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金:谈谈大学管理与班子建设问题
大学管理与班子建设是互相联系的两个问题,也是很复杂的问题。说实话,我根本没资格、没水平、没能力谈这类问题。但鉴于健燕书记、小建校长的诚挚邀请和我对贵校的至深感情,尽管我无能力来谈这类问题,又不好推辞不谈。今天座谈的首要针对性问题就是两所学校融合后的运作与管理的问题;其次要连带涉及谈点班子的自身建设问题。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我都无法讲得很具体,恐怕很难有借鉴意义。比如说,两校合并组成的新大学,与当年的郑大、河大的情况都不同。郑大是三所普通本科学校的强强融合,河大是一所老本科学校与两所专科学校的融合,贵校则是两所不同办学体制的学校的融合。原有的两所学校都是正厅级,但一所是成人高校的办学体制,一所是普通本科学校的办学体制,虽也是强强联合,却具有与郑大、河大不同的特殊性。两种不同办学体制的学校组成的新大学是符合国家政策的,也是完全符合条件的,但在合并融合初期困难又相对大一些。这样,我就只能结合我的体会、学校管理以及学校初期融合的问题,归纳成五个问题来谈谈。即:
一是强化大局意识,避免分散与内耗的弊端。
二是强化学习意识,明确自己的办学导向。
三是强化定位意识,明确学校与个人的位置与责任。
四是强化制度管理意识,养成依法依规的办学、议事习惯。
五是强化个人行为、素养意识,形成和谐共融的局面。
在未谈这五个问题之前,我先简要提提合并新建大学后所面临的三项工作:第一项工作,尽快实现实质性的融合,做到各安其位,各明其责,各办其事。在这项工作的进程中,也许有某些问题暂时还不好解决,不好解决的问题就先放一放,不要因个别具体事情,影响整个融合工作的进展。第二项工作,制定统一的规章制度和学校的发展规划。制定规章制度与发展规划,可以是两套人马,同时进行。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时,要开展一些讨论,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这项工作要尽快着手,学校的发展思路理不出来,会影响学校发展。第三项工作,在上述两个工作的基础上,集中精力抓学科建设。这是学校各项建设的龙头。学科的本质含义是学术的,一所大学的学科建设、学术水平上不去,就无法谈到整体质量。下面我就与大家谈谈上述五个问题。
一、 强化大局意识,避免分散与内耗的弊端
什么是大局?大局就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大局就是培养好人才,大局就是学校的利益与形象。大局是和谐发展的基础,我们都是大局中的一分子,大局不好,每个人都没有依托,所以我们人人都要讲大局,讲大局就是树立整体观念。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同志都必须明确,我们现在面对的大局就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来的两所学校都不存在了,谁再说我是财院的、谁再说我是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的,就是脑子里没有大局观念。当务之急的工作是尽快进行实质性的合并、融合,如果大家的立场和角色不及时转变,将来工作就会处处掣肘,在大事小事上都可能有不同的声音。这样就会使许多工作进行不下去,就会出现分散内耗的弊端。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健燕书记、小建校长,在事事、处处以及在大会小会上都要强调。现在学校领导班子的任何人,都不代表原有的学校,都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领导,代表原有学校说话的现象,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在任何时候,都应强调这一点。作为一位校级领导,讲大局是基本的素质,说话、办事、办学,必须有这个大局意识。大局稳定了,学校上下团结了,就不会出现散乱现象。否则,如果出现上下结合,最后非乱套不可。
这一点我建议要向全校中层、甚至包括全体教师都要讲清楚。大家若不明确这一点,今后遇上某个事情出现分歧的时候,就可能有人会说:“哎呀,咱不合多好啊,合了我反而吃亏。”实际上如果真不合,要吃大亏。现在遇到问题,大家心平气和地商量解决,不要说不利于团结的话,应该把这作为一条纪律讲清楚。校级和中层两级领导,都应讲大局,万一出现了什么问题,决不搞上下结合的小咕噜。现在大家确实都面临着如何作好新大学人的问题,立场、角色都应该尽快地转换过来。不论什么时候,大局意识是前提,是个最基本的观念。当然在处理具体问题时,还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出发点是如何对事业有利,不是搞平均分配。公平、公正、公开,更要看是否对事业有利,是不是符合政策和道理,这是衡量公平、公正的标志。公平既不是平均分配,又不是只对原有某学校和某个人有利,而是对整个学校有利。学校在融合的初期,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相关人员的安排问题,特别是中层干部的安排问题。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部门和院系等机构合并调整问题。比如说这两个系合起来,就遇到谁当系主任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对原有系领导正职也可以采取不同的分工办法,似乎可让一个正职偏重于领导搞规划,另一正职就偏重于抓这个系里全面的行政工作,系里大事集体开会讨论。机关、院系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适当建立临时机构,从过去合并组建的新院校情况来看,在初期设立一些临时机构的做法可以借鉴。临时机构运转到一定时候,任务完成了就可以撤并;也可以根据学校情况,增设一些新的常设机构。尽快融合,统一领导,工作活动在一起,一个新集体就形成了。根据新河大的经验,半年时间就没有这个界限了。干部问题,以后慢慢再调整。
总之,融合过程时间越长,舆论就会越多,最后矛盾就会越多。如果不顾大局,仍然是块块观念,是办不好事情的。所以我觉得要避免分散内耗的弊端,就是讲大局,尽快融合。讲大局要有团队意识,要有协作意识。在这一点上,各级领导要带头,同时要求上上下下都要有一盘棋的思想。每个分管校领导,不管你分管哪个工作,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全局出发,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发展。有利于全局的事情要主动去做,不利于全局的事就不想不做,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就能把这个学校办好。
实际上,一个人再有才能,也必须有施展才能的平台,大局就是施展才能的平台,团队才有力量,一个人跳独角舞,决然跳不成。讲大局还要重视协调,只有重大局的人,才重视协调,不讲大局的人肯定不讲协调,协调有内外上下之分,都要搞好,尤其要搞好内部协调。书记、校长要搞好协调;书记、校长要与副手之间搞好协调;副手之间也要搞好协调。
在协调中,需要运用刚柔并济的方法,但协调不是妥协,协调是为了和谐前进,是为了进一步地把事情办好,达成共识才是协调的目的。有人说会协调是高情商的表现。我上一次在财院讲大学理念的时候,提到过情商和智商的问题。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智商只占20%,情商却占80%,协调能力,就是高情商的内容之一。要与人搞好协调,我们首先要协调好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我们的看法都不正确怎么去协调别人呢?我们自己都不能办的事情,怎么协调别人去办好呢?“能认识自己和了解他人的感受”是协调的基础。在协调中、在人际交往中,“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十分重要。有时候情绪控制不住就会留下遗憾,甚至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为什么要协调呢?就是原有双方沟通不够,或原有双方的想法不周全,经过协调,使它更完善、更周全。如果协调得好,难事可以化易,大事可以化小;不协调,易事可以变难事,小事可以变成大事。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把协调工作做得圆满一些,不要怕费时间。多协调,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要尊重他人,就不能摆架子。人是有架子的,没有架子,你怎么立得起来呢?但这个架子是躯体的架子,不是官架子。官架子不能摆,摆了就不值钱。摆架子,人家表面对你很客气,实际上人家看不起你,人家不愿意与你接近,知心话也不愿意给你说。要人服不凭摆架子。个人的才能、谈吐、气质都是出于自然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故意装不行。搞好协调,还应注意不要自显其能,有没有能力,不是凭自己说的,而是通过处理事情、做好工作,别人自然给你评价。真正有本事的人不说自己有本事,大智若愚就是这个道理。
二、 强化学习意识,确立自己的办学导向
高等学校的管理,它与单纯的行政管理不同,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行政管理,从中央到地方,主要是对外的,比如说省教育厅领导着全省的高校和中小学,都是对外的。发布政策,发布规定,布置工作,那是对外的。高校的管理主要是对内,当然高校与社会交往是对外的,但那也是由内到外。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就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和厅局不同,和国外的大学也不同。厅局的管理,就是厅长、副厅长负责,它虽然也设党组,有党组书记,但两个职务一肩挑。
大学管理的特点一是线,二是块。从校级领导一直到基层,这叫线,是纵向的。块是横向的,有许多平行的单位或部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然后权力逐步下移,这又是一个特点。下移到哪呢?下移到下面的线和下面的块。而且是线中有块,块中有线,好比说党委这是一条线吧,线中有块。校长下面几个副校长,一分工就形成了块,这个块下面又有线;书记下面有几个副书记,一分工也是块。党委副书记所管的部处,这是个块,可是这个块下面又有线,下面的部处就是线,一直到辅导员。最后形成的是什么情况呢?层层负责,层层都有权力,层层都有责任。
要想在这种管理的模式、体制下把工作运作好,怎么办呢?这就是我要谈的第二点,即要强化学习意识,明确大学的办学导向。学习哪些方面的内容呢?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要通过学习弄懂弄通什么是大学,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就教育学科来说,它本身是一门科学,它包括的内容是教育原理、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课程论、教育统计与测量等,这就是教育学科的全部内容。我们作为管理层,不必对这些教育学科的内容都去精通,大致有个了解就行了。但是,根据各自学校的类型,必须有针对性的学习。例如贵校是大学,什么是大学?大学是干什么的?怎么管理大学?这几个问题都必须通过学习搞清楚。
我去年在财院讲大学理念时,基本上回答了上面三个问题。关于什么是大学?我除解释了大学的含义外,我还说大学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接着我又阐述了学科发展的由来及本质含义。我认为“学科的本质含义是学术的,大学是以学术为导向的”。大学要讲学术立校。这里我再引述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同志对大学含义的阐发来印证我的看法。2009年他在新学期工作会议上这样来解释大学:大学之道,首先在大德,一个大学有大德,才受人尊重,主要表现在大学里面有大爱,要能够承担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对物质利益有正确的态度。要有大德,有大德你才有大爱,有大爱,你才能为国家民族负责,你才能对利益有个正确的态度,这是第一个“大”。其次大学之大在于大学问。社会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在大学里能获得答案。这个大学问里还包含有大思想,大学是产生大思想的地方,大学的魅力即在于它是学术渊薮,是学术摇篮。把大德和大学问集在一起的人,才能叫做大师,这是第二个“大”。最后大学之大还要有“大树”。这个大树不是指植物,而是指学校的优良传统,也可以称作大学的学统。
大学的“学”怎么理解?首先是学府,不是政府,也不是食府,更不是企业。政府内的最高权威始终是上级,命令与服从是基本模式。企业的价值是以利益为导向,利益决定一切。而学府的特征是以学术为导向,谁是学府的最高权威呢?应该是学人,即一部分是学者,另一部分是学生。学人、学者、学生所从事的活动都叫学术。而学术的最终标志是形成学科,这就是大学的“学”字。我们讲学术本位,学术立校,就是要用学术的标准和尺度,让学人、学者、学术受到尊重,使学科立于中心地位。以上是徐显明校长对大学的阐述。我希望贵校将一切关系理顺以后,就要集中精力抓学科建设。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全校上下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什么是大学,怎么才能办好大学,今后办学的指导思想就好统一了。大学在今后的办学中,要逐步明确两个问题:第一,要进一步明确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各自的权力;第二,要进一步明确学校行政与学术之间的各自的权力。今后的大学要逐步规范行政权力,强化学术权力。有的人发表文章说:“我国的大学沿袭了行政权力占主导的管理体制,这种权力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行政权力的扩张。”那么怎么进行改革呢?第一,要优化大学的权力结构,要规范行政权力,加强学术权力,适当扩大下放院系的自主权,要科学分解行政权力。第二,要强化学术权力,建立大学的学术评议会,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均衡分配的二元权力结构。通过政教分离,达到确保学校学术专业化的目的。第三,要大力构建学术自由的核心价值体系,学术自由是大学的办学原则。在这种情况下,要靠政府恢弘的政治自信,为高校创造学术自由的环境和空间。同时高校自身要有浓厚的学术意识,宽宏的学术胸襟,不懈的精神追求,恪守学术道德,摒弃门户之见、学术霸权、学术寡头,克服学术研究功利化、政治化、宗派化、等级化的现象。以上我谈了,大学是干什么的,就是以学术为导向。
第二要通过学习掌握大学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常识。
第三要通过学习把握国内外大学发展的动向与趋势。
我觉得通过学习,不断明确、了解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就能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办学思路。这是我讲的第二个方面,强化学习意识。三、强化定位意识,明确学校与个人的位置与责任关于定位问题,我想谈两个方面:首先谈办学定位,然后讲班子定位。
所谓办学定位,对待一所新生的,或者新组合的大学至关重要。定位,它有定向导航作用,也有凝聚全校所有师生员工的作用。如果没有明确的定位,就会让别人对这所学校没有概念,定位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但结合贵校的情况,当前主要是做好六个方面的定位。第一个定位是发展目标定位。第二个定位是发展思路定位。发展目标定位和发展思路定位,虽然要分开说,但这两个定位是相联系的。第三个定位是学科结构及发展重点定位。这个定位很重要,要下工夫定好。第四个定位是特色定位。特色定位一定要选准,特色定位与重点定位也是相联系的。特色是学校的名片,有特色,学校就有知名度。没有特色,这个学校也就没有名气,当然特色有个形成的过程。第五个定位是培养目标定位。第六个定位是学校的水平类型定位。贵校当前是教学型的?还是教学科研型的?发展到五年以后,是不是科研教学型的?要分不同阶段来定位,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定位。北大、清华水平类型定位是研究型的学校,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水平来定。以上这六个定位,如果一旦定妥,办学指导思想就自然形成了。形成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对这六条定位的浓缩、压缩。定位也是搞好规划的基础。
除了学校的办学定位之外,还有个党政班子和班子成员的定位问题。这个方面的定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比办学定位更重要。班子容易在两个方面出问题,一是谁管理多,谁管理少,谁说了算,谁说的不很算;二是应当管的、应当沟通的,不管不沟通,即使是应当管的大事,不去沟通也容易出问题。
个人的定位,大到工作,小到为人,绝不可忽视。定位如果搞不好,就容易出现占位、移位、错位、乱位现象。所有的问题都出现在占位、移位、错位、乱位上,这是几个关键点。首先是党委与校长的定位。党委、校长的定位,不是我说的,我也没这个资格与水平来说,但这个问题又不能回避不说。党委、校长的定位,已经有法规可依:一个是《高等教育法》,一个是省委颁布的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文件。当然,有了法规,有了文件,并不是说就不会出问题了,还有个执行落实的问题。《高等教育法》第39条规定: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按照中国共产党的章程和有关规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行使工作。党委是个集体,其决策形式是民主集中制。党委应管的工作,在这一条里也说得很明确。第一是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把好方向;第二是领导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第三是讨论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的人选;第四是讨论决定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基本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最后的落脚点是“保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
《高等教育法》对校长的职责也说得很清楚,就是第41条规定的那些内容。校长的第一个职责是全面负责本校的教学、科研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因此,教学、科研和其他行政管理方面的具体工作,党委不要过多地去管,让校长去独立行使职责。当然话又说回来,大事必须通过党委讨论决定后,才能行使。校长的第二个职责是组织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和思想品德教育。校长的第三个职责是拟定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方案,推荐副校长人选,任免内部组织机构的负责人。校长的第四个职责是聘任和解聘教师以及内部的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学习管理,并实施奖励或处分。校长的第五个职责是拟定和执行年度经费预算方案,保护和管理好校产,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最后一条就是学校章程所规定的其他职权。我觉得《高等教育法》的第39条和第41条对党委和校长定位,已经说得够清楚了。除了《高等教育法》以外,还有省委的文件,我相信省委文件中对党委与校长的定位会更明确、更具体、更有操作性。只要我们都做到依法依规办事,不是凭感觉办事,就会把事情办好。
再谈谈书记和校长之间的定位。在党委内部书记与副书记是有别的,但单纯就书记与校长两人之间的关系,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是,我们也应明确,书记是党委的班长,校长对书记应有更多的尊重。当然校长尊重书记,书记也自然会尊重校长。尽管书记和校长两位各自的职责不完全相同,但两个人从工作定位的角度看,都是谋划者、决策者、指挥者,绝不能做事无巨细的操作者。一旦变成操作者,书记、校长的定位就偏了。什么都管,也管不了;什么都管,别人就架空了;什么都管,他们也腾不出时间去谋划大事,结果大事耽误了,小事没办好,最后还落埋怨。应该是大权总揽,小权分散。总揽不等于独揽。小权分散了,便于调动其他人的积极性,分散又不是大放手或不要总揽,是在总揽下的分散。我觉得还是毛泽东主席说得好,主要领导就是出主意、想办法、会用人。实际上什么事都管,对一个人来说也不擅长。一个人不可能是全才。书记、校长的长处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谋划、决策和指挥上。我在这里引用刘邦的一段话来说明善于用人之长的好处,刘邦是这样说的: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是什么意思呢?子房即张良,刘邦说,在谋略策划上,我不如张良。接着他又说“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大家都知道萧何,他是西汉的开国宰相。刘邦说,在打仗时筹集粮草,能够做到源源不断地供给军用之需我不如萧何。再接着他还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其意思是说,在打仗上他不如韩信。最后刘邦总结说:“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能得天下,在于用了以上三个人的长处,我们也必须用别人的长处补自己的短处,把学校办好。
我任校长的时候,我的四位副校长各有所长,在许多方面都比我强。我在分工中和工作中尽量发挥他们的长处,在处理与他们四位关系时我坚持了以下四条:
第一,既然是分工负责,就让他们有职有权,让他们各显所长,把工作做好。为此,我向他们建议,对于各位所管的工作,我只要结果,不问过程。什么道理呢?工作过程的事是他们自己的事,看他们自己的处理能力,看他们自己的政策水平,看他们自己把握的尺度。过程不要干预,但要结果,结果就是工作完成的情况。
第二,我不直接对部、处,只对副手。什么道理呢?如果我直接对部处布置工作,主管的副手就不好办了。但是部处和院系来谈工作、谈思想我还得认真听,不能拒绝。听了以后,属于副手分管的工作,我也不能随便表态,应该让他去向主管领导汇报。如果我事事表态,就把副手架空了。
第三,当副手遇到工作上的难处时,特别是涉及全局性工作难处时,不能撒手不管,要出面帮助或者为他挡驾。
第四,要求副手之间,可以多协作,但绝不能移位。你不能种别人的田。我当时处理与副手之间的工作关系就这四条,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这是讲正手如何对待副手,反之,副手对正手,也应有必要的尊重,这也是一个基本要求。以上这些都涉及个人工作定位问题。四、强化制度管理意识,养成依法依规办学、议事习惯我的体会,学校的内部管理是以人为主导,以制度管理为依归。制度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三个内容之一。大学文化包括三个内容:一是精神文化,二是物质文化,三是制度文化。一所成熟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学,制度建设必须是合理健全的。
制度建设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决策设置及职责。它包括决策机构、决策形式、决策什么性质类的问题等,这是制度建设的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是运行程序。它包括议事程序与规则,规则程序不能乱,一乱就全都乱了。第三个方面是教学、科研、人事、学生及日常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具体制度。一个成熟的学校不是依靠某某领导表态才能办事,而是依法依规办事。主要领导人如果不在家,日常工作照常运转,而且运转有序,运转正常,不停滞,不等待,不依赖。如果要是等待、依赖、停滞,说明这个学校的人治太强,人治过强是不利于决策的,也不利于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如果是校长会,正校长不在家,他可以委托某个副校长主持工作,也可以开校长会。如果是党委会,书记不在家,他(她)委托某一个副书记,也可以开,校长是党委委员,又任副书记,受书记委托也可以主持开党委会。以制度办事、依运转程序办事,工作就不会停滞,也不会出乱子。
教学、科研、人事、学生,各个方面的具体制度,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很难一步到位。但是决策设置和运转程序,班子建立之后就要定好,否则不好开展工作。这些方面我建议各位领导,提示中层,要求中层,即部、处、院系也应该按制度、按程序议事、办事。五、强化个人行为素养意识,形成和谐共融的局面我觉得强化个人行为素养意识,形成和谐共融的局面至关重要。其他上面四点说得再好,没有这一点还是不行。领导者万人瞩目,自己的行为、言谈、举止、趣好都是外露的,不约简自己,不提高自己的素养,就会影响自己的形象,更会影响工作。在这方面,我想谈三条体会,以就教于各位。
第一,做个正直、正派、诚实、可信的人。要正人先正己,正己先正心,要正自己,先把自己的心摆正。高校虽不是官场,但我们都是从政的人。政者正也,这个“政”字在古代与“正”字是同一个字。从政就要正,如果人不正,心不正,别人就不会信服我们,我们对别人不玩心眼,别人就不会远离我们,而且会与我们说真心话。苏轼有一首题为《鱼》的小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道理。诗为:“湖上游鱼子,初生不畏人。自从识钓饵,相见更无因。”意思是说湖边上游动的小鱼仔,开初时它是不怕人的,自从有人用钓饵钓它以后,再想见它就不容易了。这就说明什么呢?说明它被玩弄过,它识破了人的用心,所以它远离人,为人也如此。古人说,玩人如玩己,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这个道理。咱们都是小人物,千万不要用术,术是雕虫小技,终不能成大事。凡成大器者,大心胸者,都不用术。自己觉得聪明,别人比你更聪明,山外青山楼外楼,能人之上有能人,用个小术,人家一眼就看穿了。大人物不用术,君王就不用术。大人物、大心胸者、君王不用术,那他们怎么办呢?他们用的是谋略、战略。凡是战略家、策略家、谋略家,他们都不玩人,他们是公开的,所用的策略也是公开的。凡是术都与“阴”字相联系,所以我们不能用术。
我们做领导的,不管正手、副手,虽然都不玩术,但是我们必须有智慧、有能力来识破个别人的小术。这一点我觉得也很重要,我们要识透别人的小计、小权术,用一个战略、谋略扭转乾坤,使他的小术鸡飞蛋打。这是我说的第一点体会,做一个正直、正派的人,做一个诚实、可信的人。
第二,要把握好处事做人的分寸。分寸就是把握度,度不够、度过了,结果就会出问题。不及,火候不到;过了,过犹不及。要把握这个度,这是大学问,反映一个人的素养和能力。财、色、酒、气人人都需要,但也要有度;名利人人都要,也要有度。一个人说我不要名利,这是假清高。把握这个度就是不要太刻意,不要太贪求,不要太过度,要留余地,而且得之有理,受之有据。留“余地”很重要,这个“余地”是自己转换的空间,也是别人转换的空间,没有转身的地方,非碰到南墙上不可,所以不要太刻意、太贪求,要把握好分寸。我引述两个人论财、色、酒、气的诗,供各位参考。第一个人是这样来看待财、色、酒、气的:“财是下山猛虎,色是刮骨钢刀,酒是穿肠毒药,气是惹祸根苗,看来四字无用,不如一笔勾销。”第二个人说,你的看法不对。于是也写了六句诗:“无财不成世界,无色路断人稀,无酒不成礼义,无气反被人欺,看来四字有用,劝君量体裁衣。”“量体裁衣”就是把好分寸、把好度。工作和处事都要有分寸,都要有度。例如“果断”与“等待”、“严格”与“宽容”、“放”与“收”等等,都要把度把握好。
把握不好度,说明这个人持事无德,持事无能,在把握度和坚持原则的前提下,还要把这个事情转圆。地球就是圆的,事情也要转圆,又要做到圆而不滑。要和谐,但和谐不是一团和气,不是不讲原则。要和而不同,不同是正常现象,但“和”是前提,不要因为“不同”伤了和气。
第三,凡事要看淡一点,看开一点。所有的事,都要看淡一点、看开一点。要有宽人之心,容人之量。淡有好处啊,看淡点,食物太咸了,兑点水就淡了,淡可化浓。太浓了不好,化不开别人,也化不开自己,最后落得自己苦恼!看开点有什么好处啊?看开一点,开可克闭。一闭塞自己难受,别人也感到难受。所以有人用两句话作座右铭:“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以出世的态度做人。”办事要入世,要有儒家的进取精神,治国平天下,认真干,好好干,要入世,要进入这个世界,进入我们所担负的工作境界,以入世的态度做事;只有这个还不行,还要运用道家的思想,以出世的态度做人,走出这个世界,要有点解脱的思想。工作一天,有苦恼,然后一回家,肩膀头一甩,完了,不想了,明天再说,洒脱一些,何必自寻苦恼呢?烦恼没有用,自我调节,达到心理平衡。
宽人之心,容人之量,是指态度和胸怀而言的,古人说,“要有自查之明”,不自查,不知道自己的对错,也就无法宽人。要有宽人之心,容人之量,不要过于追究。过于追究,“也许天下无可用之人”,一个人,犯点小错误,一直追究到底,追着不放,就是不能宽人、容人。有人说:“做领导的,看不到下级的缺点,会用错人;但老盯着下级的缺点,就会没人用。”这两句很值得我们深思。
未及细虑,又限于水平,拉拉杂杂,谈了以上这些,错误一定很多。但我是把自己当成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一员来谈的,说错说对,我想各位是会包涵的。
本文系作者2010年11月13日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讲演的录音整理稿。
(作者为河南大学原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