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行:哲学家、散文家
伊滨访古
我很少出游,原因的一半是少闲少钱,另一半是受一些旧说的“污染”。这旧说还有教派之分,《旧约·传道书》是“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赵州和尚是“好事不如无”。但是人,思行不一致是难免的(有些人是常常的),我也未能免俗,于是这一次,就乐得接受郑州某公的雅意,于(一九九四年)五月下旬,与石家庄莉芙女士结伴,为中州之游。计划是以郑州为据点,向东延伸到开封,向西延伸到洛阳,看古的,吃今的。看到的不少,吃到的也不少。吃属于口腹之欲,可以不说,或应该不说。限于看到的,也嫌太多。著文,尤其宜于化繁为简。办法有二:一是只写一点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二是分工,郑州所见之古由莉芙女士写,其他由我承包。承包,巨细不遗,了不得,幸而还有办法之一,写一点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于是未经“再,斯可矣”,就决定只写伊水东西两岸的所见,西是龙门石窟,东是白香山墓。
我们是五月二十三日上午到郑州,次日往开封,二十五日往洛阳。不巧,二十四日下午起,莉芙女士就头疼、发烧,次日烧未退,只好在宾馆休息。二十五日洛阳之游,有张君光辉、段君海峰和李莉女士陪伴。上午,借宋朝人之口说,车是穿过中岳奔赴西京,近午到。下午,车南行,不久到目的地。伊水在两矮山间,南北向,水西是龙门石窟(东麓也有,不多),水东是白香山墓。先游石窟,窟多,不得不舍轻取重。最重,或最有名,是奉先寺,不只佛像最高大,而且诗圣杜甫曾来游,并作了《游龙门奉先寺》的诗。诗云:“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可见彼时窟外还有僧寺,游人还可以留宿。造像当然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残破。但就是残破,也可以想见昔时工程之浩大,刻工技术之高超。还可以想见,杜甫之外,北魏以来的名人,包括佳人,见经传的,必有很多曾在这里驻足。有不少人,同于陈子昂,以“前不见古人”为恨,我想,那就可以退一步,满足于隔千年兮共陈迹吧。看完奉先寺大佛,我提出先找古阳洞,因为龙门造像记,在书法史上占重要位置的,绝大多数在这个洞里。我更想看看其中最有名的那一件,始平公造像记。特别想看这一件,原因不只一项。其一是书法的造诣高,雄劲厚重,而且有书人之名,是朱义章。其二是刻法希有,笔画非凹下而凸起,据我这孤陋寡闻所知,古今只此一件。其三是多年前,我以偶然的机会,从地摊买到个重墨精拓本,拓,装裱,都是乾嘉时期的,我喜欢看,也就想能够见到原石。洞高而深,午后背光,向里望,连佛像也看不清。我感到遗憾,向同游者说明遗憾的原因,其中说到字的笔画凸起。正在这时候,听李莉女士大声说:“我看见了,就是那一块。”一面说一面往上指。我拿出这一次未忘记带的小望远镜,顺着她指的方向往上看,以面东的洞为本位,果然在北面最靠外的最高处。其内(即其西)是个龛(即洞中之洞),约有一人多高,其中有佛像,想来就是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所造了。记在龛的左上方,上部“始平公像一区”两行书额大字看得清清楚楚。想望的成为现实,我很兴奋,顺时风,照了以记为背景的像。然后看了宾阳洞,是因为如奉先寺,佛像大,不当不望一眼也。
伊水之西完,上车,渡横跨伊水之上的龙门桥,转北不远,东望,山根有门,即白香山墓。新风,连万法皆空的精舍也卖票,这里当然也不例外。买票入门,曲折向上,林木繁茂,到相当高处有矮砖墙围着的土堆,面积不小,其上也是草木丛生,即白香山墓。诗人真就长眠在这里吧。查史书,他是山西老西儿,在人世天堂的杭、苏二州作过刺史,晚年隐居于洛阳香山,也许就是此地吧?他生于公元七七二年,卒于八四六年,旧算法,活了七十五岁。为人,除了能诗能文以外,还有值得说说的,甚至值得怀念的。想由疏而亲说一点点。他的名诗篇有《长恨歌》和《琵琶行》,前一篇到末尾还沉吟“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爱而别之恨)绵绵无绝期”,后一篇是把“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人物请到自己船上,都是写“隔断红尘三十里”(程颢)“问渠那得清如许”(朱熹)的宋儒所不敢想的。至于白居易,就还有表现情怀更深的,如曾作诗说:“吴娘暮雨潇潇曲,自别江南久不闻。”这是退居洛阳,还不忘苏州的佳丽。佳丽还有近而更难割舍的,引《本事诗》为证:
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年既高迈,而小蛮方丰艳,因为杨柳之词以托意,曰:“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坊里东南角,尽日无人属阿谁?”(事感第二)
无人,垂条无主,是字面;内心是“不能主”。这是“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的悲哀,我有时也有,甚至更强烈,所以立在白香山墓前,就不由得想到这些。
在伊水之滨半日,所见不少,心情则由兴奋转为怅惘。人生,留在心头的,苦总是比乐刻得更深。入夜,想到这些,也有白傅“尽日无人”的情怀,不能寐,诌七绝一首,词句是:“试马中州又岁迟,东都道上逐尘时。香山洛浦(用《洛神赋》事)仍遗恨,说与伊人总不知。”“不知”是推想;至于所愿,当然是希望伊人能够知道的。
本文来源:《张中行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