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楠
摘要:立夏和小满是处于春夏之交的两个节气。
立夏和小满是处于春夏之交的两个节气。
今年5月6日是立夏,这个在战国末年就已经确立的节气,预示着人们即将告别春天,而迈入盛夏时节,是季节转换的标志。“立夏”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的解释为:“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南朝梁崔灵恩的《三礼义宗》也解释说:“四月立夏为节者,夏,大也,至此之时,物已长大,故以为名。”明代成书的《莲生八戕》中则写道:“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由此可见,古人认为到了立夏时节,春天播种的作物已经长大。
由于立夏时节,农作物生长进入了关键期,因此古人对立夏节气非常重视。在周代,立夏当天,帝王要身穿朱色礼服,乘坐朱色马车,高举朱色旗帜,率领文武百官到郊外举行迎夏仪式,并命令农官到各地去督促农民抓紧时间耕作。以红色为主色调的迎夏仪式,表达了古人渴求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到了两宋时期,皇帝在立夏日赐冰给群臣成为一种惯例,民间百姓在立夏日也有喝冰饮的习俗。明清时期,商人在立夏时节手提装有冰镇饮料的黑漆铜箍木桶,到市场中叫卖。
立夏时节,还有斗蛋的习俗。“立夏蛋,满街甩”,斗蛋通常是小孩子们的游戏。一般是用白水煮囫囵蛋(鸡蛋带蛋壳,且不能有破损),煮好后经冷水浸过,然后装在用彩色丝线或绒线编成的网兜里,让孩子挂在脖子上。斗蛋的规则很简单,说白了就是“比谁的蛋壳硬”:大家各自手持鸡蛋,尖者为头,圆者为尾,蛋头撞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地斗过去,斗破了壳的,认输,然后把蛋吃掉,而最后留下的那个斗不破的鸡蛋,被尊为“蛋王”。
为什么要斗蛋呢?民间的说法是:“立夏胸挂蛋,小人疰(zhù)夏难。”疰的意思是因不能适应气候或环境而得病。刚刚进入夏天,有些人尤其是老幼体弱者,很容易出现食欲不振、乏力倦怠、心烦气虚之类的症状,称为“疰夏”。鸡蛋作为一种简单易得的营养品,为预防疰夏而提前“进补”,是个不错的选择。而配合孩子们的心性,将吃与玩结合在一起,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立夏之后,就是小满了。今年的小满节气是在5月21日。“小满”一词,在南北方有着不同的含义。在北方,“满”是指夏熟作物籽粒的饱满程度。古代《历书》记载:“斗指甲为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也。”也就是说,从小满开始,北方的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的籽粒渐渐饱满,但尚未成熟。而在南方,“满”是指雨水的丰盈程度。农谚“大落大满,小落小满”,意思是说雨水越充沛,越是丰收的征兆。为了表示对“水”的渴望和重视,小满时节有“祭车神”“抢水”等仪式和习俗。
小满时,在南方尤其是江浙还有一个祈蚕节。江浙一带,养蚕极为兴盛,而相传蚕神就是在小满这一天诞生的。蚕很娇贵,很难养活。气候,湿度,桑叶的冷、熟、干、湿等均影响蚕的生长。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古人便把蚕视作“天物”。为了祈求“天物”的宽恕以及养蚕能有个好收成,人们会举行祈蚕节,祭祀蚕神。祭祀时,除了普通供品外,还要把用面制成的“面茧”放在用稻草扎成的稻草山上,以祈求蚕茧的丰收。这体现了中国人养蚕缫丝的历史和民俗风情。
本文来源:《月读》2019年第5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