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

摘要: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写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1925年深秋。从大的社会背景来看,当时中国大地上正在形成一股向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势力猛烈冲击的革命洪流,革命阵营内部的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国民党右派提出了《弹劾共产党案》,公开反对反帝反军阀的政治纲领,疯狂进行反共分裂活动,不遗余力地篡夺革命领导权,竭力排斥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随之,全国革命形势也日益高涨,1925年5月30日,上海各大学、中学校学生2000多人在公共租界各马路进行反帝宣传。租界当局出动巡捕肆意逮捕爱国学生,上海各界民众数干人涌向巡捕房,要求释放被捕学生。早有戒备的英国巡捕开枪射击,当场打死13人,打伤几十人,逮捕53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面对工农革命运动的严峻形势,毛泽东的心情十分沉重,深入思考中国革命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特别是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此时,毛泽东、杨开慧夫妇在韶山做社会调查,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在农村组织了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为旗帜的雪耻会(即农民协会前身),领导农民开展“平粜阻禁”谷米斗争,引起反动当局的极度恐慌,下令“逮捕毛泽东就地正法”。毛泽东不得不离开韶山来到长沙,然后南下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席所。就在南下广州前夕,他重游橘子洲。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毛泽东站在橘子洲的北端,看百舸争流的湘江北去,览层林尽染的万山红遍,望鹰击长空的矫健雄姿,视鱼翔浅底的自由自在,忆往昔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中流击水的峥嵘岁月。这物是人非的景观,激发他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郁郁感慨顿生,惆怅不已,心潮激荡,不由得追思往昔,豪情满怀,抒发对人生、对社会、对国家命运的无限感慨和深刻思考,引吭吟咏出这首委婉而豪放的词作。

这首词最早见于1949年8月出版的《毛泽东同志的青年时代》(萧三著),最早正式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

【意境赏析】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洞庭春色》、《寿星明》等,原是唐教坊曲名,后用作曲调名,双调,114字,因东汉明帝之女沁水公主的园林而得名。此曲牌的旋律有反抗压迫、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之意。题目之所以为《长沙》,是因为描绘的是长沙旅游胜地——橘子洲(又名长岛)的景观,回溯的是毛泽东青年学生时代在长沙的初期革命活动。

上阕描写湘江绚丽多彩的秋色,寓情于景。

酋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表明毛泽东这次游览正值深秋来临、寒气袭人季节,感到天下之大竟无容身之地的悲凉,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远望滔滔北去的湘江流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天碧透,百舸争流”,展现的图景是:眺望连绵起伏的岳麓山群峰,从山脚到山顶,是一层层经霜染红的枫林。近看清澈的江水,成百上千的大小船只扬帆竞逐,争渡中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意谓举首仰视雄鹰在长空奋翅冲击,俯察湘江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旋游,天地间的一切生灵都在这南国的深秋自由自在,互竞生存,各显本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诗人怅然地面对广阔无际的宇宙,把思维的触角由山水相映、鱼鹰相伴的自然境界投向现实社会,叩问苍穹:谁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下阌回首往事,重在抒情。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是毛泽东深切缅怀当年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期间,满腔热情地从事社会政治革命活动、积极修炼身体、磨砺意志的那些不平常岁月。“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这四句写毛泽东和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血气方刚、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青年学生的意志气概,正处于奔放强劲之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三句是说毛泽东同他的同学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大事,爱憎分明,涤荡社会污泥浊水,弘扬时代清正风气,举办刊物,发表文章,对黑暗社会现实进行无情揭露批判,对那些位高权重钱丰的达官贵人、富豪,以及追求功名利禄的1日文人,蔑视如粪土一般,同时表达了新一代的青春少年彻底摒弃了旧知识分子对于个人功名利禄的追求。词的结尾一组设问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就字面讲,是说还记得吗,到湍急的水流中游泳,奋臂划水击起的浪花阻遏了飞驰的行舟?就其潜藏的深意喻示,是毛泽东运用夸张的手法,以充满浪漫色彩的遐想和情思,表达的是人定胜天的道理,是毛泽东豪迈的气质、无比的自信、顽强的斗志,以及对于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

如果把下阕的结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同上阕的结尾“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相比较,二者都给人以最强烈的震撼,这就是以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对社会、人生和国家命运的积极探索和追求,这也正是全词的要旨和精气神所在。解读感悟

毛泽东词中“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将积蓄胸中已久的忧国忧民情怀发出的惊天震地的呐喊,又是向广阔宇宙和苍茫大地发出的哲理性诘问。壮怀激烈的毛泽东早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期间就确立了以天下为己任,拯救祖国于危难的伟大抱负,抒发了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努力奋斗的坚强决心。他在自己的笔记《讲堂录》中摘引孟子的话激励自己:“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为了反对日本的“二十一条”,他在看到揭露袁世凯卖国罪行的《明耻篇》时,愤然在封面上写下了:“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为了加强身体和体育锻炼,刻意磨炼意志,他经常约同学畅游湘江,直到隆冬犹在江中,以诗咏志: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期间毛泽东还在日记中写道: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在勇敢地迎接并积极投身到新的革命大风暴之时说:“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究竟谁是这个世界的主宰?毛泽东在词中已做了明确的回答,这就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风华正茂的青年知识分子。

毛泽东创办的《湘江评论》是他们这群青年对于混乱不堪的旧中国进行批判的主要阵地。毛泽东担任这个刊物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在一系列的文稿中,他以诗人的激情熔铸诗歌的语言,手握饱蘸激情的笔,充满了进取精神和高涨的革命热情,对当时的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鄙视。1 91 8年到1920年是毛泽东25-27岁青年时期十分精彩的三个年头,从发起到组织新民学会、湖南学生联合会,出版《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组织平民夜校和文化书社,到“五四”运动爆发后组织和领导湖南的学生运动,他们激昂慷慨,奋笔疾书,评论国事,宣传真理,向军阀官僚、帝国主义展开英勇斗争。1919年到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等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阎、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这些反动军阀就是毛泽东视之为粪土的“当年万户侯”。正是通过这些革命实践活动,毛泽东羽翼丰满,逐渐走向成熟,振翅冲击长空,搏斗阴霾乌云,由一个青年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活动家。他的青年同伴也在这些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受锻炼,大多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如蔡和森、何叔衡、陈章甫、罗学赞、萧子升、罗章龙、张昆弟等,都成为中共建党初期的重要骨干,有的还担任党的高级领导职务。

一位诗人在他的诗作中,是这样来评价《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两句诗的:

在这阳光明媚的季节
读这两行诗
同样需要勇气。
面对太阳,
您的光芒,比太阳更耀眼!
您从生命中提炼出这九个字,
向世界提出了一个中国式的反问
从此,破碎的山河
在您的诗中变得分外妖娆
真正的诗人,已感觉到新世纪的曙光
您总是把手高高地举过头顶
漫漫长夜
天塌下来有您顶着!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深刻领悟解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深刻含义,仍有着巨大现实意义。

【解读】

《沁园春,长沙》,宜同《沁园春·雪》相互比较着解读。这是因为:第一,二者词牌相同,表达的意境和情感相近,且这个词牌,在毛泽东词作中是唯一采用同样词牌的两首词。第二,二者的风格相同,都是偏重豪放,不废婉约。第三,二者都是借景抒情,《沁园春·长沙》描写的是南国的秋色景观,表达的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沁园春·雪》描绘的是北国的冰天雪地风光,表达的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第四,二者的主旨一脉相承,《沁园春·长沙》提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雪》是对前者提出的发问作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第五,从词作时间来看,两首词都产生于毛泽东诗作数量和质量的高峰期(1925-1936年),如果说《沁园春·长沙》是这个高峰期的开端,那么《沁园春·雪》就是这一高峰期之巅。(王晓东)

本文来源:《毛泽东诗词解读》,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