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彬:有情有觉地存在——我读张晓风

  乡间长大,读书很少。

  印象中第一次进书店的场景,竟都到了高中。店里满墙的书,惶然中取下一本,《晓风散文集》。信手翻去,就钉在那儿了。

  “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在》)

  反复念着这句,只是觉着好,又嚼不出个中深意,便一直记着,脑海里时不时闪现,直至现在。

  长大了,毕业了,工作了,娶妻生子了,读书仍然很少。回头细想读过的文字,忽然很庆幸一开始喜欢的竟是最适合自己的作家——张晓风。这位“不分行的诗人”,她对生活的热度、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度、对人生价值的坚守,竟与自己契合颇多。

  一

  今年没看成春晚,但记住了一首歌的名字:时间都去哪儿了?后来知道,歌的内容侧重于感人的亲情,而这个问句当时与我共鸣的,则是对光阴何其匆匆的叹问。

  匆匆的时间,究竟去哪儿了?古往今来,费尽思量。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李白吟道:“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当年失行乐,老去徒伤悲。”朱自清感叹:“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胡德夫也在歌里唱:“初看春花红,转眼已成冬,匆匆,匆匆……人生本有尽,宇宙永无穷,匆匆,匆匆……”

  而张晓风则说:

  身为一个人,我对自已“只能出现于这个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感到另一种可贵,仿佛我是拼图板上扭曲奇特的一块小形状,单独看,毫无意义,及至恰巧嵌在适当的时空,却也是不可少的一块。天神的存在是无始无终浩浩莽莽的无限,而我是此时此山此水中的有情和有觉。(《我在》)

  是呵,虽仅是“一块小形状”,却也是“不可少的一块”。即使如同汪峰唱的“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也要问自己一句:“我该如何存在?”

  二

  张晓风正是这样“有情有觉的存在”,你看她写的: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春之怀古》)

  读了这样的文字,心里怎能不生出游春的念头?

  又看她给爱人写的信:

  德,即使当时你胸中折叠着一千丈的愁烦,及至你站在瀑布面前,也会一泻而尽了。甚至你会觉得惊奇,何以你常常会被一句话骚扰。何以常常因一个眼色而气愤……那时侯,如果还有什么欲望的话,只是想把水面上的落叶聚拢来,编成一个小筏子,让自己躺在上面,浮槎放海而去……人是泥作的,不是吗?我们的脚总不能永远踏在柏油路上、水泥道上和磨石子地上,我们得踏在真真实实的土壤上……德,拨开你一桌的资料卡,拭净你尘封的眼镜片,让我们到山中去!(《到山中去》)

  收到这样的信,怎会没有说走就走的冲动?

  及至待你到了那山中,那水畔,那春光里,或许会明白,光阴其实就停留在那大自然的四季交替里。恰巧的,你和你的时间,也都“存在”在那里。

  三

  这位大爱自然的女人,同样的并且更加的爱着他的先生“德”和儿子“诗诗”。

  她的这句话应是流传最广的:

  爱一个人就是在拨通电话时忽然不知道要说什么,才知道原来只是想听听那熟悉的声音,原来真正想拨通的,只是自己心底的一根弦。(《一个女人的爱情观》)

  她的心弦一直在为“德”而弹奏,比如在婚礼前:

  我们己有过长长的等待,现在只剩下最后的一段了。等待是美的,正如奋斗是美的一样,而今,铺满花瓣的红毯伸向两端,美丽的希冀盘旋而飞舞,我将去即你,和你同去采撷无穷的幸福。当金钟轻摇,蜡炬燃起,我乐于走过众人去立下永恒的誓愿。因为,哦,德,因为我知道,是谁,在地毯的那一端等我。(《地毯的那一端》)

  而她最感动我的句子,则是这段:

  客居岁月,暮色里归来,看见有人当街亲热,竟也视若无睹,但每看到一对人手牵手提着一把青菜一条鱼从菜场走出来,一颗心就忍不住恻恻地痛了起来。一蔬一饭里的天长地久原是如此味永难言啊!相拥的那一对也许今晚就分手,但一鼎一镬里却有其朝朝暮暮的恩情啊!(《一个女人的爱情观》)

  她还向尚在腹中的诗诗夸赞他的父亲:

  当你渐渐认识你的父亲,诗诗,你会惊奇于自己的幸运,他诚实而高贵,他亲切而善良。慢慢地你也会发现你的父母相爱得有多么深。经过这样多年,他们的爱仍然像林间的松风,清馨而又新鲜。(《初雪》)

  同时,又给诗诗的爸爸以及全天下的爸爸定下了规矩:

  关于爸爸这种古老的行业,历来好像一经发表,便是永葆无虞的终身职业,这也几乎是惟一的在告老之后,有养老金和安葬费的行业。如此伟大的一个行业却根本没有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实在可怪(很意外的,它倒是有升迁制度,资深爸爸多半可以升成“双料爸爸”,亦即变成爷爷或外公)。其实爸爸要成为合格爸爸,该做的事太多啦,且听我一一道来。第一,爸爸应该有一定的出席率……第二,爸爸应当有合格的身体健康证明……第三,爸爸应争取优良表现……第四,做爸爸的如有重大错误,应自请处分。(《关于爸爸这种行业的考核制度》)

  而她的儿子,诗诗,则是天下最幸福的小孩之一:

  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小学的第二天……(我)想大声地告诉全城市,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们一个小男孩……我把我的至爱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地回来……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我给小男孩请了一位家庭教师,在他七岁那年……我们不是富有的家庭,但我们愿意好好为他请一位老师,告诉他花如何开,果如何结,蜜蜂如何住在六角形的屋子里,蚯蚓如何在泥土中走路吃饭……他只有一度童年,我们急于让他早点享受到“知道”的权利。(《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这些爱的文字,那么真实,那么暖人。或许你会明白,时间又藏在恋人含情脉脉的对视里,夫妻朝朝暮暮的相携里,停留在儿女欢笑哭闹的成长里。

  四

  她的爱,同样撒在她的事业里。

  她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她说自己有一位好老师:

  常有人问我为什么写舞台剧,我也许有很多理由,但最初的理由是“我遇见了一个老师”。我不是一个有计划的人,我唯一做事的理由是:“如果我喜欢那个人,我就跟他一起做”。在教书之余,在家务和孩子之余,在许多繁杂的事务之余,每年要完成一部戏是一件压得死人的工作,可是我仍然做了,我不能让她失望。(《她曾教过我》)

  她先后在台湾东吴大学、香港浸会学院任教,现在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中文。我想她肯定也是一位好老师,因为她这样教学生:

  什么是医生呢?你开列出生证明书,你在死亡证明书上签字,你的脸写在婴儿初闪的瞳仁中,也写在垂死者最后的凝望里……某些医生永远只能收到医疗费,我愿你们收到的更多--我愿你们收到别人的感念……念你们的名字,在乡心隐动的清晨。我知道有一天将有别人念你们的名字,在一片黄沙飞扬的乡村小路上,或是曲折迂回的荒山野岭间,将有人以祈祷的嘴唇,默念你们的名字。 (《念你们的名字》)

  她笃信宗教,视《圣经》和《论语》为自己的创作源头,并常常引用:

  不知别人觉得人生最舒爽的刹那是什么时候,对我而言,是浴罢。沐浴近乎宗教,令人感觉尊重而自在。孔子请弟子各言其志,那叫点的学生竟说出“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句子。耶稣受洗约旦河,待他自河中走上河岸,天地为之动容。经典上记录那一刹那谓“当时圣灵降其身,恍若鸽子。(《我的幽光实验》)

  她也将她笃信的教义来教育她的学生:

  事实上,作为一个医者的过程正是一个苦行僧的过程,你需要学多少东西才能免于自己的无知,你要保持怎样的荣誉心才能免于自己的无行,你要几度犹豫才能狠下心拿起解剖刀切开第一具尸体,你要怎样自省才能在千万个病人之后免于职业性的冷静和无情。(《念你们的名字》)

  余光中形容张晓风的笔“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而即使在柔婉的时候也带一点刚劲。”这其实也是她的性格写照。我也可以举个文章外的例子去佐证。

  2005年,张晓风患大肠癌,其助理代为拟信推辞所有活动,写着:老师微恙,不能答应演讲。她反而交代:“就跟大家说我生大肠癌的病,不必美化或有忌讳。”后来,她控制住了病情,这样解释:当孙悟空和妖精打架时,如果大叫妖精的名字,妖精便会自卑地逃走。

  原来,时间滴在了学习、工作、教化甚至和病魔打斗里。我想这样回答开始的那个问句:你认真对待时光,它便不再匆匆,进而生出许多的故事来。即使挽不住时光的脚步,仍然可以津津有味去回味此山此水此情此景此生,这种存在,也便是“更好的世界”吧?

  (作者系西南交通大学青年教师,主要从事高校党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职业指导、大学文化等方面研究,著有个人文集《携手奔跑的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