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很高兴来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与各位同仁交流一些问题,主要是向大家学习。原河南财经学院是我们西南财经大学的长期友好院校,李校长也是我多年的好朋友,他对我们的支持很多,到这里我感到特别亲切。
河南财经学院和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我国经济和法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今年3月,我们听到两校合并组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好消息,作为兄弟院校,我们表示诚挚的祝贺,祝愿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打造新品牌,续写新辉煌。我相信,我们两校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一定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加强。
我们两校在很多方面的情况都是相同或者相似的。比如说校区的情况、学生和教师规模、学科格局等,大体上都差不多。因此,我们面临的问题也是共同的。下面,我围绕“高等财经政法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与战略选择”这个题目,讲三个问题:一是高等财经政法教育面临的时代背景,二是高等财经政法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三是高等财经政法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先简要介绍一下西南财经大学的情况。西南财经大学的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5年的中国公学和1925年在上海创立的光华大学。抗战爆发后,1938年上海光华大学内迁成都办学。抗战结束以后,上海籍老师回到了上海,其余的教师继续在那个地方办学。在1952、1953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的时候,西南地区17所财经院校、综合大学的部分系科合并组建成四川财经学院。1980年学校从四川省主管划转到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一直到2000年,20年时间都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1985年学校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199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2000年我校以独立建制划转教育部管理。目前我校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
我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3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6000人、研究生6000人、留学生300人,留学生规模比较小,这是我们心中的一个痛。教职工1600多人,其中教师1200人,教师中全职海归博士103人。学校有4万多毕业生在金融系统工作,其中包括一些行长、金融机构的老总。金融学是我校重点打造的一个学科。我校的学科格局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以金融学为重点,经、管、法、文、理、工多学科协调发展。今年,我校的法学拿下了一级学科博士点,还有一个是管理科学与工程。我校国家重点学科有4个,分别是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但非常遗憾的是,我校现在还没有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点36个,硕士点67个,本科专业35个,专业学位有15个。我校也是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我校的资源状况是这样的。有一家出版社,有两本杂志,一个是《经济学家》,一个是《财经科学》。我校还准备在未来几年创办一个金融类的国际性英文期刊。有一个文献中心,生均图书馆面积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排名第一。我校有两个校区,加在一起占地2300亩。这是西南财经大学的基本情况。
一、 高等财经政法教育面临的时代背景
这个问题,我简要地罗列一下就行了。中国高等财经政法教育面临的时代背景,可以从几个视角去思考:第一个视角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二个视角是依法治国、法制社会与法制国家建设;第三个视角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我主要讲两个视角。
第一个视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我认为,目前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最大时代背景,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把科学发展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而且认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未来经济社会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都是学财经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可以说,是国家从经济发展与经济安全这个战略高度提出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性经济结构和金融制度已经或正在进行重大调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现代金融服务业加快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财经政法类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很多很多。一是如何通过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需要的人才?现在的战略新兴产业对人才有什么样的要求?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怎样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怎样进行改革?二是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新要求,在大学建立起动态的学科调整机制,把握未来学科发展的主动权。哪些学科要重点发展?哪些学科要扶持?哪些学科要淘汰掉?对于那些对学科发展没有支撑、市场又不需要的专业,就要把它淘汰掉,这叫市场淘汰机制!三是大学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和人才优势,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在服务和贡献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思考。
第二个视角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视角。今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未来10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关于高等教育,最主要的精神有三点:第一,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二,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主要包括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学校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等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教育要发展,关键靠改革。第三,显著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水平,这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就是对大学的管制正在逐步放开。总体上看,中国的大学受管制的程度较高,大学承担着过多的义务,甚至负重前行。比如在学生就业的问题上,学生就业确实是评价一所大学的重要指标。但我不主张为学生“包办”工作,至少在办学理念上不能这样。我的观点是,我们要做的,是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通过改革创新,增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在未来就业和工作中的竞争力。同时,我们一定要鼓励我们的学生勇敢面向社会,接受市场选择,接受社会评价,这一点非常重要。中国的大学社会关注度很高,而容忍度较低。比如说高校贷款的问题。说老实话,大学贷款建新校区可以说为中国高等教育积累了一笔很大的财富!但社会总是谈论不少、非议很多。
但是,这种情况正在改变。放松大学管制是必然的趋势,而且已经在放开。这里有两个标志:第一是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进入。现在香港的大学与内地的大学抢夺生源,就是一个例子。第二个是民办学院的发展,比如长江商学院。长江商学院没有进入教育部的轨道,但是它进入了国际化和市场化的轨道,打的是“国际牌”和“市场牌”,发展得很好。品牌很重要。我经常讲,为什么长江商学院不在西南财经大学?为什么新东方不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这就是说,现在的民办学院竞争力是很强的。未来理性的教育购买者,在购买教育产品的时候,不会在乎是“国立”还是“民办”。就像我们到商店去买东西,比如买这个茶杯,谁会考虑这个茶杯是国有企业生产的还是民营企业生产的?同样的道理,未来理性的教育购买者,不会在乎是国立还是民办。教育管制放开后,教育部直属的高校也好,省属的学校也好,“985”也好,“211”也好,最终将由市场选择、由社会评价。这是我们在思考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时候,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此外,我们还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这个视角。区域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就我校来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启动,成渝经济区建设马上也要启动,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了,被称为是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这也是我校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机遇。
中国高等财经政法教育,未来面临着这样几个挑战:一是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关于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罗列了这样一些方面: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学生适应社会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等等。这些问题在西南财大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因此,在上周召开的教职工代表大会上,我作了一个学校工作报告,强调指出,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我们必须首先转变我们自己的发展方式。
二是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加剧了高等教育的分化,大学的核心能力建设面临着更大挑战。大学的核心能力,主要是由以学科为龙头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构成的一个体系。为什么说是以学科为龙头的呢?因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都要在学科这个视野和框架的指导下来进行。比如说科研,如果脱离学科这个视野和框架,我们的科研就可能是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凝练不出学科方向,就是“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北方有南方”。人才培养中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建设等,也要与学科相适应。比如我校,数学不搞纯粹的数学,我们强调数理金融,这样就彰显了金融学科特色。我校目前最大的挑战有两个:第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突破。我校本科生源质量非常好,研究生生源质量稍弱一点。现在我们正采取有效措施,比如说举办暑期夏令营,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第二,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突破。这几年,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但还没有根本突破,教师总量、国际化程度、学科分布、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都需要着力去建设。“十二五”期间,我校重点是夯实发展基础,实现重点突破。未来5年,我们的目标是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的研究型财经大学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这需要我们在更长时间跨度、更广空间范围、更高的层次上来谋划未来的发展。
大学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未来大学的竞争是全方位的。首先是区域内高校的竞争,比如说成都几所高校的竞争。然后,是同类型高校的竞争,比如说财经大学之间的竞争。还有就是国外高校的竞争、综合性大学的竞争、民办高校的竞争。
二、 高等财经政法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
未来5年,对我校来说,究竟怎样把握?战略主题是什么?发展主线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关于战略主题。我校未来发展的战略主题,就是“质量优先、内涵发展”。我校“十二五”规划,把“质量优先,内涵发展”作为我们的战略主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也是每一所大学的生命线,是我们的今天,也是我们的明天。我国高等财经政法教育外延式的发展已经基本完成,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由大变强”新的发展阶段,实际上整个中国高等教育都是这样,即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
对于我校来说,外延发展已经完成主要有三个标志:第一,招生规模基本稳定,现在是22000名学生,不会再扩大规模,而是逐步要缩减,缩减到两万人以内。但学生又不能太少,学生人数少了,经费就少,两者是相互牵扯的。第二,学科格局已经基本形成。这个格局就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以金融学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第三,校区建设基本完成,办学条件已经得到根本改善。虽然以后还有一些建设项目,但都不是主要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南财大进入到了一个“由大变强”新的发展阶段。“由小到大”不容易,“由大变强”会更难。“由大变强”的发展难在哪里呢?就难在我们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发展理念决定发展方式,发展方式决定发展质量。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式,从而有什么样的发展质量。“由小到大”的发展,更多地要去考虑怎么扩大规模、怎样建设校区这类外延式发展指标。而“由大变强”的发展就不一样了,更多地要去考虑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指标的突破,做一些“看不见”的事情。我认为,“由大变强”的发展,就是质量优先的内涵式发展,是更具特色的发展、更高水平的发展、更可持续的发展。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必须树立新的理念、建立新的机制。一是要全面转移学校工作重心,把学校工作的重心全面转移到“质量优先、内涵发展”上面。学校每个部门、学院,随时都要考虑质量和内涵的问题。二是学校的资源配置到“质量优先、内涵发展”上来,凡是有利于提高质量、内涵发展的事情,学校都要在资源上优先配置。三是要建立有利于“质量优先,内涵发展”的工作机制,形成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四是要把“质量优先、内涵发展”作为大学组织成员的共同信念,成为大学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个问题,关于发展主线。我校把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作为未来的发展主线。所谓“主线”,至少意味着:第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这个问题很重要;第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要贯穿大学发展的各个方面。我校提出,西南财大要发展,关键靠改革。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破除思想上的禁锢、体制上的束缚和行动上的羁绊。这几年学校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改革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危机忧患意识。我校地处成都,金融学科是我们的一个主攻方向。但是金融的政策中心在北京、实践中心在上海,这对我校是一个挑战。所以,我们正在考虑在北京搭建一个平台,比如说西南财经大学北京研究院,把人才、资源聚集到这个平台上,加强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的紧密联系,更好地参与政策制定。当然,地理位置也不是关键问题。在网络化和学术市场不断趋于同步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在中国西部、四川成都与世界同步,产生顶天立地的成果。2007年1月我带队到美国招聘人才的时候,在留美经济学年会上做了一个演讲,其中我讲了一句话,“不要以为成都远,从我们这个会场到西南财经大学,只需要十几个小时的时间”。
今年,我校获得了四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最近正在抓紧推进。第一项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第二项是经济与管理类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与创新;第三项是改革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第四项是构建新型中外合作办学机制,提升西部高校国际化水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通过改革试点项目这种形式来推进,我校争取到了四项,很不容易。不管有没有钱,我们都要努力做好。因为这对于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未来5年我们将围绕战略主题,着力改革体制机制,构建起适应现代高等财经教育发展需要的、充满活力的、富有效率的、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西南财大的办学活力。
#p#今天,我很高兴来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与各位同仁交流一些问题,主要是向大家学习。原河南财经学院是我们西南财经大学的长期友好院校,李校长也是我多年的好朋友,他对我们的支持很多,到这里我感到特别亲切。
河南财经学院和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我国经济和法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今年3月,我们听到两校合并组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好消息,作为兄弟院校,我们表示诚挚的祝贺,祝愿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打造新品牌,续写新辉煌。我相信,我们两校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一定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加强。
我们两校在很多方面的情况都是相同或者相似的。比如说校区的情况、学生和教师规模、学科格局等,大体上都差不多。因此,我们面临的问题也是共同的。下面,我围绕“高等财经政法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与战略选择”这个题目,讲三个问题:一是高等财经政法教育面临的时代背景,二是高等财经政法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三是高等财经政法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先简要介绍一下西南财经大学的情况。西南财经大学的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5年的中国公学和1925年在上海创立的光华大学。抗战爆发后,1938年上海光华大学内迁成都办学。抗战结束以后,上海籍老师回到了上海,其余的教师继续在那个地方办学。在1952、1953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的时候,西南地区17所财经院校、综合大学的部分系科合并组建成四川财经学院。1980年学校从四川省主管划转到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一直到2000年,20年时间都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1985年学校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199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2000年我校以独立建制划转教育部管理。目前我校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
我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3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6000人、研究生6000人、留学生300人,留学生规模比较小,这是我们心中的一个痛。教职工1600多人,其中教师1200人,教师中全职海归博士103人。学校有4万多毕业生在金融系统工作,其中包括一些行长、金融机构的老总。金融学是我校重点打造的一个学科。我校的学科格局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以金融学为重点,经、管、法、文、理、工多学科协调发展。今年,我校的法学拿下了一级学科博士点,还有一个是管理科学与工程。我校国家重点学科有4个,分别是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但非常遗憾的是,我校现在还没有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点36个,硕士点67个,本科专业35个,专业学位有15个。我校也是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我校的资源状况是这样的。有一家出版社,有两本杂志,一个是《经济学家》,一个是《财经科学》。我校还准备在未来几年创办一个金融类的国际性英文期刊。有一个文献中心,生均图书馆面积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排名第一。我校有两个校区,加在一起占地2300亩。这是西南财经大学的基本情况。
一、 高等财经政法教育面临的时代背景
这个问题,我简要地罗列一下就行了。中国高等财经政法教育面临的时代背景,可以从几个视角去思考:第一个视角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二个视角是依法治国、法制社会与法制国家建设;第三个视角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我主要讲两个视角。
第一个视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我认为,目前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最大时代背景,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把科学发展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而且认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未来经济社会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都是学财经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可以说,是国家从经济发展与经济安全这个战略高度提出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性经济结构和金融制度已经或正在进行重大调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现代金融服务业加快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财经政法类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很多很多。一是如何通过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需要的人才?现在的战略新兴产业对人才有什么样的要求?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怎样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怎样进行改革?二是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新要求,在大学建立起动态的学科调整机制,把握未来学科发展的主动权。哪些学科要重点发展?哪些学科要扶持?哪些学科要淘汰掉?对于那些对学科发展没有支撑、市场又不需要的专业,就要把它淘汰掉,这叫市场淘汰机制!三是大学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和人才优势,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在服务和贡献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思考。
第二个视角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视角。今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未来10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关于高等教育,最主要的精神有三点:第一,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二,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主要包括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学校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等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教育要发展,关键靠改革。第三,显著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水平,这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就是对大学的管制正在逐步放开。总体上看,中国的大学受管制的程度较高,大学承担着过多的义务,甚至负重前行。比如在学生就业的问题上,学生就业确实是评价一所大学的重要指标。但我不主张为学生“包办”工作,至少在办学理念上不能这样。我的观点是,我们要做的,是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通过改革创新,增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在未来就业和工作中的竞争力。同时,我们一定要鼓励我们的学生勇敢面向社会,接受市场选择,接受社会评价,这一点非常重要。中国的大学社会关注度很高,而容忍度较低。比如说高校贷款的问题。说老实话,大学贷款建新校区可以说为中国高等教育积累了一笔很大的财富!但社会总是谈论不少、非议很多。
但是,这种情况正在改变。放松大学管制是必然的趋势,而且已经在放开。这里有两个标志:第一是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进入。现在香港的大学与内地的大学抢夺生源,就是一个例子。第二个是民办学院的发展,比如长江商学院。长江商学院没有进入教育部的轨道,但是它进入了国际化和市场化的轨道,打的是“国际牌”和“市场牌”,发展得很好。品牌很重要。我经常讲,为什么长江商学院不在西南财经大学?为什么新东方不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这就是说,现在的民办学院竞争力是很强的。未来理性的教育购买者,在购买教育产品的时候,不会在乎是“国立”还是“民办”。就像我们到商店去买东西,比如买这个茶杯,谁会考虑这个茶杯是国有企业生产的还是民营企业生产的?同样的道理,未来理性的教育购买者,不会在乎是国立还是民办。教育管制放开后,教育部直属的高校也好,省属的学校也好,“985”也好,“211”也好,最终将由市场选择、由社会评价。这是我们在思考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时候,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此外,我们还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这个视角。区域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就我校来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启动,成渝经济区建设马上也要启动,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了,被称为是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这也是我校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机遇。
中国高等财经政法教育,未来面临着这样几个挑战:一是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关于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罗列了这样一些方面: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学生适应社会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等等。这些问题在西南财大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因此,在上周召开的教职工代表大会上,我作了一个学校工作报告,强调指出,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我们必须首先转变我们自己的发展方式。
二是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加剧了高等教育的分化,大学的核心能力建设面临着更大挑战。大学的核心能力,主要是由以学科为龙头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构成的一个体系。为什么说是以学科为龙头的呢?因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都要在学科这个视野和框架的指导下来进行。比如说科研,如果脱离学科这个视野和框架,我们的科研就可能是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凝练不出学科方向,就是“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北方有南方”。人才培养中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建设等,也要与学科相适应。比如我校,数学不搞纯粹的数学,我们强调数理金融,这样就彰显了金融学科特色。我校目前最大的挑战有两个:第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突破。我校本科生源质量非常好,研究生生源质量稍弱一点。现在我们正采取有效措施,比如说举办暑期夏令营,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第二,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突破。这几年,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但还没有根本突破,教师总量、国际化程度、学科分布、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都需要着力去建设。“十二五”期间,我校重点是夯实发展基础,实现重点突破。未来5年,我们的目标是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的研究型财经大学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这需要我们在更长时间跨度、更广空间范围、更高的层次上来谋划未来的发展。
大学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未来大学的竞争是全方位的。首先是区域内高校的竞争,比如说成都几所高校的竞争。然后,是同类型高校的竞争,比如说财经大学之间的竞争。还有就是国外高校的竞争、综合性大学的竞争、民办高校的竞争。
二、 高等财经政法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
未来5年,对我校来说,究竟怎样把握?战略主题是什么?发展主线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关于战略主题。我校未来发展的战略主题,就是“质量优先、内涵发展”。我校“十二五”规划,把“质量优先,内涵发展”作为我们的战略主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也是每一所大学的生命线,是我们的今天,也是我们的明天。我国高等财经政法教育外延式的发展已经基本完成,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由大变强”新的发展阶段,实际上整个中国高等教育都是这样,即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
对于我校来说,外延发展已经完成主要有三个标志:第一,招生规模基本稳定,现在是22000名学生,不会再扩大规模,而是逐步要缩减,缩减到两万人以内。但学生又不能太少,学生人数少了,经费就少,两者是相互牵扯的。第二,学科格局已经基本形成。这个格局就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以金融学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第三,校区建设基本完成,办学条件已经得到根本改善。虽然以后还有一些建设项目,但都不是主要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南财大进入到了一个“由大变强”新的发展阶段。“由小到大”不容易,“由大变强”会更难。“由大变强”的发展难在哪里呢?就难在我们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发展理念决定发展方式,发展方式决定发展质量。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式,从而有什么样的发展质量。“由小到大”的发展,更多地要去考虑怎么扩大规模、怎样建设校区这类外延式发展指标。而“由大变强”的发展就不一样了,更多地要去考虑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指标的突破,做一些“看不见”的事情。我认为,“由大变强”的发展,就是质量优先的内涵式发展,是更具特色的发展、更高水平的发展、更可持续的发展。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必须树立新的理念、建立新的机制。一是要全面转移学校工作重心,把学校工作的重心全面转移到“质量优先、内涵发展”上面。学校每个部门、学院,随时都要考虑质量和内涵的问题。二是学校的资源配置到“质量优先、内涵发展”上来,凡是有利于提高质量、内涵发展的事情,学校都要在资源上优先配置。三是要建立有利于“质量优先,内涵发展”的工作机制,形成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四是要把“质量优先、内涵发展”作为大学组织成员的共同信念,成为大学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二个问题,关于发展主线。我校把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作为未来的发展主线。所谓“主线”,至少意味着:第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这个问题很重要;第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要贯穿大学发展的各个方面。我校提出,西南财大要发展,关键靠改革。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破除思想上的禁锢、体制上的束缚和行动上的羁绊。这几年学校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改革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危机忧患意识。我校地处成都,金融学科是我们的一个主攻方向。但是金融的政策中心在北京、实践中心在上海,这对我校是一个挑战。所以,我们正在考虑在北京搭建一个平台,比如说西南财经大学北京研究院,把人才、资源聚集到这个平台上,加强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的紧密联系,更好地参与政策制定。当然,地理位置也不是关键问题。在网络化和学术市场不断趋于同步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在中国西部、四川成都与世界同步,产生顶天立地的成果。2007年1月我带队到美国招聘人才的时候,在留美经济学年会上做了一个演讲,其中我讲了一句话,“不要以为成都远,从我们这个会场到西南财经大学,只需要十几个小时的时间”。
今年,我校获得了四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最近正在抓紧推进。第一项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第二项是经济与管理类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与创新;第三项是改革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第四项是构建新型中外合作办学机制,提升西部高校国际化水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通过改革试点项目这种形式来推进,我校争取到了四项,很不容易。不管有没有钱,我们都要努力做好。因为这对于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未来5年我们将围绕战略主题,着力改革体制机制,构建起适应现代高等财经教育发展需要的、充满活力的、富有效率的、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西南财大的办学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