂主义所造成的干难万险之难……对这重重困难,红军为什么“不怕”呢?毛泽东曾在总结红军长征为什么能取得胜利时说:“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这就是说,在长征中,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党的基层组织的坚强战斗堡垒,有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那什么艰难困苦都是“不怕”的,都能够战胜的。“万水千山只等闲”是对“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重申和深化,“万水千山”涵盖了“远征难”的基本内容,“只等闲”则进一步补充了“不怕”之意,表现出对千难万险的等闲视之,也就是在战略上藐视它,灭困难的威风,长英雄的志气。

颔联承接首联中的“千山”。红军在长征中攀缘翻越的崇山峻岭数不胜数,这里只以红军的战斗历程为序,选取具有典型性的五岭和乌蒙山脉作为代表,以偏概全。“五岭”指位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之间的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和越城岭。这五座大山岭岭相连,最高的越城岭主峰海拔高达2200米。“五岭逶迤腾细浪”描绘的是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福建、江西出发,沿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境内绵延起伏的千里五岭山道,像水面微微泛起的细小波浪,越过敌人的封锁线,向西进军。“乌蒙”指乌蒙山脉,它起于云南省禄劝县东北280里,跨越云南贵州两省交界的13个县,北临金沙江,上有十二峰,雄拔陡绝,平均高度约海拔2400米,最高峰石岩尖高达海拔3800米,“乌蒙磅礴走泥丸”,描绘的是1935年3月至4月间,红军长征经过高大雄险的乌蒙山,像滚动着的泥丸快速前进。颔联两句中的“腾”和“走”,以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态变成了运动的物象,让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可谓想象超群,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红军在长征中所涉渡的河流不计其数,但毛泽东仅取“金沙江”和“大渡河”,这是因为这两道河流的险阻超过其他河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金沙水拍云崖暖”,金沙即金沙江,是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县的一段,是长征途中一道极为险恶的天然障碍,蒋介石妄图凭借这条天堑,将红军围歼于川、黔、滇边境。1935年5月,中央红军在云南省禄劝县西北的绞车渡巧渡金沙江,从此,红军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截的圈子,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水拍云崖”描写的是金沙江水急浪高,拍击着岸边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暖”字体现的是红军在天气渐热的季节渡江,给人以温暖的感受,这既表现了处险不惊的统帅气度,也反映了红军巧渡金沙江之后轻松愉悦的心情,,“大渡桥横铁索寒”,大渡河源出青海、四川交界的果洛山,两岸高山峻岭,河中水流湍急,千曲百折地流至四川乐山县汇入岷江。“桥”即四川省泸定县境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桥长约百米,由13条碗粗的铁索搭成,上铺木板。中央红军在1935年5月下旬到达之时,桥板已被敌人拆掉,红军先头部队的英雄战士在对岸敌人密集的炮火封锁中攀缘着桥的铁索冲了过去。“桥横”形容铁索桥静陈在大渡河上,给人以冷峻的感受。飞夺泸定桥是长征中继巧渡金沙江之后又一次惊心动魄的战斗。蒋介石严令四川军阀杨森等部坚培大渡河,并命嫡系薛岳、周浑元部衔尾猛追,妄图使红军成为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覆灭于此。可是红军先头部队是神勇无比的英雄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在敌军密集炮火的封锁中,在高悬空中的铁索桥上攀缘而过,消灭了敌人,打开了通道,占领了河对面的桥头堡。紧接着,后续红军部队在铁锁上架起木板,顺利通过,使蒋介石妄图使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彻底破产。一个“寒”字,既表现了铁索桥的高危使人心惊,又喻示了攀缘铁索险情令人胆寒。

尾联“更喜”二句是对首联的回应。以明快的诗句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和翻越岷山后的喜悦之情。“岷山”,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横跨甘肃、四川两省,是西北一东南走向,嘉陵江的支流白龙江将它分割成平行的两列山脉。其北支有十余座山峰的海拔在4500米以上,主峰雪宝顶海拔5500米。这些山峰,空气稀薄,山顶终年积雪、鸟兽不栖,人迹罕至。为什么翻越“千里雪”的雪山会“更喜”呢?一是越过岷山,走出草地,就最后脱离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险恶环境,开始了新局面。二是找到了中央红军的落脚地——陕北苏区,使下一步红军往哪里走有了答案:向北,再向北,红军官兵看见明亮的北斗七星在头顶上方闪烁,尽管现在他们还不知道陕北是什么样子,但是他们每一个人在向北走的时候都充满了希望,看到光明前景,预示着长征的最后胜利。这怎能不令“三军过后尽开颜”,即“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长途跋涉后都笑逐颜开。

【解读感悟】

当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的时候,《人类1000年》一书由美国时代生活出版公司出版,该书公布了从公元1000年至2000年1000年间,人类历史进程中发生了100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的重要事件,其中中罔三件,之一是1934年至1935年的红军长征。

长征是什么呢?为什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这支军队指挥员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士的年龄不足20岁,14岁至18岁的战士至少占百分之四十。他们翻越了20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的五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长征渡过了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长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人迹罕至的广袤湿地——松潘草地。松潘湿地面积几乎和法国的国土面积相等。而更为严峻的是,红军始终在数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中迂回穿梭,与敌周旋,遭遇的战斗在400场以上,平均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战斗,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战士牺牲。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作战部队86000多人踏上长征路,1935年10月达陕北吴起镇时全军仅剩下8000多人。

面对如此艰难险阻、流血牺牲的漫漫长征路,是什么力量支撑红军官兵忠心耿耿,不惧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浴血奋战,舍生忘死,英勇战斗呢?我终于解读领悟到:这就是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

工农红军指战员,是由哪些人组成的呢?有交不起租税走投无路的农家子弟;有逃自死亡线上的学徒、铁路工、烧瓷工;有飞出牢笼的鸟儿——丫鬟、童养媳;有不满蒋介石独裁统治,起义参加红军的将军;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学者;有激情澎湃的诗人……他们从共产党人的宣传中懂得了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世间可以有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他们跟着共产党走上长征路——是走向一个崭新的中国的启程,这个崭新中国的面貌正像方志敏烈士所描绘和梦寐追求的那样:到那时,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苦脸,富裕将代替贫穷,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正是怀着对这样一个崇高而美好理想的憧憬与追求,就会知道生命为什么历经苦难与艰险,依然能够有视死如归的“不怕”,拥有快乐和自信;就会体验到当一个人把个体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时,胸怀将会多么广阔,生命将会多么光彩!

有了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就会具有不惧怕任何艰险的胆量,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独立自主的人格,政治的智慧,非凡的勇敢,这些都是克难制胜、创造人间奇迹的精神法宝。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特别是在物质生活不断走向富裕的现今社会,更需要有一种浩然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一种崇高的人生精神境界。

一个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是心灵充满一片绿洲的人,是能够经得起各种诱惑、保持清正廉洁的人,是能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一个具有这种精神的民族,是具有民族自信、自尊、自强、自立,从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

一个具有这种精神的国家,是拥有向心力、凝聚力、震撼力和巨大发展力的国家。

从一定意义说,精神决定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王晓东)

本文来源:《毛泽东诗词解读》,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