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县红旗渠是道哲学选题
——非虚构歌舞剧《红旗渠 铁姑娘》创作谈
杜建辉
一、如何看待红旗渠?
林县人民在60年代初那么了困难的条件下修建了如此壮丽的工程,显然它的含义不仅仅是项水利工程,而是如何走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胆、且又成功的探索。中共林县县委决定上马修建红旗渠有两个信念为支撑,一个“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一个是“宁肯苦干,也不苦熬”,至于怎么干则是个哲学问题,注定是场不平凡的探索,至关重要的是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首先实现人的现在化。参观学习红旗渠,尤其是真正了解林县群众后,你就会发现红旗渠不仅仅是项水利工程,一种精神,而是林县人民攀登工业化进程中一个抓手,一条道路,林县人民的家国情怀,长远眼光,创业激情,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品格,隔辈人的责任意识,特别节俭的习惯,特别吃苦耐劳的韧性,以及排除万难创造人间奇迹的勇气等等,都是实现工业化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也是当前主流经济学尤其是西方经济学有意无意忽略的生产力要素。有人说我们现在的成就是“人口红利”,其实人口与红利没有必然联系,组织动员能力、制度、文化、及老一辈人付出积累的人力资本,才有可能产生红利。林县1949年人口456800人,按可比价格计算生产总值1445万;而到2020年人口已有950800人,生产总值5598965万元,人口翻了一番多,GDP增加3874倍,说明在我们党的领导下,林县人民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合理性、可持续性。为致敬林县人民这种坚韧不拔的气盖,这部剧尝试用非虚构的创作手法,运用多模态形式,从第一人称角度,反映林县人民精神面貌的变化,以期丰富中国式现代化实证研究,继续走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探讨红旗渠及铁姑娘的真正价值。
红旗渠1959年决策上马,60年春节后开工,61年一度曾被上面叫停一段时间,69年7月包括干渠支渠斗渠全部建成通水,历时近10年,先后有30万人参与了工程建设,其中大约有六分之一是妇女,至于说架设多少渡槽、开凿多少燧洞、削平多少座山头等等,大家比我更清楚,解决了林县人民自古以来的缺水问题,水浇地面积从1.24万亩扩大到54万亩,以及在修渠过程中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大凡林县人感受和理解的比我深,几乎每个人能讲几个动人的故事,红旗渠培养教育了林县乃至全国整整一代人,这些年我去林县好几次,触动最大的是听到修建红旗渠时姚村“铁姑娘打钎突击队”队长郭秋英一段讲话,她说苦不苦,的确苦;难不难,的确难,但修建红旗渠是她这一辈子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
我不是歌颂苦难,有些苦难吃过不会留下多少甘甜的回味,有些苦难则不一样,它今成为一生的财富,留下无尽的甘甜。中国人总体来讲宗教意识宗教信仰比较淡薄,中国人信仰的就是家国和自己;国人也不大相信末日审判那一套,但在天堂地獄概念上与西方宗教还是有相似之处,中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就认为时间是可以循环的,人死到了天堂生命还可以无限延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前辈后代祖宗家国就是信仰,所以光宗耀祖人间清名是人生的目标,既便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曾益其所不能,就是这辈子的义务,这大概就是郭秋英老人所说“最有意义的事”第一层意义。
二、郭秋英等老一代人参加修建红旗渠在那些方面有了更深刻更长远的认知:
(一)、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关系改变后,会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按照这个逻辑推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应当比没有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发展更快更好,而60年代初的大背景是日、韩、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逐步进入经济腾飞时期,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快速增长,更快台湾还一度叫喊要“反攻大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究竟那一个更有利于发展经济、改善人们生活?当然这个问题还好解释,马克恩本人虽然没有论述,但继承马克思经济学思想最好的卢森堡的解释提供了资本主义最高阶段分析框架,马克思写《资本论》时资本主义还没有进入最后阶段,《资本论》原计划写六个部分: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遗憾的是他只写了前三部分就去世,并且他在世时只出版第一部分,其余是恩格斯整理出版的。罗莎.卢森堡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时候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它的一个主要特征是资本的“国际化”,形成一个爪分世界的“超级结构”和国际货款制度,使一些符合帝国利益的小国和地区可以从“资本主义的外围空间”获得资金、技术、人才等等,跨越原始资本积累,在一定时期获得超常规的发展;
(二)、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当时西方国家封锁我们,就连苏东国家也逼着我们还帐,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其他国家那样加入一个阵营加快发展?这是个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如何取舍的问题,加入一个阵营当然容易,但代价是将自己捆绑到某一阵营的产业分工,依附于大国爪分世界的关系,短期会失去经济发展的自主地位,长期也势必会与结盟的帝国一起走上寄生的道路,成为腐朽的势力。
抗美援朝战争后,我们既要应对西方国家实施的封锁,一点一滴地进行原始资本积累;又要顶住苏联阵营把中国定位于农业国的劳动分工压力,坚持独立自主,以重工业为先导的全面工业化的道路,实行的是高积累、低工资,对重工业的补贴率长期在36%以上;高储蓄、低消费,很长一段时间实行供给制,从战争年代过来的那一代人建国后又是吃最多的苦受最多的累的人。当然,面对如此艰难的现实从理论上说清楚并不难,难的是让群众弄明白其中的辨证关系,并转化为群众自觉的格局和眼光。不少老人都提到红旗渠建设工地的学习制度、讲用会制度、个别时候的批判会,主要是对思想不健康的批判,对事不对人,创造属于自己生活意义的那种。中西文化有一个显著不同,就是时间概念,西方科学地认为时间有一维性,时光流逝无法挽回,生命只有一次,人应当在有限的岁月里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而东方文化信奉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人这辈子不能光考虑自己,还要兼顾前生后世,要学过哲学家说的“反思生活”,不断地抛弃小农经济思维方式,改用的集体和工业化的眼光和格局。
中国当然要实现现代化,但不可能走西方国家的老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们党就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向现代化转型,成功地解决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绝大多数问题,总结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转型经验和原则,也就是被称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和模式。在中国即将攀上世界工业化山巅的今天,回首思量一路走来的艰辛,不能不由衷地敬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瞻远躇,正是他们的深谋远虑才给了我们跨越原始积累的阶段,给了我们今天超越西方工业化的机会,如同穿越深深的峡谷,没有这一步的跨越就不可能有向高山的攀登,他们开创的基本路径和基本原则,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等等,成为了人民群众“独立自主,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和实践,这16个字是人民日报1969年红旗渠建成通水社论里总结概括提出来,并在1974年联合国大会上向全世界公告,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的基本经验和作法,这十六个字也是整个中国现代化转型的一个缩影,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所以红旗渠的修建不仅为了解决林县人民古往今来世代缺水的难题,更重要的是通过组织大规模的社会劳动,运用社会主义组织能力的优势,自立更生、艰苦创业,完成了资金、技术、人才、经验的积累,实现了由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工业生产的跨越,走上了一条合理进步、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发展之路,实现了中国人民真正的自由和解放,理解这一工程奇迹,才能看清楚它的世界意义,对正在转型中的发展国家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独立自主,艰苦创业”,艰苦创业艰苦到什么程度?红旗渠排险队长任羊成,阎王殿里挂了名,他晚年有个讲话,说当时不光是工作危险,爬冰卧雪,在修红旗渠干渠的时候,每个人每天只有六两原粮,无论是麦子玉米都是带皮颗粒状的粮食,饿的到处挖野菜摘野果,但他给自己起了一个非常传奇绰号——“飞虎神鹰”,相信大家都看过采访他的录相,整个过程给人的印象就是当家作主的担当气势。当然林县红旗渠也确实是林县人民独立自主干起来的,这个项目上报到中央后,并没有列入国家计委的规划,是水利部代计委批复同意的,中央没拿钱,省里开始只拿200万,以后又给了800万,2/3还是林县三级所有凑出来的,硬是在这种条件下干成15亿GDP固定资产的工程,特别符合中国向现代化转型的要求,在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做出了表率,新华社通稿等于中央定调,给予这样带方向性的评定,可以说意义深远。说实在,自由主义经济学故作高深,用一连串概念陷阱竟然能把大多数国人返贫解释成文明进步,咱们林县随便去个家庭主妇,懂得看米下锅,就不会把这般厚实的家底全败光,这样对比之下,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消除绝对贫困,使绝大多数人受益,显然有着勿用置疑的合理性、进步性、可持续性的优势,我啰嗦这么多,主要是想让大家理解林县红旗渠对弘扬优势传统文化和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的贡献,以而把握这部歌舞剧的特色。
第二、为什么要把铁姑娘作为这部剧的主体,突出妇女在建设红旗渠的独特作用?
历史写作,或者说历史传播主要基于两个要素:一是写作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故事要有他本身的价值,有继续探讨的空间,能夠对社会的发展有启示引领的作用;二是通过重温这些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对现实的关照,也就是说有利于我们思考理解眼前的困难。
林县修建红旗渠十年间大约有30万人参加了工程建设,其中约有五分之一是妇女,有位同志告诉我,他姥姥参加过修渠,而且是小脚,这样的情况还不少;再一点就是修渠几乎所有的工种都有妇女参加,同工同酬,剧本里彭改云、郭秋英都是打钎突击队长,真正验证了毛主席说的那句话,“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人能干的事,女人也一样能做到”。还有一点就是妇女通过参加大规模组织的社会话动,实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妇女解放的新途径,把争取外在的解放转化成自身的解放,这与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主张的妇女解放方式完全不一样,她是内在,或者说是内化的解放,这方面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据联合国妇女组织近两年的统计结论,中国妇女无论是学历就业,还是收入职级位于世界首位,这个报告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的重要指标,很能说明问题,所以说林县修建红旗渠改变最大的是妇女,进步最大的是妇女,贡献最大也是妇女,59年林县修渠时人口50多万,现在100多万,仅这一点就很说明问题,具体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我还没空查询,妇女的贡献对当前更有着现实意义。
第三、为什么要用歌舞剧的形式书写红旗渠?
历史写作大致有两个要求,一个是实事求是,许多历史学家主张这个观点,不能成为任意打扮成小姑娘;一个是不光要实事求是,而且要“实事求所以是”,郭沫若等新史学学人持类似的观点,就是说不仅要看到小姑娘,还要看清小姑娘背后所带嫁状的份量;所以故事传播的目的不仅要了解历史的真面目,了解发生过去的人和事,更重要的是理解这个事发生的因果关系,以及人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这才能判断人和事的历史作用和贡献,这就要求我们的作品不仅要传真,更重传神,传承他们的思想理念和精神。那么什么形式最有利于传神呢?毫无疑问就是艺术,我说的是哲学概念的艺术,创造思想和美,通过音乐之声、舞蹈之姿,以及屏幕再现的论据观点等等去探讨铁姑娘的精神理念,创造出新的思想观点,体现她们的思想美心灵美和那个时代人民品质的美,不是穿上她们的服装,戴上柳条帽,摸仿她们打钎的动作的美,让后人尝试着体验她们的生活,这些不能说没有艺术的内涵,而是说不容易引起思考,当然我没有资格评价任何作品意思,我是说作为一个艺术产品,至少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要有一定的思想理论内容和高度,思想性本身就是作品价值所在,好的作品就要对观众有所启发,有所触动,从而引起人们思考,如果看过就忘,哈哈一笑,味同嚼蜡,那就不太好了;二是审美要求,不是让人看到午台上演员唱的好跳的好,而是让观众体验到铁姑娘展现的思想美心灵美,总之一句话就是要证明林县人民走有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正确性、可行性。
当前书写林县红旗渠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午台艺术作品虽然很多,但缺少从现代化转型视角、从第一人称角度的艺术探讨,往往难以回答它的世界性意义。长期以来,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十民选被认为是唯一、具有排他性的现代化模板,包括不少中国学界人士也是重视学习西方,而忽视对自己现代化转型经验和典型的发现、研究,造成思想层面不少误解和混乱。红旗渠作为中国现代化理论的样板,是回答这一时代命题的重要素材,是我们学习有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的生动教材,有着它独特的价值,用歌舞艺术也是它的内在要求。
再一个就是艺术形式,一般讲午台艺术可以分为具象、具意两类,现在反映红旗渠作品具象的比较多,具意很少,具像再逼真也出不来林县红旗渠实境表出的效果,所以该剧只能采用具意的表达方式,通过具意艺术表现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写意夸张她们的行为动作,突出艺术的想象力,使有意参加这部剧的同志独特的艺术表达,探讨她们的思想,展现她们的心灵美思想美。
归纳起来,《红旗渠 铁姑娘》的独创性主要有:
(一)历史事件只有上升到哲学和理论的高度才能从纵深处看清它的真正价值。该剧通过大量运用原始记录片、当年的报刊文章、群众的日记账本,以及逐年经济发展的数据等,回顾了林县人民从传统农业生产过渡到工业为主的生产形态的过程,虽然没有攀登上高山,却跨过了向现代化转型最艰难的一段峡谷,验证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所以这部剧首先需要一个论文架构,完整地论述林县人民的修建红旗渠过程和它的意义;
(二)该剧采用具意的艺术表演形式,区别于迄今为止多数反映红旗渠题材的具象表演形式,有全新的审美观赏价值;
(三)该剧从妇女解放的视角,针对当下的命题,选取苦与乐,得与失,个人婚姻自由与家庭幸福、乃至民族生生不息的普遍性问题,运用修建红旗渠几位铁姑娘真实故事,启发人们去思考;例如“苦”,苦有好多种,有身体苦,有心灵苦,从哲学上的苦思,到宗教觉悟的苦乐,苦的有意义,苦的有回味,这样对待苦的态度,才能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转型中的作用,对当前实现我国新型现代化提供了不少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第四、《红旗渠铁姑娘》的结构。
该剧包括序幕尾幕共有八场:
序幕:屏显铁姑娘纪录片和第一人称的述说,讨论参加修建红旗渠获得的人生意义;
音乐背景和片头曲《我多想攀上高高的山巅》:
回望你不禁会热泪盈眶
你用青春激情牵挽着最艰难的时光
一步步踏过寒风冰塑的深谷
抬头望落日的余辉巳经洒满山岗
我多想攀上那高高的山岗
追忆那新秋浓郁的金黄
沿着那条诗意碎成锐石的小路
披着山色月华走向坚硬的远方
(合唱)疲惫的岁月
贫困的时光
汗水寒风野菜沧桑
不要问我坚韧那里来
只为扶起重攀盛世的梦想
闪亮的青春一代代的渴望
星空苦痛月华哀伤
不要问勇气那里来
悬崖边的山花依旧会自由绽放
前台表演可以考虑清晨铁姑娘离家上工地时心情和动作,以及那个时代朴素单纯的性格。
第一幕:宁愿苦干 决不苦熬曲
背景音乐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及变奏曲背景音乐和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及变奏曲
编舞设计和音乐变奏的故事背景:一、1960年春节,根据林县县委县政府“引漳入林”的决定,各公社大队经过充分酝酿讨论,纷纷表示拥护,利用春节农闲,打着红旗,锣鼓喧天地到县委请战;二、林县县委做出“引漳入抹”决定后,县委书记杨贵几个月宿食难安,杨贵妻子韩小信拿出全部存款支持“红旗渠”建设;
这一幕主要叙述上马红旗渠工程的决策过程;
第二幕:“娘——你才是对红旗渠奉献最大的人。”
背景屏幕:吴祖太照片及1960年,2019年授于吴祖太烈士、“最美奋斗者”称号的证书和原始记录;
背景音乐和歌曲:《送军送到大路旁》及変奏曲
编舞设计和音乐变奏故事背景:一、吴祖太,1953年黄河水利学校毕业,分配到安阳水利局;1954年随同水利部专家组对漳河沿线进行了高程勘测;1958年中共林县县委作出引漳入林,“重新安排林县河山”决定后,县委书记杨贵出面邀请吴祖太参加引漳入林工程;1959年春节,淇县小学教师薄慧贞步行近百里来到吴祖太所在的南谷洞水利工地,俩人举行了简单地婚礼,农历正月初五,薄慧贞便返回了学校;1959年6月,薄慧贞为救护学校学生,不幸牺牲;噩耗传来,吴祖太只能简单地在原地办完丧事,打算有时间再将坟墓迁回老家,他匆忙赶回工地,强忍着巨大的悲痛,夜以继日地投入到红旗渠主干渠的勘察设计工作,风歺露宿,翻山涉水,用四个月时间,完成了《林县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设计书》,精确设计出悬崖峭壁间8000:1坡比引流12份工程图纸,并报水利部专家审定;1960年3月28日,吴祖太进入王家庄隧道检查工程质量,不幸牺牲,而就在吴祖太牺牲的当天,中共林县县委正式批准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66年1月11日,吴祖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烈士称号。二、吴祖太牺牲后,林县水利局干部刘合锁、姚村工程指挥部指挥长郭百锁一起把吴祖太遗体送回原阳老家,吴祖太母亲远远相迎,说:“谁说俺娃不回家,这不俺娃不是回来了……”闻者无不痛哭。
为安慰失去独子的吴母,刘合锁主动要求当吴母的干儿子;1984年,刘合锁与薄慧贞的哥哥共同操持,将吴祖太和薄慧贞一门双烈士合葬到原阳老家,生不同衾死同穴。
第三幕:“引不来漳河水,我就从太行最高的山锋上跳下去”
背景音乐和歌曲:音乐版毛泽东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及变奏曲
背景屏幕:《林县报》林县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向全县人民发出引漳入林动员令等
编舞设计和音乐变曲故事背景:(一)红旗渠总干渠一期工程施工期间事故不断,尤其是鸻鹉崖工段一次事故牺牲男女工友九人,其中包括一位新婚第二天就上工地的铁姑娘。因这起事故上级暂停了红旗渠工程,林县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也被停职反省;与此同时,一些当地的迷信说法在修渠群众中不径而走,引起了不小的恐慌;为稳定大家情绪,林县修渠指挥部科学地分析了事故原因,确认爆破引起悬崖石块松动是造成事故的唯一因素,而没有什么鬼神作崇;杜绝事故就必须在每次爆破作业后,对受影响的山体进行除险作业,为此指挥部专门成立了凌空排险队,并为死难烈士召开追悼会;(二)烈士张运仁牺牲时儿子张买江只有12岁,1961年正月初五,张运仁妻子又将儿子张买江送到工地加入了修渠大军,并且留下“引不来漳河水就别回家见老娘”的嘱托。
第四幕: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背景音乐及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及变奏曲
背景屏幕:修建红旗渠纪录片、新闻报道等
编舞设计及音乐变奏背景故事:一、林县红旗渠建设指挥部利用施工对民工进行了大规摸的技能培训,同时为修渠自力更生地建起了水泥厂、石灰厂、炸药厂、冶炼厂,铁器工具厂等基础工业;为解决建设资金,在经济发展最困难的时期,林县在农业方面实行了“借地度荒”的土地承包制,同时组织了五万经过培训、有技术的民工到各地承揽工程,短短一年时间,不仅为红旗渠工程修建筹措了2000多万元资金,为继续修建红旗渠准备了人才储备和物质条件,修渠民工的补助也由原来的每人每天六两原粮,提高到每天每人一斤半加工后的商品粮,外加两毛钱的菜金补贴;此外大规模地由农业生产转向外出务工,还大大增加了外出打工队社和个人的收入,全县工业产值和务工收入历史性地超越了农业产值,在现代化转型最艰难的阶段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红旗渠的修建和大规模地外出务工,不仅让一代新人学到了各种各样的工业工程建筑知识,还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尤其是青年男女成规摸地走出家族家庭小生产家务劳动的小圈圈,参与到社会化的大生产,充分证明了男人能做到的事,女人一样也能做到,极大地提高妇女的社会和家庭地位,转变了婚姻家庭观念,进而带来了择偶标准条件的新变化,为年青女性的独立解放和自由提供了现实的环境和条件,真正实现了宪法规定的婚姻自由。
第五幕:自然关系的辨证法
背景音乐及歌曲《电影“芦笙恋歌”插曲“婚誓”》及变奏曲
背景屏显:红旗渠纪录片、早期报刊电视的报道等
编舞设计和音乐变奏的故事背景:红旗渠的修建使林县妇女大规模地参加了社会生产活动,证明了她们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力量,经济的独立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也改善了她们在家族家庭里的作用,促进了妇女自身的觉悟和解放,为发挥妇女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的作用创业造了条件,在传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向现代化转型中,培育养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坚忍,特别重奉献,特别能持家的良好美德,和新时代的家国情怀,是构成红旗渠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社会化大生活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转型,一方面是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另一方面也是改变民风,改变旧习俗,破除旧道德,建立新风尚,新道德的过程,红旗渠的建设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也从深层次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为妇女的自身解放开拓更多的空间;
第六幕:“修红旗渠是我一生做过最有意义的事情”
背景音乐:歌曲及变奏曲《革命人永远是年青》
背景屏显:红旗渠通水纪录片,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报道,及彭改云、郭秋英等人的采话录相录音
编舞设计和音乐变奏的故事背景:一、1969年7月6日,林县20多万群众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活动,欢庆红旗渠及配套工程全面竣工,使林县农业水浇地面积从1万亩增加到了50多万亩;7月8日,新华社、《人民日报》播放“林县人民十年艰苦奋斗红旗渠工程已全部建成”的新闻通稿,报道指出:红旗渠结束了林县人民世代饱受缺水之苦的历史;红旗渠见证着林县人民战天斗地创造的人间奇迹;红旗渠的建成不仅彻底改变了林县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而且将一面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旗帜插上太行山巅,成为共和国历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林县人民十年心血汗水疑结成的“天河”,激活了林县人民改变自己命运的伟大梦想,在党的领导下,自立更生,艰苦奋斗,从最深层的峡谷开始,紧紧依靠人民,一步步攀登探索,实现了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转型,改写了世界上迄今为止经济学社会学所有的主流学说,生动地诠释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在“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同时,用忘我的大爱创造了一个新的文明形态,幸福就是艰苦奋斗,坚韧就是人生修养,团结生成核心竞争力,无私奉献是决胜的首要条件等等,林县人民创新的这些新理念,重塑了中国的现代的文明思想;尽管现代化转型的道路还有很长,然而林县人民巳经从红旗渠走上了“直挂云帆济苍海”的航程。二、红旗渠通水后,张买江去村头渠边打水,远远见全村老少默默地排列在路两旁,没有一个人担水,他知道乡亲父老把打第一桶水的权力让给了他;他小心翼翼盛了一碗水,转身向父亲的墓地走去;早已等候多时的母亲起身相迎,共同把那碗水放到墓前,母亲抹了一把泪水,道:“运仁,咱孩把水领进村了!”
尾幕:背景音乐:《劈开太行山》及变奏曲;
背景屏显:一、航拍红旗渠;二、林县城市、游览区、山区、开发区、及国际滑翔节的纪录片;三、画面外解说;
《红旗渠铁姑娘》主题片尾曲:活着就要飞翔(歌词大意)
秀丽的太行不再流浪
永远伫立在它深深留恋的故乡
汗水如雨伴随着轻风
洗尽干渴侵饰的苍桑
遥远的星河旋转着波浪
摇落下多少贫困的时光
我用激情缱绻成闪亮的梦
向着无尽的天涯飞翔
活着就要飞翔
酸甜苦辣江湖海洋
我用生命的钢钎一寸寸丈量
去看那天涯漫卷的春潮
呼啸着抚平锤打的创伤
不为领略春花秋月
而是要翻过内心壁立的山岗
生命宛如璀璨的雪花
活着只能飞翔飞翔
最后讲几点建议:
第一,《红旗渠铁姑娘》做为一个艺术课题,通过咱们学校的艺术探索,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有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提供论据,通过我们的努力引起观众的形而上思考,最好不要把这部剧只作为一个娱乐节目,有必要设定个目标,努力获得省级文华奖,或“五个一”工程奖,争取打造成河南省知名的文化品牌;一方面我们可以选择差异性目标,突出该剧思想性、学术性、真实性;一方面在艺术性表现形式上探索全新的审美形态、全新的具意形态、全新的艺术场景设计等等,完全抛开现有红旗渠影视剧作的模式,另外设计一套辨证思想和美的演出模式;
第二、“加拉帕戈斯”摸式,暂不考虑商业模式和专业公司参与,以该剧体现的思想性、学术性、艺术形态争取观众。起点不说超凡脱俗,但至少要有全新的表现形式和全新的理念特色,可以组织自愿参加的老师同学到其他城市去看看,不是单纯地学习照搬,而是批判地吸收,如果大家赖得跑也可以上网观看;
第三、采用合作原则,什么是合作?就是自愿无偿,要求参与人员有一个超越功利的目标,在目标达到之前尽量不取报酬,也就是说用红旗渠精神创作红旗渠铁姑娘,这样才有希望共赢。该剧既然作为一个史学课题提出来,达不到预设目标大家只能算无私奉献;达到设定目标大家才有理由拿报酬,按国家规定拿演出报奖。
第四、按照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局等部门的评奖要求提前布局,按照领导机关规定的条件,组织力量,精心谋划,细心打磨,做到“三个满意”;文化产品是一种社会存在,不能有硬伤,要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耐力,社会评价非常重要,宁慢勿糙。
以上初步设想,请大家批评斧正。
(作者:杜建辉,历史学者、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