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依凡:大学的使命及其守护

  就大学组织属性而言,大学属于主观为社会的一类组织,所以它只能是生产公共产品为社会服务的组织,不是也不能以谋私营利为目的。就笔者个人见,大学虽然不是国家机器,但却像国家机器一样,是最不能只代表自己利益的一类组织。尽管大学出于探索、追求、守护、传播知识和真理、坚守学术组织属性的需要,应当具有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等组织特性,但大学的根本利益应当与民族和人类社会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也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理由。凡社会组织都应该有其明确的使命,在知识权力对一个社会、民族和国家乃至人类世界的决定性影响日益强大且不可替代的时代,大学以其知识保护、知识传承、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的角色,必须十分明确并守护自己的使命。

  一、大学使命的概念及其意义

  使命是人们对组织之社会责任的主观赋予,是人们对组织必须承负的社会责任的一种认定,亦是人们对组织应有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的明确表达。有时它通过组织的宗旨、目的抑或理想具体表现出来。任何社会组织不论其大小都应当有自己的使命,并在使命确定的基础上确定组织的目标和任务。使命决定了一个社会组织应该做什么,同时也决定了其不能做什么。对社会组织而言,使命对其起着定性、定向继而定职能的作用,一个组织其社会地位和作用越重要,明确其组织使命也就越重要。

  大学就是这样一种必须明确自己使命并在使命驱使下采取有理性之行动的极其重要的社会组织。基于使命的内涵,大学使命可以界定为:人们对大学这一特殊组织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一种确定,是人们对大学应有价值的判断、追求和选择,具体体现为大学组织的宗旨、理想、目的和责任。大学使命是人们透过大学组织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的种种表现,关于大学应该是什么的深刻的批判性的思考和价值判断。在确定使命的基础上,大学确定自己具体的组织目标和任务,以及办学治校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尽管大学的使命是伴随着大学的创建与生俱来的,但它随着大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大学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而逐渐完善,进而引导着大学向着大学的应然不断自我丰富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

  关于大学使命的意义,西班牙著名思想家奥尔托加·加塞特强调:关于大学“我们应该直接地、明确地回答大学是什么、大学应该干什么。”他强调指出:“重要的是大学应该重新认识其使命,使大学活动真正发挥应有的力量”。著名高等教育学家哈罗德·珀金认为:过去的希望、抱负和价值观与现代大学概念紧紧结合在一起。所以他希望人们从“大学的希望、抱负和价值”去“真正理解大学”。而所谓大学的希望、抱负和价值就是大学的使命。英国著名人文教授格里艾姆·哈珀在造访了全世界众多一流高校尤其是对英、美和澳大利亚的著名学府进行10年潜心研究之后,得出一个结论:一所大学何以出众?不在于其教学如何出色,学术水平如何高深,校园如何漂亮,建筑如何古老而优美,或者所有一切兼而有之,最重要者在于大学的理想。因为,正是理想使一所学术机构成为了一所大学,而惟有坚守理想,一所大学也才有可能成为一所伟大的大学。所谓大学的理想就是大学使命的一种以大学价值追求和美好向往为表现方式的具体反映。

  关于大学使命的意义基本可以概括如下:其一,大学使命规定了大学的组织属性,是大学之理想、价值取向、学术追求、道德准则的反映;其二,大学使命决定了大学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其三,大学使命是大学发展目标制定和办学治校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是大学行动的指南;其四,大学使命使大学组织具有整体性、统一性,使大学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组织及其成员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历史感、责任感,有利于增强大学内部的凝聚力,为共同的组织目标精诚团结有序运行。

  二、为什么要强调大学的使命

  上述对大学使命概念和意义的阐述,似乎从大学使命的理论及现实的两个价值层面对“为什么要强调大学的使命”已经作了基本的回答。这里还有必要从大学使命对大学校长办学治校的作用以及当前大学已出现信仰危机、背离大学尊严的世俗化问题的角度,进一步讨论大学使命的重要性。

  (一)大学使命对校长的办学治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其一,任何校长治校的前提是他首先十分清楚大学的属性和发展方向,即明确大学是什么组织以及自己将把大学带向何方。大学使命的陈述就在于它明确了大学的社会责任和办学方向,使大学获得理性的指引。大学使命的明确,使大学校长成为登高望远的战略家,而不陷落为被繁杂事务纠缠不休只顾眼前工作的管理者。

  其二,大学使命的明晰是大学校长教育理念的基础,而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在其办学治校的过程中具有两个最基本的作用。一是使校长个体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二是使大学整体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自觉性表现为行为的理性,目的性表现为行为的指向性。在使校长个体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方面,大学使命主要通过使校长在认识到大学“为什么要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基础上,明确大学“应当做什么”和“应当怎么做”而发挥作用。如奥斯汀学院前校长约翰·莫斯利所说:“使命陈述并不意味是个一般的概念表述,而是一份基本的工作文件,是大学性质的一种类型,它应当包括学校及其作用的描述。”之所以说大学使命陈述是大学运行必需的一份基本文件,因为大学使命确定,其目标和重大任务方可确定。

  其三,大学校长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精神领导,作为精神领导,校长不仅自己要对大学的发展充满自信,还必须激发大学所有成员的信心,唤起他们为大学理想一致行动的共同信念。社会学家认为:复杂的社会组织主要有三种依从形式:强制的、工具的和规范的依从。大学是一种规范依从的组织,其主要特征是该组织的部门和群体共同依附于某种观念或信念。伯顿·克拉克认为:信念即“位于系统不同部门的很多行动者的主要规范和价值观”。大学信念作为教育理念体系中的一种理念,是人们在对大学教育实践的认识过程中确定的,是人们普遍认同且坚定信奉的大学价值观及办学主张。大学信念一经形成,对外它是大学整体的、统一的象征,是社会影响力的一种源泉;对内它决定大学的方向,是凝聚组织成员,使他们对大学的未来充满信心并自觉和努力实现大学目标的精神力量,是形成学校健康向上文化力的一种源泉。

  大学的变革往往有难度,原因一方面来自大学自身的结构过于复杂,另一方面则来自大学历史形成的传统信念的抵制,两者相较后者更重要。因此大学之改革,从信念的更新开始。伯顿·克拉克分析高等教育系统的方法,就是视其为由工作、信念和权力三大要素构成的系统。美国一项关于文理学院的院校文化研究表明,一些规模和名气都不是很大的学院之所以能跃居院校的最高层次,其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形成了强烈而统一的自我信念。为了维护组织的一致性,似有一种通过排除那些不能适应或根本不能接受既定观念的人们而减少内部冲突的方法,但它绝对不适合不仅倡导学术自由而且也只有依靠学术自由获得学术进步的大学组织。因为,大学的成员多是由有独立思维、独立见解和独立人格的人们组成的,这些人不仅需要一些强制性及工具性的措施将他们整合为一,更需要通过接受共同认可的信念凝合在一起。因此,大学校长常常通过明确学校责任的大学使命来建立所有成员的共同信念以形成大学的凝聚力。

  (二)大学使命的缺失已经导致大学文化理性的失守和大学文化的低俗

  2003年笔者在《大学庸俗化批判》一文,对大学存在的官本位、市侩作风、学术不端及犬儒现象等媚权、媚钱、媚俗的文化现象予以了批评。然而,现在看来一些大学的问题还远不止于此。昔日人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以追求真理、涵养精神、塑造人格、发展知识为己任的知识圣殿,已经被社会的不良文化侵蚀得体肤不整,留下诸多不可容忍的并被社会诟病的问题。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尖锐地批评道:现在大学“出现了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广泛的精神虚脱”。杨玉良先生对此有自己的观点:“我反对任何形式的在学校中莫名其妙地闹哄哄,鼓乐齐鸣,因为这会降低学校的高雅性。”而问题是,如果任凭社会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对大学内部的侵蚀,大学的文化堕落就不能避免,受害的就岂止是大学的高雅性!奥尔托加指出大学的功能包括三项:文化传授、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和新科学家培养。因为文化是一种生命信仰,是大学生命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没有文化的大学生活是有缺陷的生活,是遭到破坏的,不真实的生活。”人才培养不仅有知识和能力发展的目标,还有人格精神养成、理想信仰形成之目标,而后者决定了大学文化育人的学理性、必然性以及必要性、合法性。因此,大学必须有高度的文化理性,不仅要重视大学健康文化守护弘扬和营造,更要防止不良文化对大学的侵蚀。否则,大学及其人才培养之崇真、向善、求美和社会担当的使命就难以坚守。

  三、大学使命的守护

  关于大学使命的守护有两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守护什么?谁来守护?前者涉及对大学本质属性的认识,后者则关乎大学办学治校者责任的坚守。大学是以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和知识为目的,负有引导社会价值观,从道德上规范社会行为之使命,对人类素质改善和提高、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之重大公共影响力、推动力的教育机构和学术组织,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社会文明的一面旗帜,是人类社会的科学脊梁、道德良心和文化希望。大学是人类最美好的希望,应该自觉处在社会改革和文明进步的最前沿。大学的这样一种组织属性决定了大学的知识探索、知识传播和知识服务于社会的使命,并使其成为充满理想主义的所在,成为师生享有充分追求真理、激发思想、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自由空间。大学必须以自己天然的庄重、理性、自律、智慧和责任承担,影响学者学生以庄重、理性、自律、智慧和责任承担;以自己天成的崇真、向善、求美、务实,教人并引导社会崇真、向善、求美、务实。基于对大学本质的这样一种认识,笔者认为大学必须坚守如下使命。

  (一)大学必须坚守培养人才的使命

  大学的真正功能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并通过公民的塑造“随之带来社会的和谐”。尽管经历了英国大学以培养绅士为教育目的,德国大学重在培养学者,而美国致力造就专家的大学发展过程,但本质上大学都没有放弃以人才培养为第一社会职能。固然,大学是不断自我完善以适应社会需要才能保持旺盛生机活力以可持续发展的组织,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大学的社会职能也会与时俱增,然而人才培养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核心使命是永恒不变的。人才培养不仅只是通过科学知识的传播和专业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获得有利于个人生存发展的真才实学,更重要者是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获得对人生意义、生存目的的理解,使他们能够自觉应用科学知识为社会、 为国家、为人类进步做有益的贡献。

  (二)大学必须坚守探索真理、创新知识的使命

  近千年的大学历史已经证明,哪里有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这些大学所在的国家就会在不长的时间内成为世界强国并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贡献。英国的工业革命,日本和德国战后经济社会恢复重建的奇迹,美国经济科技强国地位的建立,无不是其大学科学技术及其人才支撑的结果。探索真理和知识创新不仅使大学因此有实力和声誉,人才培养因此有质量,更重要的是使国家因此有竞争力,人类社会有持续发展力。在一个日益依赖知识和科技文明引领和带动社会文明和人类文明的现时代,大学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日益凸显,从而使大学已经成为国家实力的象征和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

  由于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大学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而大学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既来自学者自身的学术潜力,亦来自他们对科学的执著和追求科学的殉道精神,以及大学为此创造的精神、制度和物质环境。因此,科学研究使命的坚守,要求大学不仅应该集中精力于知识创新和探索真理的责任担当上,更应该创造一种让大学里的师生安于学问、热爱学问、忠诚学问并献身学问的学术自由氛围。任何时候大学都应当有足够的清醒,知道自己的使命和方向所在,不仅能自觉坚持和守护大学的学术属性,而且有意识、有力量、有制度唤起和保护学者、学生对专业对学问追求的真正兴趣和热情,使他们不受学问之外种种利益的干扰和驱使,安于在实验室和书房里做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学问。为了科学研究使命的坚守,大学有必要认真审视自己是否真正建立和改善了尊重知识和人才并有利于吸引人才和发挥他们科研积极性、创造性的学术自由的环境。

  (三)大学必须坚守对国家负责的使命

  大学必须对国家负责的使命,尽管从大学在国家发展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获得很好的证实,但更是大学之人才培养和知识创造这一与生俱有的属性所决定的。因此,该使命的坚守应体现在如下方面。

  1.为国家为社会服务。伍德罗·危尔森曾指出:一所院校能在国家的历史上占一个位置,不是因为她的学识,而是因为她的服务精神。在哈佛校长位置上40年之久的埃利奥特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即是:进入本大学,在智慧中成长;离开后,服务国家和人类。正因此,哈佛的各个学院都设有社会服务中心,服务社区也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计入成绩。为追求知识真理大学必须保持应有的独立性,但又绝不能脱离社会的需要。大学只有把校园的边界与国家的边界融为一体,才会加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服务,从而自觉履行对国家前途负责的使命。大学的伟大在于对人类社会负责,而对人类社会负责的大学,其前提是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负责,能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做好榜样的大学,这样的大学才是对世界、对人类有贡献的大学。

  2.有社会担当。大学的所作所为对社会具有示范和影响,所以大学必须有高度的理性,任何时候只做正确的事,万万不可为了自身的利益尤其是急功近利,放弃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做任何诸如毁害良田、破坏环境等“江山留与后人愁”的事情。大学不仅要始终保证自己不犯有害人类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罪错,而且应该有勇气并竭尽其能批评和阻止任何有违人类文明进程的罪错,体现其为国家负责、为人民担当、为人类未来负责的胆识、志向和勇气,以保护和积极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这就是社会担当。

  3.做文明自律的榜样。大学是社会的道德榜样和先进文化的推行者,指导社会的大学必须是自律的大学,自律既是大学属性所致,也是大学在树立风气和人才培养方面可为楷模、堪为榜样的逻辑前提。大学担负着道德和文化引导社会的作用,大学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社会的关注并具有示范作用。由于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繁荣是世代接续的结果,大学必须培养对祖国、对社会、对人类负责的高度文明的后来人。

  (四)大学须有对信仰或价值观的坚守和责任的担当

  关于谁来守护大学使命,固然我们需要政治家等权力者的参与,但我们更需要来自大学内部成员尤其是具有行政权力的校长和学术权力的教授的守护,因为他们的言行与大学使命的执行与否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大学教授和校长在大学的精神范畴和各自的权力范围内担负好履行和守护大学使命的责任,即他们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行使过程中决不能犯有悖大学属性、大学规律、学术精神、学术道德的任何错误。

  大学的本性是真善美和社会担当,其存在的重要性不只是存在,而是由于自己的存在使人类社会更加美好。大学的神圣必须让大学内部的人自己感到大学的神圣,然后才能让大学之外的社会敬畏和热爱大学,大学使命就是使大学成员体悟大学神圣而有所坚守的精神力量。世界名校何以伟大?不仅在于他们有一流的科学成就,更在于他们在大学使命的驱使下,具备了为民族为世界负责的精神意识并着力培养能够自觉对国家对人类以及对科学负责的各行各业领导风气的人才。凡大学都应该在大学使命的指引下运行,没有这些价值观,我们就不能称其为大学了。

  眭依凡,1956年8月出生,江苏镇江市人,中共党员。先后担任江西省外语培训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江西师大党委委员、江西省外语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正处),校长办公室主任,商学院创院院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