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法:教授
摘要:中国美学有三个关键词:一是美,具有普遍性;二是文,是雅致之美;三是玉,乃内外合一的最高之美。
在中国,玉进入到文化的方方面面:哲人以玉比德,诗人以玉喻心,俗人知玉为宝。话讲得好,谓之“玉言”;人长得好,谓之“玉人”;合作得好,是珠联璧合;婚姻之美,是金玉良缘;朋友知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以玉为美,是中国文化不同于世界其他文化的特点之一。《越绝书》中讲,中国古史从神农到黄帝到夏禹的演进,就是从石器到玉器到铜器的演进。古代世界的玉文化有三个:东亚的中国人、中美洲的印第安人、新西兰的毛利人。而中国为三大玉文化之最:时间最早、艺术最高、体系最大、理论最深。玉之美,在中国得到了最完全最辉煌的体现。
中国上古文化的特色,体现在“礼”上。汉语中透漏着原始古礼内容的(豊-礼)字,其构成是在豆器上放了两串玉;仪式中行礼的“巫”,被解释成胸前佩了两串玉;仪式中的乐器有玉磐;而由巫演进的“王”,其象征物是玉鉞。因此,整个上古之礼,可以说被笼罩在一片玉光之中。
现有的考古发现显示,中国的玉,最早出现在东北地区。距今2-3万年前的辽宁海城仙人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用岫玉打成的石片;8000多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和查海文化,玉就以成体系的方式出现。此后,玉文化在东、北、中、南各地弥漫开来:在东北,从兴隆洼和查海,到新乐文化、红山文化;在山东海岱,有大汶口文化;在东南,从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江淮有青莲岗文化和凌家滩文化;在长江中游,从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到石家河文化;还有珠江流域的石峡文化、台湾的新石器遗址。
其中,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是中国玉器的三座高峰,这三大文化都有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大约5000年前,三地都形成了地域性的方国,产生了大型祭坛,玉器在礼制中具有核心地位。以玉事神、以玉显灵、以玉为葬,成为三大文化的古礼中最为鲜明的特色。神、人、物的世界,变成了一个玉的世界。
古代文献在描述上古文化的互动交融时,是西边的黄帝打败了东边的蚩尤,成为中原的共主而号令天下。而考古发现,一方面,西部仰韶文化以彩陶图案进入东部各地,另一方面,东部的玉器进入到西部各地,最终,玉器成为东西南北中古礼的核心,成为通灵的共宝。
杨伯达在《中国史前玉文化板块》中,将玉文化的演进,分为三个大板块和五个亚板块。三大板块即东夷玉文化、淮夷玉文化、古越玉文化,呈现的是玉文化在东部达到顶峰的辉煌。五亚板块则是玉文化进入龙山时代之后的全方位演进:五亚中的两个,海岱玉文化东夷亚板块和石家河玉文化荆蛮亚板块,代表了玉文化在东和南的演进;另外三个,陶寺玉文化华夏亚板块、石峁玉文化鬼国亚板块、齐家玉文化氐羌亚板块,则体现了玉文化由东向中、西、北的扩展。当玉文化进入到五亚板块时,东西南北中各地域文化在崇玉上达到了统一。
刘斌在《神巫的世界》中把玉的演进分为四个时代:玦(兴隆洼)、璜(凌家滩)、琮(良渚文化)、圭璋(龙山文化)。窃以为,凌家滩的双虎玉璜,已经有了琥的内容,而良渚的琮与璧有明显的组合关系。因此,四段可为:玦、璜-琥、琮-璧、圭-璋。
玦以饰耳,代表人对天地神人的观念是“听之以耳”;璜琥饰胸,代表“听之以心”;琮璧象征天地四方,意味着进入“听之以气”境界;圭璋,是领导阶层的信物,把对天地神灵的体察返回到人上,成为大巫自身的象征,成为方国管理者的符号。
这六大玉器都有广泛传播:一是成为与天地四方沟通的六器,“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一是成为天子诸侯的权威象征,“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持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礼记·玉藻》进一步讲了天子、诸侯、大夫、士所佩玉的等级符号,“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瓀玟而缊组绶。”以《周礼》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完成后的节点,玉在古礼的形成、演进、互动、统一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正如叶舒宪所说,玉器作为古礼之器的统一,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玉进入上古仪式,形成巫-玉-神-灵的合一整体,玉也因此成为上古文化的核心,成为神性、德性、美性的三合一。巫在仪式中,既代表天地之神,从而具有神之灵,又代表部落方国之王,从而具有人之德。神性和德性虽然是内在的,但都要体现为外在之美——即通过玉器之美。
神性、德性、美性,在巫-王身上的装饰中体现。《说文》“玉”部中,表示玉饰品的汉字十分丰富,瓚、环、珩、玦、瑗、琚、瑙、瑱、珥、珈、珧等25字,分别表示佩饰、耳饰、头饰、刀饰、剑饰、车饰等。
巫-王不但身体佩玉,而且旌旗车马佩玉,宫室陵墓也有玉,与天地交往的礼器有玉——即前面讲的苍璧、黄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在与各级诸侯交往的政治符号用玉——即前面讲的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以及从天子到诸侯、大夫、世子、士等不同等级的符号也用玉。这样,从巫到王,以及各种领导层级呈现出来的形象,就是一个玉人体系,是玉人之美。
到先秦之后,玉主要从两个方面成体系发展:一是朝廷的美学体系,二是士人的心灵体系。
在朝廷美学体系方面,是以帝王为核心的朝廷冕服体系。冠上的冕旒、腰带上的玉带钩、光彩照人的组玉佩,佩玉从颈项下垂至腰或膝,占有巨大的身体空间,在视觉上让人呈现为名符其实的“玉人”。北京大学教授孙庆伟根据周代墓葬总结出玉组佩三种大的类型:多璜组玉佩;玉牌连珠串饰;以环、珩、龙型佩为主要构件、以各类管珠为串联之物。
在士人的心灵体系方面,就是以玉比德。《诗经·小戎》讲,君子“温其如玉”;《礼记·聘礼》中讲了玉的十一德: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各家著述对德的数目内容有不同说法,但其义皆同。以玉比德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一种内在之美,而这一内在之美不仅从服饰上体现出来,还从人的精神气质上体现出来,构成了人的内外全美。
中国美学有三个关键词:一是美,具有普遍性;二是文,是雅致之美;三是玉,乃内外合一的最高之美。知晓了美-文-玉的关联,就体悟到了中国美学的特色,也懂得了要赞美人时,应该怎样恰当地使用词汇。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2019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