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剑东:论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基本理念

当前,我国的普通高等院校大体可以分为单科性大学、多科性大学、综合性大学。但不论哪一类大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25条的规定,都设有三个以上国家规定的学科门类为主要学科。正是由于当下我国大学这种行进和动态中的发展情势,各类大学的学科建设任务极其繁重。合并后的综合性大学需要提升新设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平衡发展问题;由单科性大学发展而来的多科性大学需要确保增设学科的发展条件;单科性大学的非主干学科发出的要求平等发展的呼声需要得到回应。可以说,在任何一所普通高等学校,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学科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树立正确的学科建设理念格外重要。

  一、我国大学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态势

  建国初期,由于受苏联高等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建立了大量的单科性院校,甚至将一些综合性大学的部分学院和系分离出去成立单科性院校。改革开放以来,在地方、部委和行业支持高等教育的政策影响下,我国的单科性院校和综合性院校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动力。1995年前后以建立“211工程”为契机的高校合并、1999年实施高校扩招和2000年前后高等院校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出现了大量多科性院校,尤以理工、财经类院校扩展为多科性大学为最集中。

  由于历史的原因或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单科性大学普遍存在着行业服务的特定面向,对于学科发展自然形成了围绕主干学科发展的思路和机制。如体育类院校“姓体”,尽管1999年扩招和2001年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增设了不少非体育类专业和学科,但核心和主干学科仍然是体育学(归属于教育学门类)。政法、外语、体育、医药、艺术、航空、海洋等院校的其他学科门类的学科,往往只能围绕行业服务的主题来建设和发展。

  同样由于办学历史和行业观念的影响,单科性大学的校领导往往来自于主体学科。如体育院校的大多数校领导往往是某一个运动专项出身的,财经类、医药类、海洋类等院校也存在着类似的普遍现象。这样一来,单科性高校中的非主体学科往往缺少在领导层的专家和代言人,造成一些单科大学对于非主体学科的支持力度不够。我国目前多数的多科性大学是2000年前后扩招和高等院校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发展起来的,这些大学往往具有6个以上学科门类,不少多科性大学的学科门类甚至达到除军事学以外的11个,涵盖的学科门类数达到了与综合性大学比肩的地步。而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综合性大学在这个过程中也通过合并和引进等手段实现了学校规模和学科门类、专业数量的拓展。尽管多科性大学的学科门类往往不比综合性大学少,但其优势学科数量往往不如综合性大学多,往往以原有单科性院校时期的强势学科为主体。这些在2000年前后开始扩张的大学,其学科发展有以下基本特点: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或国内一流大学等目标为动力,利用学校强大的综合实力大力扩展,如清华大学、南昌大学;以强势的理工、财经类学科为主体,在扩招政策支持下向其他学科延伸,如上海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以归并同类或其他类型的学校甚至中等学校获得土地资源为原始动机,顺势向优势学科以外的学科拓展,如江西财经大学,等等。

  二、我国大学学科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客观地说,各类大学的学科发展不平衡是常态,建立在生态多样性基础上的非均衡发展是促进学科融合与整合的根据,是加强交叉学科、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发展的条件。然而,我们应该理性分析各类大学学科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剔除那些阻碍学科发展的主观或不自觉因素,在强化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理念的基础上有效地推进学科的融合,从而为各学科提供同等的重视、对等的奖励、平等的投入、均等的条件。

  笔者认为,当前影响我国大学学科发展不平衡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学校领导学科背景及经历导致学科支持力度不同

  毋庸讳言,我国高校还带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技术立国”观念的惯性,再加上不少综合性大学的理工类学科服务经济社会的成效明显,多数综合性大学的校长由理工科背景的学者担任,不少综合性大学的校级行政领导班子也主要是理工科学者组成,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很少。由于学校领导知识和学历结构的原因,一些综合性大学侧重发展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的重视相对欠缺。

  (二)学校传统及发展历程导致对学科重视程度不同

  我国理工类、经济管理类等学科门类的学科数量众多,拥有的博士和硕士学位点、研究生数量也比其他学科门类多,以这类学科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多科性大学也往往是这些学科领域的学者占据主流地位。加上多科性大学的学科格局往往是原有强势学科+后天弱势学科的组合,更容易使学校领导自然而然地把学科建设的重点和重心放到原有强势学科上,有时忽视弱势学科的发展。

  (三)学校的定位和战略目标导致学科倾斜政策不同

  多数单科性大学目前已经划转地方政府管理,或实行地方政府与原来的行业主管部门共建的管理体制,只有少数单科大学还留在教育部以外的中央部委管理。因此,我国的单科性大学的定位和战略目标依然保留着强有力的惯性,那就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为行业服务。由于地方政府发展战略的要求、行业发展目标的规定等,不少单科性大学不得不大力支持那些对满足地方政府和行业发展要求能产生显著效应的学科的发展。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于理工类、财经类学科的重视,往往使得文史哲等学科的发展得不到同等的发展条件和支持力度。从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和高校学科发展的关联度来看,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发展的反差,普遍大于经济发达地区这两类学科发展的差距。

  三、树立科学的学科建设理念以推进高校整体发展

  不同学科均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各自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和推进高校整体发展的高度,不应偏废任何学科。自然科学的本质是发现规律,其目标是求真,基本方式是理论创新;技术科学的本质是发明方法,其目标是爱智,基本方式是技术创新;社会科学的本质是发掘思想,其目标是向善,基本方式是制度创新;人文学科的本质是发展文化,其目标是审美,基本方式是观念创新。

  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知识创新或文化传承等使命,而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命脉和灵魂,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龙头。要实现大学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就需要高校将学科建设的科学理念贯彻到大学的各项事业中去,这是实现学科促进教学、带动科研、服务社会、提升品牌等使命的必由之路。具体说来,高校的学科建设应该体现以下基本理念。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彰显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有机结合

  大学是人格完善的培育之所,无论是单科性、多科性还是综合性大学,都没有理由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性大学要将学科门类齐全、学科发展相对均衡的优势发挥出来,多科性大学要为学生提供主体学科之外的理论和知识,单科性大学要从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总体而言,大学要在提高理科(广义的理科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四个学科门类)等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提升文科(广义的文科包括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七个学科门类)生的科学素养,将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教育与培养完全人格和合格公民的通识教育相结合。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可以考虑借鉴诸如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跨学科学习和协同教学模式,学习诸如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工医结合实践。当前我国不少高校类中设立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教育平台。如南昌大学作为理工类学科优势明显的综合性大学,就打造了以诗歌、音乐、人文学术为特色的“前湖诗会”、“前湖之韵”、“前湖之风”等品牌活动,有效地实现了人文社会科学向理工农医学科的渗透。而如何将科学素养教育贯彻到文科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去,是很多综合性大学和多科性大学面临的严峻课题。

  (二)科研支持体系的安排体现强势学科和弱势学科的同等对待

  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本手段,对于科研的支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于学科的支持。在高等院校中,科研人员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学者的科研能力、学校的科研成果的水平等直接反映学科水平的高低。学科建设的领导者应该明确:对不同学科的支持和奖励要注意统一增量标准和发展空间,而不是在存量上对于强势学科和弱势学科继续拉大支持的差距,要注意鼓励优势学科提升其学科的影响力,非优势学科要注意形成其优势。要在动态中根据进步程度和幅度对弱势学科给予足够的扶持和奖励,不能静态地从当前的学科发展态势就制造出使富者更富、穷者更穷的马太效应。尤其对于一些有几个强势学科的多科性大学的校长,更应该对于后设的弱势学科、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给予同等的关注,并对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给予更多的重视。不如此,可能会动摇弱势学科的积极性和热情,甚至会造成优势学科的优越意识和守成意识,最终影响学校事业的整体发展。在这方面,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山东大学将全校30个学院有机整合为六个学部、促进各学科共同发展的理念值得我们借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大学在招聘长江学者时对学校现有学科院系进行全覆盖,没有排斥任何一个学科,这种极其开明的学科平等发展观念在国内实属罕见。

  (三)服务社会理念的确立注重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的高度整合

  高校学科发展要追求顶天立地,说的是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也要重视应用理论研究。由于学科发展基础、人才积累等情况的不同,乃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特殊需求和行业发展目标的要求等因素,高校的学科发展是不均衡的,但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不应仅从技术支持角度来体现的,而应该注意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的高度整合。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区域,地方高校或其所属地方政府往往看重高校学科提供技术服务的职能,而相对忽视智力支持的作用。对于辐射能力有限的行业,行业高校或其主管部门往往看重高校学科服务本行业的技术能力,而相对忽视对于全社会有益的思想和智力贡献。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高校学科平等发展的角度看,高校固然可以根据地方政府或行业需要及自身学科基础对重点学科、重要领域在经费投入、设施配备、人才引进等方面有所侧重,但一定要深刻理解学科建设“顶天立地”的理念,既重视技术支持服务,又重视智力支持服务。

  (四)品牌提升作用的认识强化主体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同等地位

  不可否认,学科建设和发展也是学校提升品牌的一个重要内容,高校发展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发展水平的高低。而学科建设和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贡献、对于科学研究的滋养、对于服务社会的支持,都可以看成是学校品牌提升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不少多科性大学为了彰显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强化主体学科服务社会和提升学校品牌的作用,而不重视边缘学科可能产生的对于学校品牌提升的作用。其实对于一般大学而言,有些边缘学科对于提升学校品牌具有的作用要大于主体学科。如对于南昌大学而言,建立面向光伏产业的光伏学院是对江西经济和光伏产业的贡献,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品牌和声望,而建立赣文化研究机构和加强客赣方言的研究也是对江西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贡献,同样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所以说,学校的学科发展水平有高低,但学科发展对于提升学校品牌的作用并无高下之分。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核心环节之一,对于大学的整体发展和全面提升具有重要价值。在当前我国大学处于动态建设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学校尤其需要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顺应时代的变革趋势,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创新型国家、现代化强国的国家战略高度出发,把科学的学科建设理念贯彻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大力推进大学整体的科学发展。

  【作者系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