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玉:创新创业的灵感从哪儿来

  刘道玉,著名教育家、化学家、社会活动家。著有《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创业与人生设计》《创造教育新论》等。

  灵感对创新创业至关重要

  自2015年以来,“双创”的热潮遍及大江南北,所谓“双创”是指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2015年6月,国务院以国发[2015]32号文件,颁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实施意见》。接着,2016年9月27日,国家发改委又发出了《关于做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的通知》。霎时间,各种创业公司、创客空间、孵化器等,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各个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开展创业教育,大力扶持那些掌握创新知识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成为国家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支持和保障。

  这种现象是值得称道的,对于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发展都是有重大意义的。做成一件事光凭热情是不够的,也是不能持久的,我们必须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廓清大众与万众的异同,深刻理解创业与创新内在的关系,才能把“双创”活动深入和持久地开展下去。

  一般说来,大众是指现代社会一种未组织化的群体,是大众社会的主体,他们数量巨大,具有高度的分散性和异质性。万众是千千万万人群的简称,也包含广大群众之意,但往往具有专门的指称,如万众一心、万众欢腾、万众同庆、万众翘首等。其实“双创”一词包括的大众和万众,它们具有相近的意思,具有重复和加强语气的作用,是指参与创业与创新活动的人数之多和规模之大。

  那么,创业与创新的含义是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一般地说,创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是指普及意义上的活动,如建个厂、开个店、摆个摊都是创业,不仅能够自谋生计,而且还能够解决就业,为国家增加税收,造福于社会。从狭义上说,创业专指创建新的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那么,何谓创新呢?创新一词最早出现在1912年,首创人是奥地利裔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中说:“创新的通义是要建立一个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到生产中去。”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创新的根本特征是“新”,它是从旧到新和从无到有的过程。

  从创新与狭义上的创业关系来看,创新是创业的前提,没有创新何以有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诞生呢?纵观一切发明创造成果的取得,最初都是源于一个新创意或称为灵感,而且是一个人的灵感,然后依靠集体的力量把新创意付诸实践,创建一个规模和效益可观的高新技术产业,这几乎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因此,寻觅创新的灵感,就是创业至关重要的因素。

  如何寻觅灵感

  什么是灵感,它有哪些特征?一般来说,灵感是指在文学、艺术和科技活动中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意念,也称为灵感思维。它是人的大脑一种特殊的机能,是思维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人的高级感知能力,是从事发明创造的必要前提。从灵感的属性来看,它有以下的特点:一是突发性,它是在不经意状态下瞬间产生的;二是新颖性,如新思想、新观点、新点子、新方案、新见解等;三是非逻辑性,它不是按计划、循常规而出现的:四是稍纵即逝,它是一位不速之客,也是一位骄傲的客人,请之不易,而遁之又无影无踪;五是公平性,灵感不需要投资,对所有的人都是公平的,任何人都有获得灵感的权利。

  灵感与普通感知是不同的,不是直接通过人的五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获得的,而是通过精神交流,或是由五官综合作用而获得的,我们通常把它称为“远隔思维”。那么,灵感究竟产生于何处呢?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启动人的灵感部位叫“扣带前回”,它位于靠近脑门的地方,这是一块风水宝地,正是产生灵感之源。脑门位于眉毛的上方,俗话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这是因为皱眉头刺激了“扣带前回”,激发了灵感的产生。

  人的灵感无处不在,无论何时何地,也无论从事何种活动,都有可能闪现出灵感。问题是,人们是否有一个“有准备的头脑”,能够及时捕获到稍纵即逝的珍贵的灵。其实,灵感既稀缺又浪费极大,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灵感闪现的经历,只是他们没有觉察到,灵感在不经意中溜走了。因此,每一个有志于发明创造的人,都要时刻准备着,把瞬间闪现的灵感紧紧地抓住。有不少作家、作曲家和发明家,他们在床头柜放一个笔记本,或者随身带着笔记本,将瞬间闪现的灵感记录下来,他们都是对待灵感的有心人。

  为了说明灵感无处不在,无论从事何种活动,都有产生灵感的可能,我不妨略举数例,以启迪和开阔人们的思路。

  事例之一,看电影联想,发明了第一款手机。当今在人们生活、工作、社交、通信和娱乐中,手机已经是不可须臾缺少的工具,一部智能手机可以打电话、发微信、接发邮件、拍照、听音乐、看视频等,几乎无所不能。但是,马丁·库柏于1973发明的第一款手机却是非常笨拙,那时叫蜂窝电话,也称为“大哥大”,重量1公斤,只有单一通话功能,充电10个小时只能用35分钟。别瞧不起这个“笨老大”,它的发明却开创了无线电通信的新纪元。那么,库柏的发明的灵感来自哪里?原来,库柏在观看电影《星际迷航》时,当他看到考克船长用一部无线电话打电话时,他的大脑立即“触了电”,于是大声尖叫起来:“这就是我需要的!”经过3个月的潜心研究,他发明了移动电话。当年4月3日,他在纽约大街上给贝尔实验室的竞争对手恩格尔打电话,宣布他的发明成功了,也宣告无线电通信新时代的到来。

  事例之二,通过观察,创作了风靡全世界的《圆舞曲》。F·肖邦是波兰19世纪伟大的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21首《圆舞曲》,而《瞬间圆舞曲》,也称《小狗圆舞曲》或《一分钟圆舞曲》,是他一生最后的作品。他创作的灵感是来自于对小狗的观察,一次他去探望朋友、情人乔治·桑,在客厅看到一只小狗咬着自己的尾巴团团转,这情景激发了创作灵感,马上走到钢琴边坐下,谱出了《瞬间圆舞曲》。这首乐曲篇幅短小,速度极快,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调皮小狗旋转的姿态。

  事例之三,在轻松和惬意的玩耍和游戏中,常常伴随着灵感闪现,不要错过捕获那些稍纵即逝灵感的机会。1816年9月13日,是法国医生雷奈克(Rene laennec,1781—1926)发明“听诊器”的日子。这个重大的发明居然是从儿童做游戏获得的灵感。有一天,他到卢浮宫广场散步,看到几个儿童在玩耍,一个孩子在一根长圆木的一端刻画密码,而另一个孩子在木头的另一端能够听到声音。于是,他马上来了灵感,用纸筒做出了最早的听诊器,起初叫“医学小喇叭”“独奏器”,几经改进最后定名为“听诊器”。这个发明不仅使雷奈克名声大振,而且造福亿万人民,真是功德无量。

  事例之四,逆境励志,苦难也能产生灵感。明朝正德元年(公元1506),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而遭厄运,被廷杖四十后贬谪到贵州荒僻之地龙场。王阳明沿途遭到刽子手一路追杀,九死一生到达龙场,他甚至要为生计而劳作。他处于极度的困顿和痛苦之中,每日静坐思索,心力交瘁,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突然一天夜晚,他从梦中惊醒,如魔鬼附身一样的尖叫了起来:“啊,是了,是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也是“心学”的开端。做圣贤是王阳明自幼立下的志向,他因心学的创立而实现了自己的夙愿,成为我国古代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的第四位圣贤。

  事例之五,爱心的滋润,是灵感产生的沃土。由爱心激发出灵感的例子很多,如1996年诞生的克隆绵羊多莉,发明者之一基思·坎贝尔的父亲患了糖尿病,双目几近失明,他研究克隆技术,就是希望能够利用克隆技术制造新药,以拯救父亲的生命。同样的,检验胰腺癌的纳米试纸的发明,也是出于爱心。美国16岁的杰克·安德鲁卡因为叔叔患了胰腺癌十分悲痛。胰腺癌没有早期检测的方法,一旦发现就是晚期,也就等于宣布死亡。于是,他决心要研究快捷的检测方法。在有关专家的帮助下,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发明了用涂覆间皮素的纳米试纸,检验一次仅仅5分钟,花费3美元,准确率达到90%以上。他放弃了上大学,决心把这项发明推向市场,以造福广大的患者。

  做有心的创新创业者

  当然,获得灵感的途径绝非只有上面几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一切场所和活动中,都有可能出现灵感,如读书、旅游、散步、冲浪、洗漱、睡梦等,都是触发灵感的客体。我们倒是需要知道,灵感是怎样通过客体而激发出来的?激发灵感的中介又是什么?这个中介就是好奇心和联想,好奇心是洞察灵感的“心灵捕手”,而联想则是全部思维活动的机制。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一生获得了1300多项发明专利,成为世界获得发明专利最多的人。他的成功,令他的母亲南希非常自豪,她感慨地说:“我骄傲,我有一个有好奇心的儿子。”

  在当今创业的大潮中,有不少青年学子跃跃欲试,争当一回弄潮儿,这是应当得到人们称赞和支持的。但是,作为一个创业者,必须具备三个素质:一是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这是创新和创业的前提,没有好奇心的大脑就像是一座干枯的水坝,任凭它多么巨无霸,终究是发不出电来的。二是一定要有一个“有准备的头脑”,否则即使灵感闪现了,也不被你所察觉和捕获。三是一定要有一双勤快的手脚,有创业点子的人不少,但成功的创业者并不是很多,其区别就在于能否把灵感付诸实践,创建一份巨大的、有经济效益的实业。

  有一句古谚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个创业者的有心就是指有决心、恒心、爱心和心眼儿的人。我们与成功的创业者的区别在于,他们比我们多了几个心眼儿,所以他们成为创业的佼佼者。

  每一个创业者既要海阔天空和百无禁忌地想,又要勤勤恳恳和脚踏实地地干,这样每一个创业者才能够拥抱成功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