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沁园春·雪
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
摘要: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也就是中央红军经过一年的长征刚到陕北的第三个月。
中央红军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一年的时间,连续行军25000里,战胜了敌人在军事卜的围追堵截,克服了大自然万水千山的无数艰险,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之后,11月21日,发起直罗镇战役,奠定了在陕北发展革命根据地的基础。
1935年12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线的策略,决定组织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由毛泽东率领渡河东征。
1936年春节刚过,毛泽东即率部东征。2月5日,他来到清涧县袁家沟,住在农民白玉才家,以此作为他指挥东渡黄河行动的指挥所。2月6日,陕北普降瑞雪,袁家沟的山山岭岭,沟沟峁峁全都被皑皑白雪覆盖。7日凌晨毛泽东早起,眺望这雄浑的秦晋高原,磅礴大气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令他心潮澎湃,诗情激荡。他疾步返回住屋,在那由房东提供的小炕桌上,凝神遐想,挥笔抒怀,仿佛全身心都融化在洁白晶莹的冰雪世界,写下这首千古绝唱——《沁园春·雪》。时隔十年,也就是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国民党政府代表张治中、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陪同下,乘飞机抵达重庆,同蒋介石举行重庆谈判,从8月29日一直持续到10月10日,前后历时43天。其间,适逢老友柳亚子“索句”,毛泽东信笔挥毫,书写了九年前创作的《沁园春·雪》相赠。1945年11月4日,也就是毛泽东离开重庆的第三天,在重庆《新民报晚刊》首次发表此词。不多日,重庆《大公报》又把《新民报晚刊》登载的毛泽东原作和重庆《新华日报》刊登的柳亚子和词一并发表,一时传遍山城,引起很大轰动。1957年1月,这首词经作者亲自审定后在《诗刊》发表。
【意境赏析】
《沁园春》,词牌,见前注。《雪》,词的题目。这首词以磅礴气势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公正评价了中国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与缺憾,抒发了对祖国和人民所赋予的强烈责任感,表达出对革命前途的无限乐观和自信。
上阕写北方的景物,借景抒发情怀。冰天雪地是北方冬季的典型特征,毛泽东通过神奇的联想和想象,把北国冰雪世界的形貌、神韵、气魄,描绘得大气磅礴而又极富色彩,宏伟壮观而又活灵活现。起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将广袤无垠、一望无际的北方冰天雪地的世界展现在眼前,冠结全篇,开阔意境,呈现整词豪迈气象,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紧接一个“望”字后边的七句,所引出的景物描写是毛泽东心目中的诗情世界:“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些景物描写展现的是:长城内外的北方辽阔大地,尽被皑皑大雪覆盖,茫茫天地一片洁白。寒风凛冽的严冬令咆哮如雷的滚滚黄河,从上到下刹那间结冰封冻,不再汹涌翻滚。在这浑然一体的冰雪世界里,那山上积雪的道道反光,就像舞动着的一条条银蛇,那座座高原的重重排列,就像一头头奔驰的白象。在这里,长城与大河相伴,银蛇与蜡象竞技,它们都以自己风流恣肆的形姿,要与天公比试高低。待到雪晴初霁、旭日东升的时候,红艳艳的阳光洒遍万里雪原,红日白雪相互辉映,为白雪覆盖的大地披上绮丽的红装。
词的下阕由壮美的景色转入思古颂今。毛泽东看到北国如此雄浑壮美的景色,文采已是气贯长虹,走云行风,博大的胸怀览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不由得从肺腑发出“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感叹。是啊!祖国如此壮美的大好河山,怎能不令千古英雄倾倒,顶礼膜拜。一个“惜”字承上启下,直贯以下五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伟大领袖的毛泽东对江山社稷的关怀,给予中国古代建树过丰功伟绩的具有代表性的五个封建帝王一一褒贬,进行评价。
先说“秦皇”、“汉武”,秦皇即秦始皇赢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创业皇帝。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灭齐,十年之间以武力灭亡割据称雄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后又北击匈奴,南定北越,推行郡县制,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修驰道,加强全国陆路交通。这些措施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但在文化上却实行专制主义,焚书坑儒。由于严刑苛法,租役繁重,加之连年用兵,使广大人民痛苦不堪,在他去世后不久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汉武”即汉武帝刘彻(前156-前78),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他在位时“独尊儒术”,推行“推恩令”,削弱割据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行官营运输和贸易,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同时加强对西域及西南夜郎等国的统治,北击匈奴,保障北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但他祀神求仙,挥霍无度,加之徭役繁重,穷兵黩武,使农民大量破产流亡。在位期间即暴发过农民起义。无论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虽在武功(军事)上有所建树,但文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就不足了,至于文学才华那就更差了。
再看“唐宗”、“宋祖”。“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为唐朝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早年他从父李渊起兵反隋,消灭割据势力,镇压农民起义军,即位后推行租田制、租庸调法和府兵制度,并加强对官吏的考核,创造了灿烂辉煌的“贞观之治”。后出兵击败东突厥,被西域诸族尊为天可汗。他还加强汉藏经济文化往来,使文成公主出嫁吐蕃王松赞干布,成就一段千古佳话。“宋祖”,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宋朝的创业皇帝。960年发动陈桥兵变,以皇袍加身即皇帝位。他用各个击破的战术,先后攻灭荆南、后蜀、南汉、南唐诸国,同时加强对北方契丹的防御,削夺禁军将领和藩镇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他兴修水利,鼓励开荒,整治运河,增加赋税收入和运输能力。但由于偏重防内的方针,削弱了国力的增长,形成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唐宗”、“宋祖”虽然都在用武力治理国家方面立下功劳,但却缺乏像《诗经·国风》、《楚辞·离骚》这样的文学才华。
至于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意为海上之王)的元太祖铁木真(1195-1227),虽然骄纵强悍,凭借高强武功驰骋疆场,横扫欧亚大陆,誉为一代天之骄子,但也不过是一个生性狂莽的武夫,哪里有什么风骚文字可言。
词的最后毛泽东以飘逸的神采,冲天的豪气,奔放的精神,摄人心魄的伟大力量,高屋建瓴,用“俱往矣”二字,将几千年的历史翻到崭新的一页:“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谁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那就是熟知中国历史和有远见、有能力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及他的战友们,是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1925年毛泽东在《蝶恋花·长沙》中曾发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至此,在11年后的1936年,在他创作的《沁园春·雪》中给我们予以昭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解读感悟】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堪称登峰造极,千古绝唱。无论写景造境,都破格创新,不但状物绘景,壮美如画,而且述怀抒志,浩然大气。其水平之高超,可谓登峰造极,其胸襟之开阔,可谓横空出世,其意境之久远,真乃千古绝唱。柳亚子在看到毛泽东赠他的这首《沁园春·雪》抄件后,曾有和词,赞美其“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1945年12月21日柳亚子又应尹瘦石之邀,在自己的和词上欣然命笔,加了一段跋,云:“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有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余词坛跋扈,不自讳其狂,技痒效颦,以视润之,始逊一筹,殊自愧汗耳!”
柳亚子的和词及加的跋,显然赞美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千古绝唱,不但宋朝的著名词人苏东坡、辛弃疾,南唐的后主李煜望尘莫及,而且连他这个向来不把别人的诗词放在眼里的词人也感到自愧不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堪称中国诗词的巅峰之作,至少截至目前,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是在毛泽东一生发表的90多首诗词中,也再找不出超越此首佳作的。正因为如此,在1945年11月14日的《新民报晚刊》上一经发表,犹如中国共产党的胜利预言,立刻轰动了国民党政府的陪都重庆,轰动了整个国统区,又像“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一样,涤荡了国民党反动宣传泼在共产党身上的污泥浊水,粉碎了国民党对朱毛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妖魔鬼怪化宣传。国民党操纵的媒体曾长期宣传侮蔑朱、毛土匪共产共妻,杀人放火,鲁莽愚昧,甚至说长征的红军在茅台酒池子里面洗脚……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发表后,人们不禁要问:一个土匪能写出如此景色壮美、大气磅礴、风流倜傥、意境高雅的词作吗?面对如此之大作,谣言岂不是不攻自破了吗!
毛泽东《沁园春·雪》在重庆报纸上的公开发表,大大触动了蒋介石那根脆弱的神经,他气急败坏,对毛泽东的“野心”深感恐慌,对毛泽东的才华妒火中烧,先是否认词是毛泽东写的,便问他的侍从室主任、大秘书、文胆陈布雷:毛泽东能写出这个词来吗?是否真是毛泽东自己写的?陈布雷说,据我了解,毛泽东这个人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典诗词造诣很深,我看像是他写的。于是蒋介石企图“蚂蚁缘槐夸大国”,布置陈布雷说,咱们能不能弄一点词,跟他和一和,把他这首词给灭了。陈布雷奉命而行,把重庆一流的诗人、作家、教授都叫来,开会布置任务,连夜加班加点写,写出一大堆来,送给蒋介石看,蒋越看越垂头丧气。“蚍蜉撼树谈何易”,虽然国统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者大有人在,但谁能有毛泽东那样深厚的文化底蕴,博大的胸襟,恢弘的气度,超人的胆略,敢站出来与毛泽东相比?又有谁能将毛泽东王者之气,领袖之风,学者之才集于一身来班门弄斧呢?这就是文化软实力的威慑力所在,这就是在任何严峻形势面前,毛泽东都显得从容不迫,胜券在握,胸有成竹,自信自强的底气所在。毛泽东深知,战争打的不光是人力和武器,更深层较量地是文化,所以他从长沙读书起,就下决心走千里路,读万卷书,在他的一生中嗜书如命,就是在当年每天头上有敌机轰炸,地上有追兵堵截的艰险的长征路上,也多次告诫大家要以文房四宝打败蒋介石国民党,,为什么青年毛泽东能在1924年1月国民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和1926年1月国民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颇为国民党的二号人物汪精卫及胡汉民看重,被推举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国民党的代理中宣部长,就是因为他是满腹经纶、首屈一指的大才子。
这种文化软实力的威慑力还体现在两个很有意思的时间上,先是1936年2月,毛泽东创作了《沁园春·雪》,紧接着就即爆发了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及领袖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领导八路军、无产阶级及人民大众这些风流人物,经过八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侵略者。再是1945年10-11月《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在国统区的重庆报纸上发表,第二年开始了解放战争,经过三年时间,又是中国共产党及领袖毛泽东和他的战友领导解放军、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这些风流人物,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800万军队,解放了整个中国内地。这表面看起来的时间巧合,实际上也是文化软实力、文化传承力、文化震撼力所形成的历史的必然。充分彰显了文化软实力的无比巨大的威力。(王晓东)
本文来源:《毛泽东诗词解读》,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