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唐代诗人

摘要: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原文据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唐诗鉴赏辞典》)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荡漾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和天空变成了一种颜色没有一点微小的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悬挂。

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

人生一代一代地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

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舟在漂荡?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不能音信,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已过了一半自己却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道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赏析】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学界有极高的评价,“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闻一多先生更是赞美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其作者张若虚连字号都不为人详,却仅凭这一首诗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一、月照全篇

诗题就令人心驰神往。题目之中的“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构成了一个美丽的画面,形成了奇妙的艺术境界。五个意象又可以互相搭配,写的是春江、春花、春月、春夜,写的是夜江、夜花、夜月……五个意象之间互为彼此的修饰和陪衬。王尧衢《唐诗合解》卷三:“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春字四见,江字十二见,花字只二见,月字十五见,夜字亦只二见。”在这五个意象中,又以“月”为中心,正如王尧衢所言,“月字十五见”。《春江花月夜》全篇,以“月”统领所有景物,“月”贯穿全诗,由“月生”一直写到“月落”,描绘了一幅幅月下风景变幻图。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等复杂的光与色,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漂泊的游子以及不眠的思妇,组成了美丽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月”又是触动诗人情思的媒介,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无论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洁还是斜月与落月的迷离缠绵,抑或楼头月的徘徊、镜中月的清影、帘内月的倾洒、砧上月的流照,无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诗人没有局限于一轮江月,而是由江月引发对宇宙人生的思索,对人类情怀的普遍关照和对生命状态的真挚同情。

二、月引哲思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江天一色,澄静明净,浩瀚无边,孤独的诗人站在这一轮孤月之下,不禁情思翩翩,发出奇想,望月发问:是谁最先在这江畔看见明月的呢?月亮又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的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诗人神思飞跃,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宇宙永恒,明月常照,对于个体而言,生命如此短暂。但诗人又认识到虽然个体生命短暂,但就整个人类而言,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的。这是诗人由月亮引发的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的思考。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三、月寄相思

在这明月之夜,诗人仰望高空,由远去的白云,想到扁舟的游子和明月楼的相思。由一家一处联想到人间千万万家的离愁别恨。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思妇对游子的怀念,是用“月”来烘托的,诗篇把“月”拟人化,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妇作伴,总在她的闺楼上徘徊着不肯离去。照在她的梳妆台上,照在门帘上,卷也卷不去;照在捣衣砧上,拂了却又来。她是那样的依人,却又那样的恼人,使思妇无法忘记在这同一轮明月之下的远方的亲人,这种愁思无法排遣。想要随着月光向爱人飞去,却又不能实现。鸿雁不停地飞翔,飞不出无边月光;鱼龙在水中跳跃,也只能泛起一层层波纹,天长海阔,难通音讯,只能共望明月,互相思念。这里的“月”还是自然的月吗?那分明是思妇的“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之情!

对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花落了,春去了;月落了,夜更深了。游子思妇,一在北方的“碣石”一在南方的“潇湘”,地北天南,道路绵长,相隔天涯,相聚无期!只有那落月的余晖,带着人间的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木。

全诗赞颂自然美景,讴歌真挚爱情,思考宇宙人生,诗情画意,儿女情长与人生感叹浑然一体,景情理水乳交融。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四、明月多皎

《春江花月夜》,结构精妙严谨而又自然天成,韵律圆美流转而又富于变化。全诗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小节,四句一韵,九次换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韵律婉转悠扬。

为了与缠绵的感情相适应,语言采用了一些顶针连环句式,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一唱三叹,情味无穷。对偶句的使用如“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等等。使诗歌语言既抑扬顿挫,又清新流畅。

意象丰富,意境优美。明月、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等意象,营造了纯净明亮又迷蒙清幽的意境。典故的运用以及大量的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优美典雅。

全篇有景有情,亦景亦情,情景交融,虚实相映。由月生到月落,由花开到花谢,从入夜到夜深。既有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实写,又有对思妇明月相思的想象和游子梦落花的虚写。诗在绘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开篇,在叹幽忧离情中收笔,抒发了对人生有限的无可奈何的感喟,又交织着对生活的期待和哲理性的思索,别有一种清丽雅致的神韵。(邓逸兴)

本文来源:《中学语文》2018年第6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