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光泉:哲学视野下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随着高校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大学建设和发展中的一些新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在当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转换的关键时期,在各类大学不断重组与整合的关键时期,回归“应然”,从哲学的视角对一般意义上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作出反思和追问,进而对大学发展的根本方向进行探求,无疑会对大学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一、大学理念

  理念是一个哲学范畴,是同类事物最完美最完全的本质,是事物的共性。与此相应,大学理念即是对“大学”这一社会存在的最完美最完全的本质和特性的规定,是其本然或应然的状态,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共性和根本规定性,它指引和决定着大学的功能、定位、价值选择和发展方向,决定着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特质,规约着大学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讲,大学是人类教育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与小学相对应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大学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文献记载,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早在两千年前即已在中国出现。虽然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直到19世纪末才在中国正式出现,但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汉代的“太学”及后来的“国子学”、“国子监”、宋代的“书院”等等,都可以看作是与“教人识文字、学洒、扫、应、对等日常事情为主”的“小学”相对应的“以传授为人之道为根本”的高等学府——“大学”。这些古代大学的基本目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立德,提高学子的学术修养和个人修养,进而教其明了人之为人的根本道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标明了中国古代大学的根本价值取向,人文学术的崇高价值和社会地位,构成中国古代大学的鲜明特色,“传道、育人”成为中国古代大学的根本目的。

  在西方,最早出现的“大学”(高等教育实体)当属古希腊“学园”。公元前387年,哲学家柏拉图在雅典创办高等教育实体“学园”(Academy),其基本职能就是传授知识、为社会培养精英人才、围绕“善”的理念对哲学、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等不同领域展开研究。追求哲学理念和崇高价值成为这类学园的基本目的和精神。尽管东西方古代高等教育实体在文化性格存在着差异,但是,传授知识、研究学问构成它们共同的内容,注重人文精神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它们共同的追求。这些古代的高等教育实体虽然和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存有差距,但是,其所具备的基本功能、所崇尚和追求的目的和价值却为现代大学所继承,成为现代大学理念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近现代大学直接起源于12、13世纪的欧洲中世纪。在欧洲,“大学”一词的含义源于拉丁语“行会”(universitus),指学者们为保护自身利益而形成的学术行业团体。法国的巴黎大学和意大利的波罗那大学是最早产生的两所中古大学。中世纪大学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主,以培养高贵的、有教养的人为追求,基本上游离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之外,对社会的直接影响较小。其内部实行学者自治,主张多学科并存,主要培养神职、法律及医学人才。

  中世纪古典大学的大学理念随着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兴起而逐渐被超越和打破。以19世纪洪堡主持创立的柏林大学的诞生为标志,大学开始与社会和科技发展建立密切联系,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正式出现。柏林大学改变了中世纪古典大学的培养目标,把原来大学主要为国家培养官吏和神职人员转变成为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提高国家学术水平的中心。洪堡明确提出了“育人”“科研”并重的大学理念,推崇“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的统一”,强调大学不但要成为人才培养的中心,还要成为科学研究的中心。把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重要功能,标志着“现代大学”的一些基本价值和制度特征已经形成。

  19世纪30年代,美国大学的兴起,使大学理念发生了进一步的变革。美国的一些大学如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明确提出,大学要对社会开放,并对社会产生作用,大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为社会服务。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大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社会,教学、科研与直接的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大学从社会边缘逐渐置身于社会中心,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不仅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更对社会的文化进步和思想创新有着巨大的示范和幅射作用。

  20世纪70年代后,全球化浪潮使大学理念发生进一步变化。新的大学理念提出,大学的成果是人类的文明发展的结果,它的成果理应为全人类所共享,所以,大学应成为一个人类文化交流的中心,体现一种多元化的碰撞和冲击,从而为建设人类最先进的文明作出贡献。

  从大学的演变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大学理念随时代的变化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过程。但是,在对大学从古至今的历史考察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大学理念的变化沿革中却有不变者存在:育人启智、传承文化、研究学问、推进文明、教化社会是古今大学的共同追求,构成大学理念的基本内涵和大学的基本职能。虽然每个大学都可以提出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但是,作为大学之一般,作为大学共性的大学理念却对其发展有着根本的制约和导向作用,并由此而决定了现代大学所应具有的根本精神。

  二、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蕴涵在大学理念之中,是人们投射到大学这种社会设置上的一种精神祈望与价值建构,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积淀而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是大学发展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是大学的本质特征在精神层面上的反映,是大学的灵魂和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更是大学之为大学的确证依据。“大学精神”的内涵可以通过其本质特征进一步展开,而对其本质特征的分析又可以深化对“大学精神”的理解。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并重。科学和人文代表了人类精神的两个基本方面。也构成了大学精神的基本内容。科学精神是一种理性精神,是一种“求真”的精神,其追问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是”,它给予的是客观、求实和无私利的精神。大学是开展科学研究、培养科学人才的重要基地,教学、科研是大学的基本职能,“求真”是大学精神的基本要求。人文精神是以价值和伦理为核心的精神,是一种“求善”的精神,它追问的是“应然”和“应当如何”,它体现了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指向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它给予的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永恒的道德精神和人之为人的基本原则。其内容展开则是:对生命及个人独特价值的尊重、对民族文化优良传统的关怀、对人的整体性的认同、对不同观念的宽容、对群体合作生活的真诚态度等等。大学是“育人”的场所,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决定了人文关怀在大学中的重要地位。

  从实然层面来看,由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追问方式和取向的不同,在现实特殊的历史境遇中,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产生了矛盾和分裂。但是从应然性层面来讲,二者的根本精神和目的又是内在统一的,它们应共同服务于人性的养成和社会的整体进步。大学“育人启智”的这一根本性任务决定二者之间必须做到整合与协调,必须将对科学的追寻和探索统一于达至人性境界提升的目的之中。

  同时,作为理性精神最典型的文化形态—科学和技术在价值上中立的性质,决定了它们本身无法给出恰当的价值选择。科学技术知识一旦游离了人文精神的约束,摆脱了价值坐标的有效范导,就难免导致悲剧性的后果。这已经为历史事实所反复证明。人格的全面培育和学问的扎实研究是大学的教育目标,人文精神追求“善”,科学精神讲究“真”,科学与人文协调统一,大学才能体现一种真正的精神之“美”,才能真正陶冶一代代大学人的精神气质,形成他们的科学良心和科学道德,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的职能,使大学真正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

  独立精神与自由精神的统一。独立精神是与自由精神联系密切而又有着不同内涵的一个范畴。就大学而言,独立是指品格的独立、人格的独立,自由则是思想的自由、学术的自由。独立精神是自由精神的前提和保证,自由精神则是独立精神的标志和体现。

  大学教育是塑造灵魂的教育,它必须赋予学子以独立的人格和内在的崇高精神,鼓励他们自由地接受、自由地判断、自由地探索和思考,使他们可以完整的独立在这世界上。要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和独立承担自己角色责任的人才,大学自身必须具备独立精神,必须具有宽松、自由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大学又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学术研究的客观、求实、无偏见的要求决定了学术领域必须相对独立的特性,决定了学术应当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领域保持必要的张力,应当在世俗力量面前保持独立清醒的价值判断,应当遵循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原则,应当保持自身的尊严、拒绝一切外在因素的诱惑、干扰和操纵。真正的学术是人类理智和自由精神的最高表现,它是主动的、独立的、自由的、无禁区的,学术研究一旦屈从于某种异己力量,它就失去了自己的神圣性和崇高品质,这样的学术也就不能称为真正的学术。

  大学是人类最先进思想的集散地。社会上各种鲜活的思想源源不断地聚集到大学,同时又通过学生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大学的这一功能决定其必须洋溢一种独立自由的精神氛围。自由的精神和独立的品格,既是大学发展的可靠保障,又是大学孜孜以求的目标;是大学精神灵魂之所在,是大学生命的首要原则,也是大学其他精神产生和发展之根基。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先生就极力呼吁,大学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包容精神与批判精神的整合。《尚书·君陈》曾言:“有容,德乃大”,蔡元培先生也曾说过:“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大学的精神实质就是广泛吸纳的勇气和广泛包容的能力,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气度。大学之大,不仅在于其规模、人数、学科之大,更在于其大度能容,在于其能容纳各种不同的思想、学派、学科内容、价值观念和各种学术人才,能够吸取社会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的有利因素,能够引导多元化的文化争鸣与融合。在各种思想、观念的碰撞、交流、融合和会通中博采众家之长,推陈出新,使大学不断获取更新发展的动力。

  大学中的吸纳和包容并不是无原则的随意接受,大学的包容精神是和批判精神紧密相联、相互依存的,二者相反相成,共同构成大学精神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批判精神是指大学在求真、求善的基本价值原则下所形成的追求真理、批判错误、纠正错误的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大学是整理、保存、传递、发展文化的场所,无论是哪一项活动,都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文化。大学是各种思想观念兼容并包、自由发展的场所,各种思想观念是在批判与反抗批判的交锋中发展的。大学是探索高深学问的机构,同时又是社会精神的守望者,它以理性精神透析着社会,在传承文化、发展科学、提升人性的同时还固守着社会的良知和人类的尊严。大学从产生之日起,就不是消极地顺应时代,屈从于政府或社会的机构,而是以理性、智慧为武器剖析社会、批判社会、对社会现实作出反思和价值构建。正如美国高等教育家A·弗莱克斯纳所指出的:“大学不是风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不是社会所想要的,而是社会所需要的。”这就是大学批判精神的精髓所在。

  创新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协调。创新精神是大学理念的内在要求。大学是孕育人类理想与传承文化的殿堂,理想的孕育、文化的传承,从根本上要求大学要有一种创新精神。没有创新,传承就会因循守旧,保守僵化,失去生机与活力;没有创新,理想也会逐渐枯萎。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学术研究的本质就是探索未知,就是发明、发现和创新。大学的创新精神,体现在学术研究之中,就是要有开拓性精神,敢于冲破旧有传统的桎梏和束缚,敢于打破学术研究中的各种禁区,勇于提出新的思想、观点,以新的思想引导社会,以新的知识成果服务于社会。大学是“育人”的机构,创新精神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创新精神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就是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开拓型、创造型人才。

  就大学自身而言,大学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构,它也需要在发展变化中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创新精神体现在大学自身发展上,就是要与时俱进,使大学成为时代精神的体现者和时代精神的代言人。从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到现代大学的形成这一历史演变轨迹可以看出,大学无疑是时代的产物,并代表着最进步的时代精神,驱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所谓时代精神,就是标志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生活世界”的意义。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虽然大学应该有它的独立、自由,但大学却不能遗世自在,不能自外于人群,不能脱离其所处的时代。作为时代的智者,大学应自觉把脉时代,从现时代人类生活实践中汲取智慧的源泉,考察由矛盾转换而凸显出的新的时代课题,以时代精神作为建构自己理想的基础,创新文化理念,培养出时代所需之人才,并以自己超前性的科学预见来引领时代潮流,烛照社会发展之方向。只有弘扬和培育反映时代特征、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大学精神,才能使大学永葆生机和活力,真正支撑起大学的精神大厦,实现大学的历史使命。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并重、独立精神与自由精神的统一、包容精神与批判精神的整合、创新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协调是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构成了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同时也内在地规定了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

  三、大学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历史过程中,赋予物质和精神产品全部总和以及人的行为方式以人化的形式的特殊活动。广义的文化即人化,它反映的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和方式。它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不同层面的内容。狭义的文化特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主要是指精神文化。文化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从本质上来看,文化就是“人化”,其作用就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大学的出现,是为了继承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文明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

  大学文化就是以大学为载体,由大学人所创造、能够体现大学根本精神的文化。狭义的大学文化是指大学的精神文化,即观念形态的文化。而从广义上说,大学文化则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不同方面。大学文化是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在实践层面的充分展现,是“大学精神”的现实表现形式和具体化。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规范引导着大学文化建设,决定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

  秉承大学理念,体现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大学文化建构的根本立足点,也是构建和谐文化校园的基本要求。因此,大学文化首先应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的尊严、自由、幸福、终极价值,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的文化;是一种能体现人性自觉、唤起对人性的尊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文化。体现以人为本,大学的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应该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要求,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人文价值;体现以人为本,大学的制度文化建设应体现人性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充分保障“大学人”的权利和利益;体现以人为本,大学的精神文化建设要根据价值追求多元性和个性发展差异性的特点,充分尊重师生员工的价值选择和个性特点,为大学人的全面发展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

  崇尚学术 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学术研究是大学的崇高使命,学术活动是大学存在的基础和核心,大学文化是一种崇尚学术的文化,学术自由是大学文化的根基,同时也决定了大学文化的创新程度和大学文化的底蕴。大学文化应始终强调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求在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学术的理性思考和研究,在开放的环境中实现科学的创新和发展。学者们在平等公开的气氛中自由探讨、切磋学问、共同提高,追求真理,这是大学生活的最重要内容。崇尚学术,就是要尊重学术发展的规律,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允许不同观点的争论,提倡学科交叉,给学术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在制度、体制和机制上为学术的发展提供保障,以学术来引领整个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同时以学术研究所特有的深沉与严谨,客观与执著来提高大学的文化品格,形成独具特色的精英文化。

  多元并存 大学文化应是一种“和而不同”的文化,是一种多元化的文化。“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大学的自由精神和包容精神的具体体现。大学文化的多元性表现为文化来源的多样化和文化展现形式的多样化。大学文化发展,需要以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扩大交流、加强接触、沟通融会、汲取精华、创新知识,在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中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多元并存不是无原则的博杂,多元并存是一元指导下的多元并存。大学文化的建设需要以审慎的眼光来处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继承传统而不保守;与时俱进而不猎奇;视野开阔而不媚外。在继承、整合与创新的基础上,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培植出新型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丰富多彩的高品位校园文化,使我国高校校园文化走向国际化、现代化和多层次化。

  教化社会 高校既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和重要辐射源。校园围墙的消失和社会系统的开放已经使大学校园融入了社会整体系统之中。因此高校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体现着“大学精神”的科学态度、文明风范、价值观念等带到社会,影响和感染其他人;要以自己独特的精神风貌对社会文化建设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引领社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发挥大学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三位一体,从不同层面揭示了大学所应有的基本品格和特性。其中,大学理念是从理想性、应然性的角度对大学这一社会存在所形成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是对大学完美本质的根本性界定,是从形上学的层面对大学所作出的价值判断,从根本上规定并回答了“大学是什么、如何办大学、大学如何履行自己的基本职能”等问题。大学精神作为对大学品格、个性、精神、理想、信念、价值观等精神文化建设内容的高度凝炼和整合,既是大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又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灵魂和动力。与理想性的大学理念相比,具有鲜明现实性的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则更关注最高文化价值和对大学理想的追求,更能展现大学自身的气质、品位、神韵与追求。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紧密相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内在地规定了大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基本发展路向,对大学的教育实践起到了根本性的引导和定向作用,也为我们回顾和反思不同时代大学教育的成败得失,探索大学如何在与当今时代的互动之中遵循自身发展之规律、履行自身应有之职责、如何培养出为时代所需的创新人才、杰出人才提供了基本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