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

摘要: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写作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不顾中国人民希望获得和平的热切愿望,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重新发动全面内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和根据地人民奋勇迎击,自1946年7月至1947年11月,消灭了蒋军169万人。接着,以1948年9月华东野战军攻克济南为序幕,中国人民解放军同蒋介石的反革命军队之间展开了震惊中外的战略大决战。战略大决战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到1949年1月31日结束,共进行了4个月零19天,歼敌154万余人,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蒋介石赖以发动反革命内战的老本输光。
国民党的败局已定,蒋家王朝处于全面崩溃的前夕。美蒋反动派为争取喘息时间,以便卷土重来,于是,一面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我军南下;一面玩弄和平阴谋,于1949年元旦发表“求和”声明。声明中提出:只要国民党统治的宪法、法统、国体、军队等等有确实的保障,蒋介石同意和共产党谈判和平。此时,有一些自称人民朋友的“自由主义人士”,也出来劝说我党要对国民党反动派“怜惜”、“仁慈”,接受蒋介石的“和平”。甚至有人提出以长江为界,搞所谓“南北朝”,要革命就此止步。

针对蒋介石的和平阴谋,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了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批驳了企图阻挠革命前进的种种论调,代表党和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解放军将渡江南进,坚决将革命进行到底。强调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1949年1月14日,又针对蒋介石的“求和”声明,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发表了《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以彻底消灭反动势力为基础的八项和谈条件:(一)惩办战争罪犯;(二)废除伪宪法;(三)废除伪法统;(四)依据民主原则改编一切反动军队;(五)没收官僚资本;(六)改革土地制度;(七)废除卖国条约;(八)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接收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所属各级政府的一切权力。这八条,是将革命进行到底,实现真正和平的条约。

新华社献词和毛泽东声明,揭露了蒋介石的和谈阴谋,立即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响应和拥护。蒋介石被迫于1月21日宣告“引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代理南京政府总统。李宗仁表面上同意派出代表以我党所提八项条件为基础进行谈判,但实际上却继续受幕后蒋介石的操纵。3月26日,我党宣布了与国民党和谈的决定。4月1日,我党代表周恩来、叶剑英、林伯渠、林彪、李维汉和国民党代表张治中、邵力子等在北平举行谈判,15日,双方代表拟定了以八项条件为基础的《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在最后签订日4月20日,国民党南京政府最终拒绝签字。其和平阴谋被完全揭穿。

1949年4月21日,即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的第二天,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联合向人民解放军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和南方各游击区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挥戈南下,4月21日晨,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的第二野战军和陈毅、粟裕等领导的第三野战军分东、中、西三路,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长达1000余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天险,一举摧毁了蒋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从4月21日起,毛泽东不断接到从前线传来的捷报,十分欣慰,22日夜,他为《人民日报》亲笔拟就了新闻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3日,百万雄师全部过江,晚上占领南京,宣告了统治中国大陆22年之久的蒋介石独裁政权的灭亡。深夜,毛泽东在北京香山的双清别墅闻讯后禁不住情潮奔涌,诗兴勃发,写下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中国革命的光辉史诗。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上。

【意境赏析】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胜利的红旗飘扬在蒋伪“总统府”的上空,正是在这中国以至世界革命人民的欢欣鼓舞声中,毛泽东挥笔写成《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既是一首史诗,又是一首哲理诗,更是一首诗化的《将革命进行到底》、《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它铺开了攻占南京的画卷,展示了革命胜利的景象,以理性的哲思揭示了沧桑巨变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它是写战争题材的一座不朽的诗碑,是吟唱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颂歌。

首联“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钟山”,俗名紫金山,此处代指南京。“风雨”,即风云,喻变化莫测的战争形势。“起苍黄”,指天地变化,天为苍色,地为黄色。起苍黄,就是天翻地覆。“百万雄师”,指强渡长江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首联以历史纪实发端,“钟山风雨”和“百万雄师”都是博大的意象,尽显渡江雄师的威风气势,犹如倒海翻江,势如破竹。动词“过”字,把我军在枪林弹雨、炮火纷飞下横渡长江、冲锋陷阵、锐不可当、包围南京的磅礴气势,描绘得活灵活现,有声有色,蕴藏着雷霆万钧之力。

颔联“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激情昂扬地赞颂了南京解放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抒发了欢庆南京解放、南京新生的革命豪情。这一“起苍黄”的巨变,正是由“百万雄师过大江”所取得的。“虎踞龙盘”语出诸葛亮论金陵地形:“钟阜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又见李白《永王东巡歌》:“龙蟠虎踞帝王州。”石城,即石头城,又名清凉山,在今南京城西,秦淮河畔。“虎踞龙盘今胜昔”,意谓像猛虎一样在那儿蹲坐的金陵,如腾龙一样在东面蜿蜒的钟山,今天已获解放,归人民占有,以今比昔,换了人间。正是因为有了“天翻地覆”今胜昔的盛况,才有了人民群众“慨而慷”的欢呼。“天翻地覆”,喻指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慨而慷”是将“慷慨”一词的拆开和倒用,表现欢庆“今胜昔”的群情感慨而激昂。南京名城,龙盘虎踞,雄伟险要,但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此统治22年,给中国人民制造了无数的灾难。随着南京解放,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反动政权被推翻,新中国的建立就在眼前,人民心中怎能不洋溢着“今胜昔”的喜悦,引起“慨而慷”的欣喜若狂。

颈联“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两句是全诗的主旨和灵魂,以诗的精辟警语,概括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思想。“剩勇”,即余勇,没有用完的勇气,这里指旺盛的士气。“追穷寇”,是对《孙子兵法,军争篇》“穷寇勿追”反其意而用之,“宜将剩勇追穷寇”,意谓应该鼓起勇气,乘胜追歼失败逃跑的蒋介石反动军队残余之敌。“不可沽名学霸王”,沽是买,沽名,指沽名钓誉,追求虚名。“霸王”,指秦末反秦起义的西楚霸王项羽和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这两位霸王,都是因为讲义气沽名钓誉而招致失败的。这句是毛泽东借鉴历史经验教训,面对当时的现实,告诫全党和人民解放军,一定要把革命进行到底,切不可沽名钓誉,重蹈霸王的覆辙,将已经到手的胜利成果毁于一旦,造成千古遗恨。

尾联“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明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对全诗的思想做出哲理性的总结。“天若有情天亦老”语出唐朝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李的原意是天如果有感情,看到因辞别汉宫而情感依依、清泪潸潸的铜人,也一定会因悲伤而衰老。毛泽东借用这一诗句而自出新意,赋予了全新的思想内容:天要是有感情,看到蒋介石作恶多端,把人民推向战争的火海,灾难的深渊,也会难以忍受而变得衰老的。寓指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罪恶统治激起了天怒人怨,它的灭亡,势所难免,谁也挽救不了蒋介石腐朽政权灭亡的命运。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就将解放南京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升华到历史辩证法的高度,得出“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结论。“正道”,即常道,语出老子《道德经》首篇:“道可道,非常道。”“道”,即规律,“常道”,即永恒不变的规律。“人间正道”即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沧桑”,成语沧海桑田的简化,即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此句意谓只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前进才是像沧海桑田一样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蒋介石反动统治的灭亡是这条规律的必然结果,人民革命的胜利正是适应这条规律的有力证明。

【解读感悟】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既是一首史诗,又是一首喻理诗,更是一首诗化的《将革命进行到底》、《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了深入解读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我重新学习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史,重点学习了毛泽东的下列著作:《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评战犯求和》、《四分五裂的反动派为什么要空喊“全面和平”?》、《国民党反动派由“呼吁和平”变为“呼吁战争”》、《评国民党对战争责任问题的几种答案》、《南京政府向何处去?》,特别是重点研读了《将革命进行到底》、《关于时局的声明》、《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通过学习上述著作,笔者对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国共两党军事力量的巨大变化,以及蒋介石反动统治由此而处于摇摇欲坠的历史命运有了更加透彻的了解,从而认识到毛泽东对蒋介石于1949年1月1日发表的《求和声明》的伪善本质的揭穿,是何等的及时重要!

面对蒋介石发出的求和声明,当时有人,甚至一些著名的有威望的国际友人,出于对帝国主义的恐惧和同情国民党反动派的可怜相,提出了“南北分治”,即由共产党占领长江以北地方,国民党盘踞于长江以南国土,劝告我们接受“和谈”,与敌人“和衷共济,相忍为国”。毛泽东对这些“好心人”的意图,洞若观火,了如指掌,于1949年1月14日《关于时局的声明》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情况已非常明显,中国人民解放军向着残余的国民党军再作若干次重大的攻击,全部国民党反动统治机构即将土崩瓦解,归于消灭。现在,国民党反动政府发动内战的政策,业已自食其果,众叛亲离,以致不能维持的境地。在这种形势下,为着保持国民党政府的残余力量,取得喘息时间,然后卷土重来,扑灭革命力量的目的,中国第一名战争罪犯国民党匪帮首领南京政府伪总统蒋介石,于今年一月一日,提出了愿意和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建议。中国共产党认为这个建议是虚伪的。这是因为蒋介石在他的建议中提出了保存伪宪法、伪法统和反动军队等项为全国人民所不能同意的条件,以为和平谈判的基础。这是继续战争的条件,不是和平的条件”(《毛泽东选集》合订本1279页),并针锋相对地提出同国民党反动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提醒并号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挥员战斗员同志注意:在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接受并实现真正的民主的和平以前,你们丝毫不应当松懈你们的战斗努力。对于任何敢于反抗的国民党反动派,必须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之”。(《毛泽东选集》合订本1230页)。毛泽东又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中,发出由衷的忠告,“现在摆在中国人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面前的问题,是将革命进行到底呢,还是使革命半途而废呢,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毛泽东选集》合订本1266页),他还语重心长、寓意深刻地举出古代希腊《伊索寓言》中一段“农夫与蛇”的故事,告诫中国人民决不怜惜蛇一样的恶人。

1949年4月21日,即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的第二天,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挥戈南下,强渡长江,于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史诗中一反古来“穷寇勿迫”的用兵之道,看到敌巢虽捣,穷寇犹在,于是号召“宜将剩勇追穷寇”,要乘胜对敌人进行无情的穷追猛打,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江南的败寇残敌,直至解放全中国。毛泽东以西楚霸王项羽在鸿门宴上不听亚父范增的告诫,对政敌刘邦宽容仁慈,放走刘邦而导致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历史典故,继续提醒全党同志“不可沽名学霸王”,要汲取霸王失败覆没的惨痛教训,不能为了获得一个“和平”的虚名,不能看到敌人惨败而对敌人产生怜悯之心,反而给敌人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机会。这两句作为全诗的主旨和灵魂,史理交融,哲思深远,高瞻远瞩,精辟地概括了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战略思想。

正是在这个伟大战略思想的武装和指导下,继续解放南京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第一、二、三、四野战军分别向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大进军,追歼国民党反动军队之残敌,到1949年9月,经过三年多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消灭了800万国民党军队,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取得了基本的胜利,为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假设三大战役胜利之后,为了图一个“和平”虚名,不是“宜将剩勇追穷寇”,而是沽名学霸王,“穷寇勿迫”,“分江而治”,那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不知要推迟多少年,甚至历史可能要重写。由此可见,“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所蕴含的意义是多么得伟大而深远。(王晓东)

本文来源:《毛泽东诗词解读》,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