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思想-正文

傅斯年:自知与终身之事业

  傅斯年:自知与终身之事业 - 第1张

  傅斯年:历史学家、教育家

  自知与终身之事业

  希腊七贤中有云,“汝其自知”。此语自解释上言之,颇多义蕴,姑取一端而论,则谓人宜有自知之明也。自知之人,度己之材,恰充其量,无过无不及。不完全者,人之性则然,盈于此者,恒绌于彼。人每有一节之长,而众节无不长者,则殊未有。审己之短,忘己之长,因而自馁者非是。忘己之短,从己之长,因而躬自尊大者,尤为非是。必自知周详,避短就长,然后一生事业,有所托命。否则己之不知,而况于人,而况于物,而况以己身遇事理之至赜乎。

  人惟有自知之明,斯宜自度己材,择一适宜之终身之职业。盖终身之事业,必缘终身之职业以生。凡学与术,皆以习久而精。操一业以终其身,与数易其业者,所诣浅深,未可比论。故荀卿云,“好稼者众矣,而稷独传者一也……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然世人恒不肯择一职业,终身守之,则亦有故。一为虚荣心所迫,二为侈养心所驱,社会上待遇各项职业,恒有荣卑之差。人不能无动于衷,乃舍其素业,以就其向所不习。“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乃姑舍己以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是之谓虚荣心。职业无尊卑,而所入有差别。所入多者,可以应欲愿之求;举凡衣食寝处,不妨肆意为之。人见而羡之,以为己之所入,不能若人,则姑舍己以从彼,侈养于四体,而薄养于心性。是之谓侈养心。凡此二者,欲解其惑,则亦有说。知职业原属平等,虚荣心斯不足扰,知奉养之俭侈,与心神之局泰无与,侈养心斯无从生。各类职业,原无贵贱之别,苟非不正当之职业,未有不为社会所需要者。惟其皆为社会所需要,自无从判别其尊卑小大。社会上存尊卑之见者,妄也。所入厚者,所需愈多,所累愈重,因之心境常不得安。故欲厚其养,惟有减其心神之安宁;心安则养薄,养厚则心促。以心境与奉养之度相乘,任在何人,其积每为一致。于此可知力求侈养者,“狙之朝四暮三”也。

  《韩诗外传》记闵子骞云:“出见裘马之肥则好之,入闻夫子之言则又好之。两心交战,故瘠也。”不能择一职业,终身守之,以成终身之事业,能无瘠乎?

  本文来源:《新潮》1919年第1卷第2期。

  摘要:人惟有自知之明,斯宜自度己材,择一适宜之终身之职业。

相关文章

  • 傅斯年:中国学校制度之批评

    傅斯年:中国学校制度之批评

      追忆在北京大学代理校长任内,事实和理想刺激我的思想,我很想写七八篇论大学的文字。卸任后,事忙,又连生病,除去一篇的大意以外,所有的意思忘得光…
  • 何兆武:回忆傅斯年先生二三事

    何兆武:回忆傅斯年先生二三事

      五四运动时,傅先生还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就表现了他那深厚的学养和卓越的领导、组织才能。当时他所主编的《新潮》杂志,蔚为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刊物之…
  • 傅斯年:文明的估价

    傅斯年:文明的估价

    傅斯年,历史学家。 我们知道,每一个时代,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对于以前传统文明的估价,得到的结果往往也不相同。在中国,汉朝人对于周秦诸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