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黎明:副教授
摘要:书法以汉字为载体,不能脱离汉字而独立存在。它是汉字的艺术化,应表现和阐释汉字之美。
汉字作为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文字,早已成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元素。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汉字是中国通用的唯一的交际工具,唯其如此,它是中国文化的脊梁。”根植于汉字书写,以汉字独特形体而成就的书法艺术,受中华丰厚传统文化的历时性滋养,积淀成了中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人文标识之一,成为彰显民族精神、展示民族品格的典型代表,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汉字构形成就书法形成基因
“书”与“画”本质区别较大,但“书画同源”,最初都是描摹物象。英国哲学和社会学家斯宾塞认为,文字起源于原始图画。我国文字学家唐兰也说:“文字的起源是图画。”图画是世界各民族文字共同的来源,象形是各民族文字形成的基本方式。但汉字的象形与其他民族古文字的象形多有差异。汉字采用点、线等相对抽象的符号来刻画物象的最根本特征,并对其进行提炼、概括和加工,甚至夸张变形,通过写意的方式展示物象本性,追求的是神似。而其他民族古文字的象形一般采用写实的手法描摹物象,侧重于形似。汉字的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屈”,“山”字像高山矗立之形,“水”字像河水流动之形,但它们只是轮廓式的粗线条勾勒,并非真实的描摹。这种象形方式为书写者超越物象进行艺术塑造提供了可能。
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方”是一个极为重要又极具理想色彩的范畴。《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戴圆履方,抱表怀绳。”在先民的概念中,连大地都是方的。人类视知觉对方形结构强烈认同的生理驱动,早期原始图形符号的遗传,特别是中华民族对方形的嗜爱崇尚,让汉字自诞生之日起,即以近似方块形的平面空间展示身姿。甲骨文作为最古老的成系统的汉字,形体上繁简并存,异形严重,但都在平面二维空间里布局建构。金文字体渐趋划一,行款也趋整饬,字体、字距已日趋均等,甚至出现了先打格、后书写(如颂壶、宗妇鼎)的情况。可见,汉字的方块形态早在商周时期就基本确定了。汉字不只形体上一个个独立布局,而且能够兼容一个个独立的音义,其独特的点、线构件和二维空间架构等特性,为书法艺术提供了物质基础。
崇尚对称平衡,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一大特征。中国古代建筑,总是沿着一条中轴线布局,且将最重要、最高大的建筑置于中轴线,主次分明,平衡对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骈体文也讲究工整对仗。从实质上说,对称的结构布局给人一种稳定感、秩序感、庄严感、神圣感,即美感。中华民族的这种审美运思方式反映在汉字构形上,必然也注重结构平衡。汉字的方块形结体,为先民造字构形时追求对称平衡之美提供了用武之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志基说:“方形之内,乃对称平衡意识最佳的培育土壤和表现天地。”汉字构形对方形空间的情有独钟,汉字结体对平衡对称的不懈追求,即是书法艺术形成的原始主客观因素。
汉字演变标识书法时代精神
书法艺术的形成与汉字的诞生同步。汉字三千多年来形体演变的历程,也是书法艺术发展的脉络。
甲骨文奠定了中国文字发展的基本框架,也成就了其在书法艺术史上特殊的地位与价值。郭沫若认为,甲骨文“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坚硬的龟甲兽骨等特殊载体,以及“书之契之”的书写方式,让甲骨文的书写成了一种极易显示创作主体个性的艺术活动,而这种艺术活动是殷商社会占卜祭祀文化兴盛的时代印记。时代精神如影随形,推动了甲骨文书法艺术的灿烂辉煌,也开启了汉字体态历时演变呼应时代精神的传统。
甲骨文之后,汉字字体从金文、籀文、小篆到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再到今天各种书体流派竞相纷呈、争奇斗艳,每种字体的出现和相应书法艺术经典的生成都建立在书者深刻理解当时文化精神的基础之上,都与当时的历时文化背景紧密相连,成了一面反映时代文化精神的明镜。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作为书法,其内容就是书法文本。书法文本是书家精神品格和情感表达最直接的载体,受到历代书家的高度重视。那些历代沉淀下来的书法经典,经过历史的冲刷洗礼,更加璀璨耀眼,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书法文本堪称绝伦。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笔画纤细轻盈,潇洒流利,直观呈现了行书独特的字体风貌,展示出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其文本内容融汇儒、道两家思想,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聚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对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字体、技法和文本内容完美结合,深刻体现出书者对所处时代文化精神的精准把握。
汉字生命预示书法发展前景
汉字从诞生之日起,虽历经坎坷,但生生不息,一脉相承,一直很好地服务于汉语,服务于社会生活,展示出奇迹般的传承性和稳定性,成了凝聚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力。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主要靠汉字来记载、传承和扩散,千万种历史经典文献主要靠汉字来保存。就《二十四史》而言,世界上只有中华民族两千多年以来在一直不间断地续写着本民族的历史,“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全靠了汉字。特别是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便捷的数字化处理方式和大信息容纳功能,更让汉字魅力无穷。有研究表明,汉字的信息熵很高,其静态平均信息熵的值(平均信息量)为9.65比特,是当今世界上信息量最大的文字符号系统,这是联合国其他工作文字所无法比拟的。汉字与数千年的中华历史文化血肉相连,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一盏明灯。
汉字还为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推进,汉语、汉字已经雄壮地走出国门,而作为汉字艺术的书法,因其独特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在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彰显出了优势,受到世界各国友人的喜爱。汉字在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书法也正从中国传统艺术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的艺术。
汉字源远流长,具有历史生命力,也具有超强的文化创造力。习近平总书记说:“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书法以汉字为载体,不能脱离汉字而独立存在。它是汉字的艺术化,应表现和阐释汉字之美。作为独特的汉字艺术,书法正如法国汉学家熊炳明所说,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更应肩负起展现中华文化内涵的重任。
本文来源:《光明日报》2019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