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如:学者
摘要:陈寅恪先生以上联“孙行者”为考题,要求考生对出下联,该如何对?
《文汇读书周报》第347期载有《陈寅恪的妙联》一文,提及陈寅老以上联“孙行者”为考题,要求考生对出下联。文章说:“当时无人能对,陈先生的答案是‘胡适之’,一时传为佳话。”这话不够确切。下联的“胡适之”是考生对出来的,非陈先生自己的答案。考生为谁,现已揭晓,即今尤健在的78岁高龄的北大教授周祖谟先生是也。门人白化文君为此事曾专门采访过周先生,并撰写一文发表在前年的《燕都》杂志上。文章发表前白君曾来征求我的意见,我还给白君写了一封信,他连我的信也节引在那篇文章里了。
后来有人盛传陈寅老本人的答案是“祖冲之”,亦未确。盖“行”与“冲”皆平声字,而在三字的联语中第二字是必须平仄相对的(第一字则用平声或仄声字皆可,故“胡”可对“孙”),则虽以人名为对而尚欠工稳。据老友卞僧慧先生(卞先生为陈先生及门弟子、是清华老校友,今年虚龄80)亲自见告,陈先生自己的答案是“王引之”。“行”与“引”属对自然极工,而“王”亦有“祖”之义,故昔人称祖父为“王父”。至于“孙”、“胡”相对,则假为“猢狲”字耳。
《陈寅恪的妙联》一文中还谈到陈寅老另一副联语:“处身于不夷不惠之间”,“托命于非马非驴之国”。这只能说是一篇骈文中的两句,并非严格的楹联。文章的作者说:“上联用伯夷柳下惠典,加一个“不”字,已含反讽义……”其意似谓“不夷不惠”乃陈先生之创作。实则此四字早见于《后汉书·黄琼传》中李固《遗黄琼书》,略云:“盖君子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传》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间。盖圣贤居身之所珍也。”寅老正用此语,而以“非驴非马”之成语对之耳(因平仄关系改为“非马非驴”)。且“非驴非马”亦非俗语(彼文作者谓此四字乃“大白话”),典出《汉书·西域传》,是西域诸国讥讽龟兹王的话。盖龟兹王绛宾屡到汉廷朝贺,归国后渐行汉化,“治宫室,化徼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外国胡人皆曰:‘驴非驴,马非马,若龟兹王,所谓骡也。’”窃以为寅老属对之工,不仅在于“不夷不惠”对“非马非驴”,即“间”与“国”二字,联缀上文,亦极恰当。“不夷不惠之间”乃将《遗黄琼书》的“可否”二字略去;而“非驴非马”正指龟兹国而言。似信手拈来,实字字有来历。况以前、后两部《汉书》中语彼此对仗,尤见工力。《妙联》作者所评,似仍未搔着痒处也。
附记:据笔者后来听说,当年那一届考生以“胡适之”对“孙行者”的有不少人,不止周祖谟先生一位。此外对“祖冲之”、“韩退之”者亦大有人在。可见当时高中生的古典水平还是很不错的。1996年9月作者校后补记。
本文来源:《今昔文存》,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