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勤、陶春莉:论现代大学制度下基层学术组织的优化

  大学是以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为主要职能,在现行大学运行机制中,基层学术组织是大学功能的组织单元和操作单位,是大学活动的细胞,也是大学运行体系的重要环节。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是指大学学术组织纵向结构中承担教学、科研、咨询服务职能的最低层次的正式组织。基层学术组织是相对学校这个“高层”和院系这一“中层”而言最低层次的学术组织。基层学术组织是高等学校最基本的组织细胞,是最基础的单位,对高等学校的.钱略性发展起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现代大学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目前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形式远远不能适应大学发展的需要和二大职能的实现,因此,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下的新型基层学术组织,进一步强化基层学术组织在教学、科研中的地位与作用,是克服基层学术组织弊端,使之向合理化、多样化、灵便化方向发展有效形式。

  一、优化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重要性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结构性调整是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从办学角度,人才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大学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能力的体现,关键在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关键在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力。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是教师学术活动的归属,是大学教学科研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大学管理和运行的基本操作单位,在知识创造、人才培养和学术管理上处于基础地位。因此,基层学术组织的创新、创造能力及工作绩效,直接体现和影响着大学功能的发挥,对大学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知识的发展、学科的变化影响着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变革。在现代社会,大学的功能不断拓展,对大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学科前沿知识的发展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前沿知识的创造、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的解决更多地依赖于多学科的力量。从人的创造能力来说,个人难以永远处在科学创造的前沿,但一个结构合理、活力旺盛的群体却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必须冲破相对狭窄的专业教学的局限性,进步提升结构层次。

  现代大学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其功能是根据国际范围内的竞争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断完善和拓展的。进入加世纪90年代,创建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己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国家行为,促使大学更多地从满足国家战略需求角度开展前沿科学研究。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的要求,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此外,大学规模的扩大、学科的增加和学科梯次化结构的逐步形成,要求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必须有利于大学内部各学科的协调发展。

  二、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结构设计和运行机制主要是学习前苏联的体制,采用校—系—教研室的层级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教研室是最基层的正式学术组织。由于设立了科学院系统,因此在最初的体制中大学的职责更多的只被定义为培养学生,教研室的功能也就被理解和实际操作为教学研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大学职能的拓展,教研室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科研活动中,逐步演化为教学科研型的基层组织。这种组织模式在贯彻国家和学校政策、提高管理率、加强教学活动的计划性等方而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随着近年来大学更多的参与到国训民生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以及学科的不断分化、综合、交叉的演变,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和科层制特征的教研室体制面临着进一步的改革。近年来,一些新的组织形式如学科组、科研基地、研究平台、虚拟研究中心等开始逐渐取代教研室发挥基层学术组织的作用。

  从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历史演变中可以看到,大学职能的变化和学科的分化综合是影响基层学术组织结构设计的主要依据,同时国家政治经济体制也制约着组织结构的基本形态。从大学职能的变化来看,由于国家对教育、科技的重视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学更多的参与到国家建设和社会服务中,使大学拥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大学为了能够更敏捷地反映社会的需求,必须建立一种更灵活、更开放的组织形态。从学科的发展变化来看,一方面学科进一步细化、深化,另一方面却进一步综合、交叉。而日前的情况是,大学所依托的院—系或系—教研室的结构或多或少阻碍学科之间的交流、交叉、综合和融合,它所带来的问题表现在:首先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定位的高校学术组织结构趋同、类型单一、缺乏自身特色。仅有部分研究型大学或以研究型大学为建设目标的高校出现了传统以外的多样化的组织模式,大多数高校的学术组织模式依然单一,多样化的组织模式有待推广。其次是传统的学术组织采用行政管理的方式,与学术活动的自由性相背离,挫伤了学术组织的积极性。第二以本科令业和某某一个二级学科为单位的基层学术组织,无法满足现代科技对跨学科组织联合攻关、人团队联合作战的要求。同时,由于教师个体教学、科研任务激增,致使学术组织内部教学与科研的矛盾突出。第四是以学科或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设立的学术组织,山于学术组织划分过细,使得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比较清晰,导致各个组织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合作,不利于宽口径、厚基础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利于新型、交叉学科的产生。

  三、大学基层学术组织优化的实践

  (一)深化基层学术组织结构性改革,创新基层学术组织形式

  当今世界大学与经济、科技的结合日趋紧密,我们的大学应紧跟这一趋势,大胆进行科研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推动基层学术组织的结构性调整。首先,在组织形式上要打破教研室(组)模式,努力寻求多样化的组织结构模式。如可以在院系内部建立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研究机构,形成由院系组织教学、研究所室组织科研的组织结构体系;可以在院系的体制之外建设一批诸如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多学科的研究中心,形成一种矩阵式、网络化、柔性化的组织结构体系;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也可以共同建立科技创新和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组织结构模式。其次,在基层学术组织的构建基础上要紧跟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发展趋势,打破传统的单一学科视野,积极探索基于问题或项目的跨学科、跨专业领域的、多学科的基层学术组织结构形式。如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中就设有大量的跨系研究中心、跨学科研究组、独立研究所以及跨学科研究协会等学术组织形式,美国加州大学设置了大量的跨系科组织、综合研究组织以及各种各样的研究中心与课题项目小组等。我国的东北大学组建了基于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教学科研融为一体的研究所(研究中心),以及基于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和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院等教学科研相融合的基层学术组织。这些改革尝试,正是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结构性改革的有益探索。

  (二)积极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充分激发基层学术组织的学术活力

  大学是学术性组织,办学自主、学术自山、学术自决始终是大学作为学术组织存在的根木逻辑,大学基层学术组织作为大学组织最基木、最具活力的学术组织细胞,它们对于学术活动的自主逻辑的内在要求更为强烈,它们对于外界环境的变化也最为敏感。因此,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管理运行不畅缺乏应有的学术自主权和学术活力等问题,就必须逐步消除限制大学发展自主逻辑的体制和机制弊端,大胆创新现代大学制度,努力实现制度创新主体以及创新机制由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模式向政府和大学上下互动或以大学为制度创新主体的模式转换。要真正把大学当作学术组织来建设,要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来彰显学术权力在大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充分发挥学术权力营造健全的制度体系和机制环境,以便充分激发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学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兰州大学为例,该校为适应新型基层学术组织体系的需要,自2001年以来以《兰州大学教学科研基层学术组织暂行条例》为制度基础,逐步建立和完善整套基层学术组织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不仅实现了该校科层式管理同扁平化管理的有效结合,而且从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上充分保障了该校基层学/长组织的学术自山和学术自治,使其充分显示出了昂扬的学术活力与生机。而沈阳师范大学实行的教授研究室制度, 明确以 教授研究室作为最基本的学术组织细胞,将学术管理和相应的学术权力直接下放到教授手里,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学术本性得到复归与强化。

  (三)加强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制度保障

  制度创新是大学发展的内在变量。与国外的高水平大学相比,制度的差距是最大的差距之一,在某种意义上,中国不缺乏人才,缺乏的是造就人才的制度。目前,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己经成为制约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的瓶颈。基层学术组织是大学的基因,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创新的活力。应当看到,“科技生产力”蕴含在基层,基层学术组织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因此,只有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与制约机制,才能激发科技创新才有可持续性的科技创新,才会形成科技创新的活力,才有可持续性的科技创新,才会形成科技创新的竞争力。学科建设应当“重心”下移,要从学校、学院落实到基层学术组织。同时为了优先构筑科技竞争力,还应当有不同形式的“学术”,即形成点、面结合与交叉的格局,在整体提升的同时,使些部位尽快进入国家创新体系。还应当认识到科学合理的基层学术组织是落实学科建设规划,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人事制度改革和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只有围绕基层学术组织配置各种科技资源(包括人才),才能做到合理有效,才能充分发挥科技资源的作用。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教学功能,不能造成科研冲击教学的局面,要有利于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教学。另一方面,要建立起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实现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环境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四)改革高校权力模式,提升学术权力

  阿什比指出:“大学的兴旺与否取决于其内部由谁控制”。高校作为一个“底部沉重”的组织,“大量的思想群体式在基层工作水平上占有权力位置的川而在我国高校科层组织中,行政权力一统大下,作为学术权力拥有者的广大学术生产者则如生产车间流水线上的工人。要调动基层学术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必须建立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分离,二者适度渗透的二元权力结构。在现阶段,一条效而可行的组织措施,就是在基层学术组织中建立教授委员会。教授委员会成员经民土产生,校长以聘任的形式,委托教授委员会管理院系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学术事务。这样,就在院系形成分别针对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的两种本土性质的决策结构:教授委员会拥有学术事务的决策权。以学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院系,其管理对象上要是学术事务,院系的管理应以学术管理为核心,行政管理应服从学术管理的需要;学术事务范围以外的工作,则由行政系统决策,教授委员会审议。究其性质而言,教授委员会不是新的官僚如织,而是一个自治结构,是“学术共同体”实现学术组织和学术自由的一种组织形式。在这种在组织形式下,学术权力将得以回归,基层学术组织的活力和创造力将得以增强。

  (五)加强重视对基层学术组织的研究

  我国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又而临重重困境,但教育界对这组织的研究是非常落后的。在国外,对大学学术组织的研究是近半个世纪高教管理研究的热点之一,提出了官僚模式、学者模式、松散联合模式、多维复合模式、有组织的无政府模式与垃圾箱模式、双元结构模式等组织理论模型。这些研究成果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但由于基本分析单位的差异,这些理论还存在如何适应基层的学术组织,如何适应中国基层学术组织的问题。相比之下,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更有针对性,但数量很少,水平也不高。一些实践工作者开展了较为粗浅的研究,内容很零散,行文较随意,往往用工作中极特殊的问题代指一般,科学性很难保证。这种经验介绍式研究大多处于描述性、经验性的层次,理论水平低,实际影响也很小。另外一部分研究是高等教育学著作中有关章节的论述,即在某些高等教育学、高等学校管理学类的著作中偶尔提到的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大多论述一般都是点到为止,没有充分展开,而且往往偏向教条化,大都只是照搬国家在1950年和1961年对高校教研室所做的相关规定。另外,著作中包含的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研究基本上是按学院制改革以前大学的校—系—室三级管理体制来论述的,有些情况己与当前的现状不太相符。所有这些研究都表现了较大的缺陷,比如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缺乏实证研究基础、缺乏系统性等。理论研究的滞后使我国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建设既缺乏理论指导,又没有具休工作方法的借鉴,严重影响了它的改革与发展。因此.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将是非常有意义的。

  【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事业发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