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向东,学者、作家,现任海峡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华东修辞学会会员、福建杂文学会会员、福建修辞学会会员。
近日,网上热议人教版教材削减鲁迅文章事。鲁迅的作品《药》《为了忘却的纪念》和《阿Q正传》不见了,保留在教材中的鲁迅作品为《纪念刘和珍君》《祝福》和《拿来主义》三篇。鲁迅作品入选中学教材,曾经陪伴几代人的成长,现在减少这些篇目,引起了读者广泛关注,也属自然。
新浪网在博客推荐文章中,就有好几篇与此事有关,其中,于德清的《少教点鲁迅少制造点愤青》放在推荐之首,点击率近万。于德清说:“一个支持语文教材削减鲁迅作品的理由是,鲁迅是当代愤青的重要思想来源,少学点鲁迅,即可少制造一批愤青。过去的教材中大量选用鲁迅的作品,倒是应验了愤青要从娃娃抓起的道理……他从早年对民族劣根性的批判,到转向后来的左翼,最终鲁迅先生给我们留下的思想遗产,徒剩下在崇高的理念下所保持的战斗姿态。这无疑也是当代网络愤青的一个标准剪影。”
于德清没有给“愤青”下定义。我印象中,网络“愤青”的标志之一是无知和非理性。我在网上查找“愤青的特点”,与我的结论相近。网上文章指出,“愤青”“年龄是很小的,读书是很少的”,“知识是贫乏的,思想是幼稚的”,“头脑是简单的,思维是混乱的”……总之,“愤青”是误国的。
没有人怀疑鲁迅是有知识的,鲁迅的文章与无知的“愤青”怎么会挂起钩呢?或者说,读了鲁迅的文章会让人变得无知因而愤怒?真是天方夜谭,让人不知从何说起!
我要重点说一说的是鲁迅的理性。其实,在鲁迅的时代,也有不少“愤青”。面对强敌入侵,他们最会高喊口号,写一些宣传鼓动的诗,对此,鲁迅是大不以为然的。他说:“我们虽然也看见过许多慷慨激昂的诗,什么用死尸堵住敌人的炮口呀,用热血胶住倭奴的刀枪呀,但是,先生,这是‘诗’呵!事实并不这样的,死得比蚂蚁还不如,炮口也堵不住,刀枪也胶不住。孔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我并不全拜服孔老夫子,不过觉得这话是对的……”(《论“赴难”和“逃难”》)看来,从孔子到鲁迅,都是反对以不教之民战,反对“愤青”无视生命地用“死尸堵住敌人的炮口呀,用热血胶住倭奴的刀枪”。日军侵占榆关,北平的大学生要求提前放假,所愿未遂,于是纷纷自动离校。当年,颇有一些“愤青”情怀的周木斋认为,“敌人未到,闻风远逸,这是绝顶离奇的了……论理日军侵榆……即使不能赴难,最低最低的限度也不应逃难。”鲁迅则持相反的观点,“以为‘倘不能赴难,就应该逃难’,属于‘逃难党’的”。鲁迅是个清醒的理性主义者,不是徒作大言的蛊惑人心的宣传家。道理,鲁迅说得很明白了,连武器也没有的大学生,至多是“骂贼而死”,也许因此成了烈士,成了当局的“宣传材料”,到处演讲,但“于大局依然无补”。鲁迅认为,和日本人打仗,这主要应该是军人的事。“大学生们曾经和中国的兵警打过架,但是‘自行失足落水’了,现在中国的兵警尚且不抵抗,大学生能抵抗么?”鲁迅的意思是,大学生尚且不是中国“兵警”的对手,如何能对付得了如狼似虎的日本兵?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中国“兵警”对付学生很在行,屠杀了学生,却能开动宣传机器,说是“自行失足落水”了。可是,兵警在日本人面前,一般说来,是难以有所作为的。如果要责怪,周木斋应该责怪中国军人的不抗战,而对大学生则不应该如此苛责。
之所以说起这些往事,我要说明的是,说鲁迅是“当代愤青的重要思想来源”,完全是胡言乱语,根本不值一驳。当代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的“愤青”呢?那是偏颇的宣传鼓动的结果,那是腐败横生的现实土壤的培植……鲁迅是“愤青”的否定者、批判者,总之,这种随便往鲁迅身上泼屎的行为,一符合“愤青”的无知,二符合“愤青”的非理性,在仿佛温和的外表下,倒实在是“愤青”的言行。
中学教材中的鲁迅作品问题比较复杂。比如选《阿Q正传》,只选“不准革命”一节,这是与毛泽东的鲁迅论相呼应。我也认为选这一节未必妥帖。《阿Q正传》的最重要的内涵是“精神胜利法”,忽视了这一点,就忽视了这篇作品的根本价值,就远离了鲁迅。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先撤下来也是可以的。我以为,中学教材中的鲁迅作品问题,不是要不要和要多少的问题,而是选哪些作品的问题。
不过,我不得不指出的是,语文教育不只是传播知识,也不只是传授写作技巧,最重要的是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在强化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的时候,抽下若干鲁迅作品,补进一些金庸等人的作品,还是大可玩味的。问题是,对固有的和新补进的无聊货色,倒不见有什么太多非议,而“去鲁迅化”却让不少人神采飞扬哩!
写到这,我想起何满子先生在《“必读书”》一文中说及的一件事。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孙女上高二了,喜欢读书,没有方向,乱读一阵。问何满老这个“老爷爷”是否可以开一张书单给她,指导一番。何满子说:“我说我指导不来,开不出;而且不知这位女中学生的志趣何在,未来考大学是准备报文法商还是理工医农?惟一可以说出的必读书是《鲁迅全集》,那是不管学什么的读书人都该读的。”文末,何满子强调说:“我告诉那位朋友,他的孙女如学哪一门的志趣未定,就让她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只是大人要仔细关心她,不要叫她读有害的坏书。如色情打斗、凶杀之类的书不要读。要我报得出而且确信要‘必读’的,就只有《鲁迅全集》。”
在《德译本<鲁迅选集>出版所感》一文中,何满子说,“英国有莎士比亚,德国有歌德,中国有鲁迅,都是世界级的高峰,民族文化的骄傲”。他认为,“谁读懂了鲁迅,他就懂得了中国。鲁迅作为民族精神的首席代表和中国文化的第一伟人,他身上最耀眼的特点,恐怕就在于没有任何人能像他那样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中国,把握中国文化的底细了。不仅他的揭示现实中国底蕴的作品唤醒了不止一代的中国人,更因为就在揭示现实中挖出了中国历史的老根,将中国的灵魂穷源究本地和盘托出在他的笔墨之中,历史上没有人能够企及。”我深为赞同何满子的观点,鲁迅思想的深隧、鲁迅文体的多样性、鲁迅文学成就的丰富性、鲁迅对中国人的深刻洞察,等等,都决定着我们应该在中学课本中多选一些鲁迅的作品。
鲁迅的文章除了沉郁之外,还有少年的激情,少年的诗意,少年的批判锋芒,少年的不羁与野性……一个少年而不读鲁迅,就像少年而不读诗,那将是人生的极大遗憾!我认为,中国的一切问题,中国人的所有德性,在鲁迅书中都有展示。鲁迅,是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如果我们彻底地“去鲁迅化”了,我要对他们说:朋友,你进入中国的钥匙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