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在多样的方法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李泽厚:哲学家

  在多样的方法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我从来不谈“方法论”,这个题目太大。如果说到对现在种种“方法论”的热烈讨论,我倒也有一点看法:

  一、现在有些“方法论”提倡者好象急于找到一把适用于任何人、任何事的万能钥匙,我觉得这似乎是不大可能的。没有一成不变就能打开所有锁的万能钥匙,也不要期望有一种对所有问题和所有人都适用的方法。即使是万能钥匙,开不同的锁也还要调整一下,治学方法恐怕也是这样。

  二、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方法(其实“三论”是一论,即系统论)应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我是最早支持的。但是,将自然科学的这些方法运用到社会科学领城,不能只是直接地简单地套用一些新的名词、图表、公式,如反馈、黑箱,等等,这并不能真正解决多少问题;对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课题、不同的对象,所运用和处理的方法也应随之修正、改造和变化,否则科学研究就未免太简单、太容易了。并且“三论”也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它与结构主义一样,基本上是平面的、共时态的研究方法,对历史过程重视不够。在这方面,它可能还不及现代解释学的方法。所以,不要盲目地一窝蜂地抄袭、搬用所谓新方法,而应该是根据所研究的课题、对象的性质,有选择地在运用新方法中有所变革和创新,方法本身随着研究的发展也将得到发展和丰富。

  三、我一贯主张多样的方法,即多途径、多层次、多角度地研究问题。从各个方面、不同角度和层次去研究同一个问题,才能反映得比较全面。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似乎习惯于搬用军事的方法,把一切都分为两大阵营。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现实主义——反现实主义,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等等,总是两军对战的思维方式。我想,也应该不排斥其他方法,允许各种各样的方法存在。客观真理是一个,而我们可以各有分工地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探索,以求更多地接近真理。多样的方法可以相互补充,彼此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一个丰满的学术整体。

  四、同时,在研究方法上,还应研究一下自己。这也是重要问题。人们的性格、气质、背景、基础、兴趣、潜力、才能因人而异,每个人都可以具体地考虑、斟酌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文史哲研究的方法、成果,有时可以显示出研究者的个性、才能和特点。例如有人适合于搞精确考证,有人更长于提出理论问题;有的长于分析,有的喜欢概括;有的更偏于冷静的客观描述,有的则不免主观情感倾向的注入……。因为个性、才能、潜力、背景、基础等等不同,照搬别人的方法不一定对自己合适。善于发现自己的特点,也不容易,但如果有意识地自觉地注意这个问题,注意寻找最适合自己运用的研究方法,也许可以少走些弯路。

  五、至于美学,我主张当前要多做一些实证研究,研究一些细致的具体的问题。我对研究生就是这样要求的,要求他们深入了解和研究现代美学中的一些问题,如审美心理、艺术史等等,而不要去写那种实在没有什么意思的空洞的所谓讨论或“争鸣”的文章。

  文字来源:《文史知识》198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