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绍侯:历史学家
治学之道在勤奋
一位学生毕业时,请我为他题词留念。我随便写了几句,以期共勉:
天资愚钝凭勤奋,事倍功半终有成。
聪明才智荒学业,虚度年华空一生。
关于治学,古人已有许多名言。如“业精于勤,荒于嬉”,“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这都是说,一个人要想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必须刻苦努力,勤奋学习。只要肯下功夫,即使比较愚钝的人也会取得成就。聪明人学一遍就会,我要学十遍,聪明人学十遍,我就要学一百遍,总要把知识学到手。相反,人很聪明,但不肯学习,或一学就会,但不肯钻研,结果学得快,忘得也快,最后一无所得,大好时光白白浪费,岂不可惜!
我这个人很笨,也知道自己搞不出多大的成就,但是我不敢浪费时间,总是要求自己扎扎实实地学习,一点一滴地搞学问。我想,这样下去总会有一点收获的。我的体会是,治学之道在于勤奋。
所谓勤奋,实际上包括两个意思,即一勤、二奋。
“勤”包括眼勤、脑勤、手勤、口勤、腿勤。
“眼勤”,就是要多看书。知识是有继承性的,不管研究哪一门学问,不吸收前人、他人的成果,是不可能登上科学顶峰的。特别是学习社会科学,学习历史,必须阅读大量的古今文献,掌握丰富的资料。学者们常有句自谦的话:“读书未遍,不敢妄下结论。”当然,要把所有的书都读完是不可能的,不过,只读几本书就下结论,那的确太轻率了,也不可能有什么创造性的见解。
“脑勤”,就是要多思多想。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是学习中眼勤与脑勤的辩证关系。多思多想有助于“消化”所学的知识,能够对所学知识有较深的理解。怕费脑筋,浅尝辄止,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
“手勤”,就是动手多记、多写,学理工科的还要作实验。要把自己所学学科有用的资料都摘下来,把点滴的体会都记下来,最后写出学术论文或专著。写文章是一项创造性的艰苦劳动。有时资料、理论观点都已经有了,就是写不成文章,这就需要多练多改。文章是改出来的。就是经常动笔的老手,也很少能不加修改一挥而就。笔和刀子一样,越磨练越快。
“口勤”,就是遇到疑难问题多向人请教,或者是学习时互相讨论,互相启发。搞学问不能孤立无友,孤陋寡闻,除了质疑问难之外,还需要在一起讨论,切磋琢磨。这样,学问才会有长进。所谓学问,就是有学有问,只学不问是不行的。
“腿勤”,就是多走出去搞调查研究,参观考察。古人说,“读万卷书,必行万里路”。现在交通发达了,行万里路不算太难,而且搞学问也不一定都要行万里路。但必要的调查研究还是不可少的。否则,死啃书本,顶多也只是记问之学。只有多走出去,才能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才能使所学知识派上用场。
所谓“奋”,就是奋发有为。搞学问的人必须相信自己所从事的学科研究、所献身的事业是有前途的,也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毅力,在此基础上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目标确定了,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就一定会取得成就。稍遇挫折就垂头丧气,或见异思迁,其结果必然是半途而废。“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的路程是特别艰苦的,但坚持下来就是胜利。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学习的过程中,只要我们百折不回,奋斗到底,就可能有所成就,而绝对不会“虚度年华空一生”。
文字来源:《雏飞集》,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