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由艺术到生活

  
丰子恺:中国现代画家
摘要:我们试想我们的一切社会生活,何者不是为了某种实用生活目的强迫去做的?又试看我们的小弟小妹们的学校生活,数学,史地,生物,理化何者不是用理知去钻研,用原因结果去解说的?这等理知的锻炼日重,我们的头脑,日趋于机械的,冷酷的,而人生的美丽的,热情与爱,就完全失却,社会上都变成哽化的无情感的理知动物。
由艺术到生活
  前几天宁波教育界中一位非常热心于提倡艺术教育的林黎叔先生来访我,热心地和我谈论育德女校来学期艺术科的计划。他匆匆去后,使我发生种种感想:宁波社会给我的印象是“实利”。在怯弱的我看来,几乎觉得在这样枯燥而荒芜的实利土中开不出艺术教育的花来,竟有像他这样的勇敢的提倡者,使我觉得宁波社会可喜,林先生可佩服,我自己可惭愧。然而必定有一部分的宁波人以为这不过聘几位图画音乐教师,教小学生们用铅笔蜡笔在小纸片上描描,挺直了喉咙唱唱罢了,一班老先生看来以为无效,一班孜孜为利的俗众反以为徒然耗费一角大洋一张图画纸,和块把钱一盒的颜料,以供游戏。这样的情形,在艺术教育幼稚的中国到处都有,不限于宁波,原是应有的问题。艺术教育的使命是什么?小纸片上的铅笔画和“独兰米法”的小歌曲怎样负得起艺术教育的大使命?即怎样由艺术影响到生活?——这等问题在林先生匆匆去后浮现到我的脑际来。我仔细忖了一会,在灯下写这篇文字。
  要说“艺术教育”必须明白“艺术”的性状。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演剧、舞蹈,都是艺术。而其中绘画——画图为视觉艺术(空间艺术)的代表,音乐为听觉艺术(时间艺术)的代表,故两者被采用为艺术教育的手段的艺术科的课业。现在请论述艺术的两个特性,以明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即艺术给予生活的影响。
  (一)艺术是超现实的
  真正的绘画,是不为何种现实的目的而作的。说明动植物,或化学物理的插画,祝祭用的神像画,大英牌香烟的广告画,挑拨淫心的春宫画,迎合下等的俗好的月份牌上的时装美女画,都是有现实的目的的。不是艺术的绘画,艺术的绘画,虽然是小学生描的一把茶壶和茶杯,只要图的构造合于美的条件,而能表出茶壶和茶杯(静物)瞬间的“真相”,这画便是“真”的“美”的艺术品。我们看了画,只觉得美,并不发生想吃茶的意念,这样就叫作“超现实”,就是画中的荼壶茶杯与实用的茶壶茶杯不相关系,使画中物与现实的世界相隔绝。原来宇宙间森罗万象,只有超脱现实的因果关系的瞬间状态是物的“真相”,这句话是很有哲学上的真义的。譬如下了一片大雪,研究科学的人只晓得雪是水遇冷而成的,务农者只晓得雪要冻伤嫩芽的。他们注目于现实界的因果关系,所说的只是雪以外的他物,并非“雪自己的真相。只有画家拿了纸笔画出了一幅雪景,才是“雪”的真面目。因为画中的雪景,永远保留着一个纯白的银世界的瞬间的真相,不会融,也不会冷,与现界的不相关系,故为真正的艺术品。又如海,科学家把它分解为水与盐分等,画家则写出瞬间的波涛的状态;石,科学家把它分解为长石、石英、云母等,画家则写出石的姿势。分解是推求原因结果的,是不脱现实的。故科学者所说的海水与石,并非海水与石的自身的真相,却变为水分、盐分、石英、云母等旁的东西,瞬间的姿态是打断前后一切关系的,是超绝现实的,故画中的波涛与石,确是海与石自身的真相。这样看来,打断现世的关系有哲学“真”的意义,故同时又是美的、享乐的、慰安的。我们一切社会活动、政冶活动、经济活动都是不离现世的,都是在原因结果的纲中的,我们的头脑,刻刻受因果的牵累抑压。在社会机关复杂而生存竞争剧烈的今日,奔走于红尘中的我们受现实生活压迫益重。只有对着艺术品的时候,我们得离开了现实世界,解除了一切压迫,而为暂时的休养慰乐,以恢复我们的精神的疾劳,增进我们的生活力。
  然而艺术及于人生的效果,决不止于此;在这“慰安”以外,我们还受到更大的效果,即“艺术的陶冶”。所谓艺术的陶冶,就是拿制作艺术品(作画)和鉴赏艺术品(看画)的不计利害的热情态度来移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态度上去。艺术作品和鉴赏的态度,是超现实的,不计现实利害的自发的动作。换言之,是没有何种利害的目的或因果的关系,而是纯粹的自己生命的表现。我们试想我们的一切社会生活,何者不是为了某种实用生活目的强迫去做的?又试看我们的小弟小妹们的学校生活,数学,史地,生物,理化何者不是用理知去钻研,用原因结果去解说的?这等理知的锻炼日重,我们的头脑,日趋于机械的,冷酷的,而人生的美丽的,热情与爱,就完全失却,社会上都变成哽化的无情感的理知动物。原来社会文化生活的进步,决不在表面的物质文明而在于人心的高尚与否。故机械化的社会,无论物质文明发展到何等地步,终不过等于一部装置复杂的大引擎,没有生趣,全不是高尚的人的生活。现在的宁波,轮船火车、电灯电话等物质生活,可谓发达了。至于文化生活,我虽不熟悉,只晓得宁波社会的艺术教育不良,不能实际地指摘出缺点来,然而终觉得宁波社会给我一个“枯燥而现实”的印象。这样一想,恍然悟到真意义的铅笔画和“独来米法”为物虽微,或者可以有改善生活的伟能——只要有明白艺术教育的原理而能正当地指导学生的教师。
  (二)艺术生活是无我的
  如果首肯了上述的“艺术的超现实性”,对于艺术的“无我”便可思过半。艺术与现世隔绝的,所以我们入了艺术的境域,便解除了一切外物与我的关系,便忘却了“我”。例如照上述的艺术观照的态度,我们看见描着两个苹果的画时不想起苹果的价格,也不想吃它,只发生对这自然物的美感,看见青青的麦田时不想起麦的功用、粜价,只发生对这麦浪的美感,看见月亮时不想起她是离地球多少里的卫星,只发生对这银灰色的世界的美感,想起对象的价格和功用,想起要吃它,想当它是什么来由的东西,便是我与外物相对立,便是“有我”。只发生美感,便不分物我,我的心灵融化在物象的美中,便是“无我”。
  人类因为有了“我”的一念,就发生“占有”的一个欲求。因了这占有的欲求,演出人间丑剧和纠纷。国际战争、督军的打架,例如欧战,中国最近的战事,都是出发于“占有”的自私心的。现实的世界都是可占有的。不许占有的,只有艺术,最适当的例,就是音乐。听了音乐而手舞足蹈,定睛出神的时候,我们的“自我”没入这美丽的音乐中,与乐流共相抑扬回旋,古籍中所谓“百兽率舞”,所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就是说音乐,只能共赏,不占有,也无须占有。因为心灵随了乐流而沉浮的时候,已经不复有“我”,自然无占有的必要。音乐会座上的听众,大家在一个乐流中梦见同样的梦,教室中的儿童,大家在一个乐流中经验同样的感情。故音乐的“亲和性”和 “共感性”,在一切人间活动中可算独一无类。在音乐前,使人绝不当占有的自私的欲求。同样,对于绘画文学等,也有只许人人共赏而不许个人独占的性质。不过抽象性的音乐,最为极端。
  没有“我”,就是不起“占有心”;不起占有心,人的心灵就得在艺术的世界中相会合,相共感,相亲和。人与人在物质的与理知的世界中,心灵完全相隔绝而不能互相交通。因了艺术品,才得实行人与人的“灵的交通”。人与人心灵不相通而从事物质的接近的恶社会,演出种种的人间悲剧来。因为物质的从事智的接触,是表面的,浮泛的。表面无论何等接近而没有“灵交”的机会,终于人与人互相不了解,社会状态终于不团结而无机。所以红尘万丈的上海,有人说是一个荒岛,不胜寂寞。因为人虽多而心灵互相隔绝,犹之无人。世间自有了艺术,人始得因艺术发表自己的心灵,又得在艺术中会合他人的心灵。仿佛使人人的心中开一窗,在这窗中得互相在窥见各自的心。因之得拆骈一切人与人的隔阂和一切自私,而互相谅解,互相融合,而达到“爱的结合”的妙境——就是人生艺术的最终目的。
  讲到这里,尤其为艺术科教师者及社会公众的注意一点;即艺术的目的,在于“艺术的陶冶”,原不在乎几幅铅笔画和“独来米法”换言之,画与唱不过是一种手段;而最后的目的,在乎养成像艺术制作(作画)与鉴赏(看画)的热情的爱的精神,便把这样精神应用于切生活上。换言之,人类文化的进步,艺术主义的变迁。都不外乎是文化与艺术的背景的社会人民的“思想与态度”的变更。思想与态度的变更,不外乎是人类宇宙人生的看法的不同。艺术的陶冶,就是要弄成人类的爱的看法,即要在心底深奥处下些“爱”的种子,使其开花而成为“爱的生活”。故为艺术科教师者,自然不许仅以教学生会画会唱为能事;而社会公众,亦请勿单看表面的画与唱妄许为无益。不然,学校的图画何以异于前门牌香烟的广告画或春宫画,而音乐教师何以异于街头拉胡琴的乞丐?
  十九世纪科学昌明以来吾人的头脑受科学精神感化而分析力与观察力大加敏锐。因之就养成一种科学精神,机械的,冷酷“看法”造成了偏重物而间却情感的,凄惨冷酷而功利的物质文明的世界。最近法国Bruntier所唱的“科学的破产”( bankruptcy of science),就是谓人类受科学的理知化而变成冷酷无情的功利的机械的组织,须得提倡艺术教育以调剂而恢复之。中国呢,上承富贵气名利派的科举制度的遗训,近又参访了些西洋物质文明的皮毛,演成似是而非的,不三不四的混乱状态,这是诸公眼前所亲见的。这样一看,没有真正的物质文明的基础的中国,恐防还讲不到提倡艺术,或不许单独提倡艺术。愿国内有志之士,深注意焉。
  本文来源:《缘·缘》,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