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军:积极推进我校数字化校园工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保障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内涵及意义

  1.数字化校园建设内涵

  数字化校园是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用层次化、整体化的观点进行规划,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实施确定一个清晰明确、阶段性的目标而实施的一项工程。它以校园网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实验室、教室、设备等)、资源(如公文、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达到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研和管理水平的目的。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站在学校全局的高度来分析自身的信息化建设,理清学校内部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之间的关系,界定校内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和软硬件支撑平台,在此基础上集成、开发学校的应用系统,并通过信息门户集成起来,形成一个有机集成的学校信息化环境。其组成可以采用如图1所示的分层模型来描述。

  图1数字化校园分层模型

  数字化校园是由网络与主机平台、信息资源与数据库、信息化应用与服务、信息化规范与标准、技术与安全保障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环境,来提供对学生、教师、研究人员、管理人员的个性化服务,以使这些人员能够完成业务作业、个性化登录、共享与交流、信息挖掘、决策支持等工作。

  作为一所大学,每天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需求,比如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业务需求。教学业务需求:如教师备课、授课、指导、答疑,学生听课、自学、交流、作业、考试等;科研业务需求:如计算、实验、获取文献资料、交流协作等;管理业务需求:如人员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行政办公等;服务业务需求:如教育培训服务、科研咨询服务、师生后勤服务、校友联络服务等。这些业务应用需求是加强学校的核心流程,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推动力。建设数字化校园的目的,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对学校的各项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科学规范地对这些业务流程中产生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资源管理,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一体化数字化校园的顶层设计与规划,构建关联整合的信息系统和有机集成的支撑环境,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贴切服务。具体地,数字化校园建设将要达到的目标为:

  (1)以人为本的用户环境

  为提高用户学习、工作效率,数字化校园以用户为核心组织信息资源与服务。因此,将建立个性化的用户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按需访问的用户界面,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贴切服务,使用户登录进入数字化校园后,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他希望看到的和有权看到的信息与服务,并实现各个级别人员数字化校园中的权限与现实校园中的权限的有机衔接。

  (2)关联的应用环境

  要构建一体化的数字化校园,关联的应用环境是核心,它是实现跨系统的流程整合、内容整合的关键所在。为此,在数字化校园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对业务系统进行合理划分,规范系统间的调用接口,以实现业务系统间的信息畅通。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信息整合与流程优化,实现跨业务系统的信息内容关联、管理流程关联、信息服务关联,形成关联整合的应用环境。

  (3)集成的数据环境

  集成的数据环境是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基础。数据环境经历过了数据文件(Data-Files)环境、应用数据库(Application Data Bases)环境和主题数据库(Subject Data

  Bases)环境三个发展阶段。为了满足信息集成阶段高校信息化的需求,数字化校园将在主题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更加优化的集成数据环境。

  (4)稳定的运行环境

  数字化校园的运行环境包括机房、网络、服务器、备份、安全、数据库、系统软件、应用支撑软件等软硬件基础设施,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深入,学校对数字化校园的依赖将会越来越强,建立无单点故障的运行环境,确保数字化校园各项服务的稳定性,是数字化校园首先认真考虑的问题。

  2.数字化校园建设意义

  大学的职能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大学是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的教学中心与科研中心。信息资源是大学非常重要的资源,信息资源管理是大学管理的重要组成,必须加强对信息资源的规划、设计、开发、使用、组织和控制,通过加速信息流的畅通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质就是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各种资源的有效集成、整合和优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教育和校务管理过程的优化、协调,教师与学生实现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的优化,从而实现提高各种工作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信息化在学校发展中处于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地位,其水平已成为学校发展竞争的软实力。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将推动办学理念的变革,将推动管理机构的扁平化发展,将提升校内各部门之间协同工作的效率,将实现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将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将能够跟踪学生的学习轨迹,将能够沉淀、挖掘各类信息,将提供科学全面的数据资源与决策依据并因此而提升我们的决策水平与能力,将提升办学实力和知识创新能力。一个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正在成为许多高校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当将数字化校园建设纳入到建设高校水平大学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中。

  二、国内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

  我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走过了单机系统阶段、系统集成阶段和应用集成阶段,目前正在进入信息集成阶段。

  单机系统阶段:主要是指计算机局域网建设和单机版应用系统开发,属于起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考虑的是重点业务环节的电算化,来代替高强度手工劳动。用户关注的焦点是计算机运行够不够快。

  系统集成阶段:即基于网络数据库建立各类网络应用系统,如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这一阶段重视校园网络的建设,同时重视分散、独立的信息系统建设。用户关注的主要是校园网络带宽的负载能力够不够“宽”。

  应用集成阶段:即从整体上规划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并通过统一用户管理与身份认证系统、信息门户等技术集成学校的各类应用系统,为用户提供单一入口点的集成信息服务。此阶段的重点是集成的信息系统建设,如全校性办公信息系统、全校性学生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系统等,这些系统都开始强调业务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建立部门级甚至校级统一的信息系统成为主要任务。同时由于信息系统与信息资源越来越多,很多高校开始建立校园数据中心。此阶段用户的关注点主要是信息系统与资源够不够“多”。

  信息集成阶段:其核心思想是“以用户为核心组织信息资源与服务”,“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利用为目标建设信息系统”,“以构建与现实校园有机衔接的数字空间为重心实现跨部门的校级业务系统”。这一理念将高校信息化引导到提高用户工作效率的本源目标上,从这时起,我国高校信息化开始迈入“信息集成阶段”。

  在单机系统阶段和系统集成阶段,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硬件先行;在应用系统建设阶段,强调应用,应用为王;在信息系统集成阶段,强调以人为本。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高校经过二十余年的艰苦努力,特别是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在各高校的网络与硬件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办公自动化与管理信息化等应用系统越来越多,支持着学校行政部门的日常管理;网络辅助教学蓬勃开展,逐渐成为高校重要的教学手段;“信息孤岛”现象正在日益消除,数据整合得到重视并开始实施;统一用户管理、单点登录和门户技术成为新宠,应用系统集成开始流行。从当前的高校信息化发展形势来看,随着用户需求的日益强烈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基本上所有的985高校以及相当一部分211高校经过多年的“应用集成阶段”的发展,已经进入信息集成阶段,其余的211高校则基本上处于应用集成阶段,

  三、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经过多年艰苦努力,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计算机网络覆盖了多个校区的各个楼宇,在校园网上运行的各种应用系统对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表1是反映我校计算机网络发展状况的基础数据。

  表1 河南大学信息基础设施

  基础数据

  信息点总数

  38000个

  接入交换机(台)

  1200台

  联网计算机(总)

  17800台

  办公联网计算机

  2600台

  学生联网计算机

  15200(其中学生公寓等6800台)台

  高峰在线计算机

  11000台

  服务器(台)

  138台

  出口带宽(兆)

  教育网500M,网通10M,电信50M,移动100M

  主干带宽(兆)

  1000M

  IP地址

  80个C类地址(学生公寓及机房主要使用私网内部地址)

  我们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缺乏统一规划和建设标准,缺乏全局指导。

  现有的信息系统以局部建设为主,从整个学校数字空间建设的高度考虑不足,一个部门一个系统,然后通过后台的数据库手段进行数据交换与共享,不存在任何一个从整个学校的高度根据业务逻辑跨部门设计的系统,没有考虑数字空间内部关联问题以及与现实校园的衔接问题。

  (2)各个部门各自为政自行建设,应用缺乏有效集成,信息缺乏有效共享。

  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应用系统往往采用不同软件平台开发,互相之间缺乏统一规划下的应用访问接口,各应用系统间不能有效集成。无法直接访问相互间的数据和功能,经常需要人为的处理,导致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更难以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信息的处理如信息挖掘、决策支持。

  (3)用户缺乏统一的界面。

  对于不同的应用系统,用户需要在不同位置逐个进入访问,缺乏统一访问资源和应用的接口,人性化程度低。同一个用户,进入校园网的不同应用系统,可能需要不同的密码,甚至是需要不同的身份标识。

  (4)为师生服务考虑不够,与师生教学、生活密切结合的资源匮乏。

  由于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信息系统设施,而对活动的主体——学生和教师重视不够,出现信息化时代新的低效率问题。围绕职能部门工作开发的系统多而真正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系统少。在信息技术应用中没有充分体现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没有为师生营造一个集学习、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全方位数字化校园。

  (5)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建设机制。

  软硬件发展不够协调,以前所作的工作主要是铺路、建网、买机器,对应用关注较少。没有软件支撑硬件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非协调发展方式将制约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并且会带来很大的浪费。

  应该认识到,尽管我们的应用系统建设相对滞后,但历史包袱小,便于在统一标准上重新建设和部署。彻底改变目前以传统作业为主的工作模式、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均已成熟,高起点、大规模、入主流、跨越式数字化建设适逢其时。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当前国内高校数字化校园集成应用迅猛发展的历史机遇,直面挑战,快速准确地把握需求,全面提升我校数字化应用水平。

  四、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建议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教育信息化,以务求实效的实践建设教育信息化。坚持“体制创新、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分步推进、资源共享、深化应用”的原则。以网络建设为基础,标准建设为保障,资源共享与应用为核心,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为支撑,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的不断创新为增长点。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普及应用,切实提高教育信息化支持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能力。根据国内其他高校建设情况及我校现状提出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建议如下:

  1.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和协调

  数字化校园建设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它一定会触及到管理机构的重组、人员的优化等敏感问题。在实施过程中,迫切需要一个部门或组织能够超越各职能管理部门的权威,对学校信息化有决策能力,起到协调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的作用。建立一个专门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管理与协调机构,全面负责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日常管理与协调。

  数字化校园是一个全局性的建设任务,它的建设实施将深入地影响到校园内各类用户、各个管理机构和部门,涉及到学校每一个教职工生,它的建设要适应、更要推动学校的发展。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现有的一些管理模式将发生变革,向着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2.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

  做好总体规划是搞好高校信息化的关键,缺乏科学、全面的总体规划将导致工程实施中的种种问题。总体规划需要在充分了解学校的信息化现状、需求,特别是学校发展对于信息化的需求的基础上,全面考虑硬件环境建设、应用系统建设、管理规范建设和支持机制建设,做出科学、全面的规划。

  在河南大学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导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校信息化现状、需求,特别是学校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结合IT技术的发展形势,对我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聘请校内管理人员和校内外专家进行指导和论证,做出符合我校实际的、先进的、科学的、全面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和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按照规划进行分步实施。

  3.以师生为主体、整合学校资源

  学校信息化建设真正的主体是广大师生,增强全校师生主体意识、提高其主体积极性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应整合各部门各学院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和积极性,凝聚成一股合力。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资源整合,目的就在于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员工和各部门和学院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整合全校力量共同从事信息化建设。只有让真正有需求的人自主建设,才能够构建一个满足多层次需要、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信息化校园。

  4.服务师生、融入主流

  高校信息化建设应坚持两个核心,即“提升服务求生存,融入主流谋发展”。一切工作要以服务全校师生为宗旨,如果不能够给师生带来真切的方便和帮助,即使信息化水平再高,也实现不了校园信息化的真正价值。我校一直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目标,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融入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主流工作中,否则将不能与学校同步发展。

  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将建立一个来源权威、信息全面、更新及时的学校数据中心,方便各部、处、学院在数据中心中获取数据,教师也免去多次录入数据信息的麻烦;同时建立一个全校性网络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实现通信、身份认证、教学、科研、文化和社会服务等多种便捷服务;建设学校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网上审批等高效协调的工作环境。

  在保障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同时,尽量满足用户的多样需求,在不增加太多经费投入的情况下,适当增加网路出口带宽,消除校内外网瓶颈,提高网络质量。争取最大的投资效益。

  5.服务人员应不断增强自身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

  网络信息中心是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工程项目实施、资源建设、人员培训、技术支持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积极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更新知识、转变观念,深入思考信息社会、网络时代的业务发展方向,紧跟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强自身队伍建设。要做好信息技术和网路技术的培训工作,整体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全校教职工生服务,为教育信息化服务。

  同时要依据“开放、共赢、和谐、创新”的八字理念,探索创新一种“自主型社会化”信息化建设模式,即以学校为主导,采取社会化的建设方式,吸引众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其中。既能实现适应我校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的信息化建设,又能充分利用社会资金、人才优势,既不拘泥于学校力量,又保持河南大学的特色。

  6.建立长效的运行、管理机制

  建立一套科学的运行与管理机制,确保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信息化教学激励机制,鼓励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模式、拓展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培训,提高师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尽快推动信息化教学的普及应用。

  7.按照规划分步骤实施

  根据我校数字化校园和一卡通建设“立足现状、面向发展、统筹规划、分期实施、先进实用、安全可靠、平稳过渡、灵活扩展”的原则。

  2009年完成我校数字化校园和一卡通系统一期工程,主要内容有:

  基础平台建设;包括数据中心平台、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应用集成平台;以及一卡通管理平台、制卡平台、结算平台、自助服务平台等。

  应用系统建设:开发迎新系统和毕业生离校系统,升级和改造食堂餐饮系统,建设学生公寓电控系统、洗浴中心和开水房水控系统,建设门禁系统和学生指纹报到注册系统,开发商务管理系统,建设学校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学生公寓管理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

  进行整合和集成:教务管理系统和学生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包括学生收费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校医院管理系统,教材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邮件系统等。

  2010年进行二期工程建设,主要内容有:人事管理系统、研究生管理系统,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实验室与设备管理系统、机房管理系统等系统的开发或对接及一卡通寄存柜系统、电子巡更等系统的建设。。

  重点工作是在一期建设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应用,并重点做好信息共享,综合统计分析,辅助决策,知识服务,信息发布与推送,数字化学习与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办公系统在公文审批中采用电子签章和手写电子签名等方式。个性化网页的推广应用,建立部处、院系及部处、院系领导,任课教师的主页等。

  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全校一卡通实现管理一卡通(包括财务管理、图书管理、用水用电管理等);身份识别一卡通,用校园卡取代目前的各种证卡(包括学生证、工作证、借书证/卡、医疗证、出入证等),校内所有需要识别身份的系统或场所,均通过校园卡来识别,如学生宿舍楼、教学楼的门禁管理、图书馆、校医院的身份识别等。消费一卡通,在校内凡涉及到现金使用的任何一个消费网点,校园卡都能通用,如:缴费、膳堂、超市、餐饮、浴室、医院的挂号收费管理、电控管理、水控管理等。金融业务一卡通,校园卡和银行卡间通过自助或自动圈存转账实现充值,通过银行金融卡可将学生的补助、奖学金和教师的工资、奖金等直接发放到各自的银行账户上。同时可通过银行提供代收教职员工的各种费用。校园卡还可以实现对学生在校内的各种费用的收取。例如:交学费;图书馆复印资料等多种小额费用的收取功能。以减轻工作人员工作强度,提高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