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任教,我经常行走于各个大学之间,或讲课,或访问,或合作交流。在不同的大学行走时,我会看到不同的校园,不同的风物,不同的师生,不同的课程和研究内容,引起我不同的感触和思考。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我去河南大学的访问。除了其中西合璧的校园和自强不息的学风,更让我震撼的是刻在大学校门上的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取自两千多年前中国先哲所著《大学》的开篇之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用今天的话说:大学的理念,在于弘扬光明的德性,在于用这种德性使人民自新,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大学》,被“止于至善”那种境界所深深吸引。原来,大学的目的应该是这样的!两千多年后我们所在的今天,大学在大部分人眼里只是学习谋生技能的场所。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大学的专业课程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精细,但实际上学生真正涉猎到的其他人文知识反而越来越少,根本顾不上“明德”,“新民”,更谈不上“止于至善”的境界了。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夫妇在他们所著的《历史的教训》里提醒我们:“不应把教育仅仅当成事实、年代、帝王将相的资料堆积,也不能仅仅当作为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必要准备,而是应当作为我们精神、道德、技术和美学遗产等尽可能充分的传承,其目的在于扩大人类的理解能力、控制能力、审美能力和享受生命的能力。”这也许就是我们的先哲所说的“明德”,“新民”和“止于至善”的最好注脚吧。
因此,我每到一个大学,并不仅仅在乎我看到些什么,更重要的是那些无形的、最让我感动的东西。那可能就是一个大学独特的精神和文化。
2015年10月,我有幸访问了台湾的两所大学:在台南的,以工科称著的国立成功大学,还有在台中的,以文科见长的东海大学。这两所大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感动之余写下了访问的随笔。
承蒙成大校刊的抬爱,应允刊登我的访问随笔,不仅仅是访问成大的这一篇,还有访问东海大学的另一篇。我再一次被成大广阔的学术视野和胸怀所感动。
大学是通往至善的途径,成功来自广阔的视野。
2016年3月10日于香港中文大学
作者简介:陈小章,香港中文大学李嘉诚生理学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上皮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上皮细胞生物学研究,并推动相关领域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