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久而常新的课题。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民族精神成为塑造我们民族的品格与风貌、指导我们民族发展与进步的文化原动力。今天,当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跨入21世纪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庄严的历史使命写进党的文献。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一论述,不仅反映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时代需求,也为我们从事高等教育的文化工作者提出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一 民族精神的历史内涵
民族精神首先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从文化特性而言,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世界上每个民族都会从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自然环境中逐渐养成适应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基本特征:一是源远流长,二是多元一体,三是稳定独立。正是在这种文化环境中逐渐形成并不断丰富成为适合中华民族发展的独立完整的民族精神。
从思想属性而言,中华民族精神应是为中华民族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带有广泛性、普遍性、持久性的心理状态,是贯穿于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历史长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并且符合民族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思想原则,是具有进步性、开放性、向心力并得以不断丰富和创新的,能够维系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
江泽民同志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从历史文化内涵来分析,这种民族精神大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爱国精神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内容。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把自己国家的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就是对自己的祖国、民族、人民、山河大地和优秀文化的热爱。古人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结晶。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各民族结成了休戚与共的关系。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冲击所焕发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国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侮,维护祖国独立和领土完整。“中华民族有同自己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爱国主义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一个国家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
团结统一是中华文化宽容和谐精神的体现。宽容和谐精神是确立对人对事对物的友爱、包容的原则和态度。以宽容和谐为本位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特征。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之中,在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基础之上,虽有短时的纷争,但始终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尤其是在文化问题上,中华民族更表现出兼取各民族所长的博大胸怀。
爱好和平是中华文化贵和求同精神的体现。贵和求同是一种道德追求。崇尚道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华文化不仅崇尚个体的道德自觉与完善,也注重以道德为规范整个社会关系的准则。有史以来,中华民族一向注重民族内部的和睦相处,同时也以道德准则来处理同世界其他民族的关系,主张和平共处与友好往来,因此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并从而确立了中国的文明古国的形象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勤劳勇敢是中华文化求是务实精神的体现。求是务实精神就是重视实际、面向现实、崇尚经验的处世态度。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实际,讲求事功,不畏强暴,不计厉害,以勤劳勇敢为立身立国之本。这种求是务实精神使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来的各项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取得了丰硕的物质成果和重大的文化成就。求是务实精神始终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处理社会问题的文化准则。
自强不息是中华文化生存与发展意志的体现。自强精神体现一种人生的和民族的价值取向和坚定意志。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朝气蓬勃、努力向上的顽强生命力,表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开拓精神、反抗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完善自我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有着极为强烈的激励作用。
以上述精神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了中华民族在对待个体的价值自觉、人与社会的关系、民族与民族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等等方面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和思想准则。
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在华夏这块广袤的沃土之上,不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以其坚忍不拔、激越昂扬的民族性格,从远古经近代而现代,最终成为引领当今世界四分之一人口走向光明未来的东方文明国家。
二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民族精神又是一个时代的范畴,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创新。融会了当代社会新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的精神便是时代精神。因此,任何一种时代精神都必然包含三方面的因素:“因袭”传统的、“撷取”外来的、依据现实而“独创”的。
中华民族精神是随着中华民族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它的存在,广泛地表现在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各种生活实践中。它的发展,则同中华民族各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密切联系在一起。中华民族精神,在其发展历史中,具体地存在与中华民族各个时代的时代精神之中,并且通过各个时代精神中那些普遍恒久的因素的积累和凝聚,不断充实和发展起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在领导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创造出了符合战争年代需要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红岩精神,以及建设时期需要的大庆精神、奉献精神、“六十四字创业精神”等等。
目前,中华民族现在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能否顺利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这是关系中华民族的振兴、繁荣的重大历史课题。我们今天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须使自己民族的传统精神同这种时代精神密切结合起来,赋予民族的传统精神以时代精神的特点和内容,并通过时代精神发展民族精神,把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更有效地发挥民族精神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创造作用。
对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概括,除了包含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以外,还应该包含我们民族在现代化实践中铸就、与现代化事业相适应、能推动现代化进程的时代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应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主精神。所谓民族自主精神就是一个民族独立存在和发展或一个民族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思想原则。中华民族自强、自尊、自信的意识,就是中华民族自主精神的具体表现。增强民族自主精神,并不意味着唯我独尊或闭关锁国,而是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为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早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必须在国际关系上和世界经济生活中保持高度的自觉和自信,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和勇气,有实现自身伟大理想的信念和决心。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应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进取精神。所谓民族进取精神,就是一个民族求得自身进步、发展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和永远不甘落后的心理状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追求,正是这种进取精神的集中表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有面向世界、兼容天下的广阔胸怀,充分吸收世界各民族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和历史经验,把它们熔铸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变成推动中华民族自身发展和繁荣的精神力量。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应进一步培养民族的科技意识。所谓民族科技意识,就是一个民族对于科学技术的历史作用和社会价值的认识与重视程度。科技意识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传统中,长期属于一个薄弱环节。近代中国的落后同科学技术的落后有直接的关系。在现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因此,只有坚定地推进科技进步,培育民族的科技意识和科学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要提高科技意识,提倡科技兴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中华民族要占有应有的位置。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应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凝聚意识。所谓民族凝聚意识,就是一个民族在精神上的向心力、内聚力和民族一体的观念。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共同体,民族凝聚意识在历史上就像一条精神纽带把五十六个兄弟民族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增强民族凝聚意识,应该以整个民族大义为重,高扬民族一体的共同感情和共同心理。发展平等互助、团结协作、共同繁荣的新型民族关系。在实现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的事业中,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反对任何有损于中华民族整体形象的言论行为。在一定意义上说,增强民族凝聚意识,也是增强我们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
总之,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应紧密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丰富和创新民族精神的内涵,由此生发出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能指导民族与社会进步的时代精神。
三 高等院校的庄严使命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重在加强教育。江泽民同志不仅高度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而且明确要求把这项工作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高等院校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基地,在高等院校中对青年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更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应当积极探索适合大学生、研究生特点的教育形式,把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和庄严使命。
在高等院校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至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在高等院校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高等院校是为国家和民族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
三是要在高等院校培育鲜明的时代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应是一个讲求道德、民主、法制和科学的社会。道德代表价值系统,民主代表政治体制,法制代表系统运作,科学代表知识结构。要培育鲜明的时代精神,就要加强培育青年学生的道德、民主、法制和科学意识。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所倡导的道德是在批判地吸收传统道德基础上建立的共产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是传统道德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相融合的产物,是优良传统道德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和升华,是人类历史上最高尚的道德,也是我们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
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同样是我们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历史上相对落后而当代社会又亟待建设的一项繁重任务。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一旦纳入民族精神的范畴,必将大大提高社会的政治文明程度,大大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也将大大加快社会的进步。
培育科学意识,就是要培育科技创新意识。当今世界各国各个民族之间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要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社会进步就必须具有科技创新意识。现代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应该成为我们当代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发展科学技术,人才又是第一要素,因此要把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民族精神是当今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也应体现与时俱进的原则。我们应当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把当代大学生培育成为既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技术知识,同时又有鲜明的民族品格和精神风貌的新型人才。当然,人类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文化上的竞争,所以,把高等院校办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基地,这不仅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高等院校庄严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