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教授、博士生导师)
当前,未来教育已经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特别是信息技术界对未来教育充满了憧憬。但当前的议论总是以技术的发展为逻辑起点,认为信息化、数字化正在改变着教育,但同时又不满意教育变革那么缓慢。
有人认为,几个世纪以来,什么都变了,只有教堂和学校没有变。
确实,自上个世纪中叶电子计算机发明以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陆续被应用到军事、金融、医学等领域,使这些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学校的变化甚微。
在人类发展史上,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开始是独立进行的,与生产没有多少联系。但科学技术一旦与生产相结合,就使生产发生了巨大变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蒸汽机和新的工具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工场手工业时代迟缓的发展进程变成了生产中真正的狂飆时期。”工业革命也带来了教育的革命,由原来的手工业式的个别教育改变为集体教育,班级授课制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从而大大提高了教育的效率。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所说的:“从规模上看,当前的学习格局变化可以同19世纪出现的从传统的工业革命前教育模式向工厂模式的历史性过渡相提并论。”所以,有的论者认为,现在的学校制度和班级授课制是工业化的产物,在信息化时代,这种制度应该改变。信息化为个性化学习创造了条件,班级应该打散,学校应该消亡。
但是,多数学者否定了这种观点。我认为,技术的进步对生产来讲,可以产生颠覆性的变革,电子商务可以把实体商店颠覆掉,但没有力量把学校颠覆掉。我们常说,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引起教育的一场革命,它使教育生态发生了变化,学习环境在变化,学习内容在变化,学习手段在变化,师生关系在变化。但是,学校教育的变革是十分缓慢的,有些是不变的。
首先,教育的育人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这个目标不会变。教育的内容(课程)、教育方式、评价标准都不能离开教育的终极目标。为什么说几个世纪以来,教堂和学校没有变化?因为教堂和学校都是塑造人的心灵的地方。人的心灵是要靠人的心灵来培养的,要靠文化的积淀。学校是文化的殿堂,是一个民族传承文化最集中的地方。教师是一个人从蹒跚学步到独立生活的引路人。人是要靠人来培养的,技术是替代不了的,技术只是手段而已。
其次,即使远程教育、慕课、虚拟现实等运用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使教育的组织结构、方式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师生的群体组织颠覆不掉。因为儿童总是需要在一个群体里成长。即使不把这种群体组织称为学校,但儿童的学习群体总是要存在的,而且儿童最终要走向社会。正如《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所说的:“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并没削弱。学校教育是制度化学习和在家庭之外实现社会化的第一步,是社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不应只是个人的事情,作为一种社会经验,需要与他人共同学习,以及通过与同伴和老师进行讨论及辩论的方式来实现。”
再其次,陈旧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障碍。教育的变革需要人观念的变革、教师观念的转变,但习惯势力往往阻碍了变革。例如,认为知识学得越多越好。因此,许多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往往停留在如何有利于知识传授上,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不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变教学模式和方法。
当然,教育需要变革,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当今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世界充满着种种矛盾,政治的动荡变幻,科技的日新月异,经济的全球化,教育的普及化、终身化和国际化,处处都在推动教育的变革。因此,考虑未来教育不能只从技术着眼,而要从未来时代的发展着眼,为人类未来发展着眼。正如《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所说的: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
在教育和学习方面,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采取开放的灵活的全方位的学习方法,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才是讨论未来教育的逻辑起点,只有在这个教育本质的基础上去考虑信息技术如何有益于人的发展。同时,我们也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的发展,一定会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教育必须改革。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积极情绪、优良品格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在互联网时代,一方面要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育内容(课程)、改革教学方式(从教到学的转变)、改革评价制度(多元的评价标准),以提高教育效率,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教育的本质,让改革服从于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