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世安:大学的理念及治理

  来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有一种回家的感觉。第一,我们两校都是财经类的院校,是同行;第二,我们两校同处于中部地区,面临同样的外部环境,承担着共同的发展使命;第三,我曾多次到原河南财经学院来,这是第三次了。1998年和2008年,受教育部的委托,我参加了对河南财经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亲眼目睹了河南财经学院的发展历程。这一次,两校合并,更名成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可以说是开辟了新的纪元。此时,学校党委、行政组织进行大学发展高层论坛,邀请一批专家来进行讲学,我觉得这是高瞻远瞩之举。

  我自己算不上“高峰”,只不过是在江西财经大学当了较长时间的学校领导,有那么一些体会。我自己也不是学教育学的,只是因为当学校的领导,对学校教育、办学理念这方面,我要去学习一些东西,掌握一些东西。所以,我今天给大家汇报的问题不一定讲得对,只是介绍自己工作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与大家交流和共勉。

  我汇报的题目是“大学的理念及治理”。给大家讲七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关于大学的演进;第二,关于大学的理念;第三,关于大学的功能;第四,关于大学的特征;第五,关于大学的文化;第六,关于大学的治理;第七,关于大学的崛起。

  一、 关于大学的演进

  我从三个方面来谈,即大学的起源、大学发展的阶段和大学发展的趋势。大学的起源在我们中国来说,往往把它看成一种书院文化。其中最有名气的是岳麓书院,岳麓书院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坐落在湖南大学里,整个管理委托湖南大学来进行。湖南大学的师生员工凭工作证、学生证可以免费参观,外面的人凭门票进入。正因为如此,湖南大学在宣传学校形象的时候,自诩为千年学府。当然,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世界第一所大学是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它产生于1088年。

  关于大学的发展,我把它归纳为三个阶段:最初的大学,是为教会培养神职人员的,培养神父、培养牧师。2005年,我到维也纳经济大学访问,他们陪同我访问了奥地利科学院。奥地利科学院设在一所教堂里,而这所教堂曾是维也纳大学的前身,僧侣们住宿的地方就是维也纳大学的学生宿舍。我去时,奥地利科学院正在举办一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教堂的穹顶之下,一群科学家正在进行着学术探讨,宗教和科学如此地融合在一起,令人遐想。我到过剑桥大学,根据校方给我作的介绍,剑桥的学生在正式考试时,一定要穿上学士长袍,显出来绅士的风度。在毕业典礼时,每个学生要发一把剑,学生到社会以后,如果违反了学校教学培养的宗旨,就用剑自裁吧。也就是说剑桥大学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具有绅士风度的人才。总的来说,大学的初期,它非常重视对人的培养和教育。

  大学的进一步发展是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工业的细分,我们的专业学科也在不断地细分,由此,大学的教育更多地是一种专门知识的教育,人才也更多地是一种专门人才的培养,也就是说由传统的对人的教育,转化成对专业的教育。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通过反思工业革命时代下的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要对人的教育的复归,也就是说要体现对人的教育的这种复归。所以,我们现在一再强调,要加强素质教育,加强通识教育,加强实践教育。说到底,大学的发展是按照马克思所讲的,是一种否定之否定,螺旋形上升,体现了发展的阶段性。

  从未来来看,大学教育将呈现哪几种发展趋势呢?我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趋势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有一个划分,毛入学率在15%以下,属于精英教育;15%~50%之内,称之为大众化教育;50%以上,称之为普及教育。到现在为止,我国高校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5%,已经迈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而在发达国家,毛入学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七八十以上,进入了普及化的教育。

  为什么高等教育会出现大众化的趋势?究其原因,一个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个是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更多的大学生。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指出,在泰德时代,每10名工人中,就有9人干体力活;到20世纪50年代,干体力活的人占多数;到90年代,干体力活的人占20%;到2010年,干体力活的人大约在10%左右。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它要求更多的具有更多学识的大学生。从这个角度看,高等教育出现大众化的趋势。

  第二个趋势是产学研一体化。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卡斯特斯指出,如果知识信息是知识经济的电流,那么大学就是产生这种电流的发电机之一。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推进,大学作为产生知识信息的发动机,必然要求做到产学研的一体化。以国内大学为例,中南大学,有17个重点学科,其中13个就办了公司,无形资产达到1.4亿元,公司为学校提供的科研经费达到6个亿。也就是说,学校的重点学科,既是国家的重点学科,同时又是有影响的公司,通过这种学科和公司的结合,产学研的一体化,不断推进了学科的建设,同时也创造了经济效益。

  我到德国维尔兹堡应用科技大学、杜塞尔多夫应用科技大学访问,与他们交流,其中谈到师资培养的问题。这两所学校对招聘老师的条件有两条:一是必须具有博士学位;二是必须具有5年在企业工作的经历,而且他们要考察应聘人员来自的企业是否是著名的跨国企业。也就是说他们两校所聘请的老师,本身不仅具有高深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具有丰富的企业阅历,从而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好地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英国、法国、荷兰等国家,政府将一所高校就业率的高低作为拨款的依据之一。也就是学术高校不能关起门来办学,必须与社会紧密相结合,必须满足社会的需求。

  第三个趋势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来源国际化;二是教师的来源国际化;三是教学科研的国际化。我到国外的一些大学去参观,在他们的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厅堂里,插着许多个国家的国旗,代表着这个学校有来自于多少个国家的留学生。插的国旗越多,代表着这个学校的国际化程度越高。英国的外国留学生占全英大学生人数的12%,但是这些留学生所交纳的学费却相当于英国本国学生所交纳的全部学费。在澳大利亚,教育产出收入位居于第三产业的首位。这反映出这种国际化的交流,不仅是一种思想意识和青年学生的交流,而且成为这些学校发展第三产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老师招聘方面,也是面向全球招聘,在网上发布信息,面向全球招聘和选拔。至于在教学、科研方面的国际化合作,更是比比皆是。国外的很多大学还规定,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至少有半年时间在国外大学学习,并取得学分,否则不予毕业。这方面的要求都体现了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第四个趋势是高等教育的多元化。高等教育的多元化首先表现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如在欧洲发达国家,高校的资金来源是多个方面的。学杂费这一块只占其总额经费的10%,政府拨款占23%,另外教育主管部门、其他部门、企业研发、社会捐赠、校友回报等经费都构成了学校的经费来源。我们国内的大学可能比较多地来自于政府拨款,来自于学费收入,而来自于其他的专项拨款,来自于社会的捐赠、校友的反馈,所占的比重很小。这种多元化还表现在办学形式的多元化,比如不仅有全日制教育,还有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网络远程等多种办学的形式。

  第五个趋势是创业教育广泛化。1947年,哈佛商学院教授赖斯·麦斯首先在MBA教育中开设了创业企业管理这门课,后来在高校中逐步地普遍开设创业教育、创业管理等方面的课程。美国学者科林波尔指出,未来的人应该有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护照;一本是职业性的护照;一本是证明事业心和开拓精神的护照。也就是说,我们的大学不能只培养学生的学术水平,学校颁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只是肯定了毕业生的学术水平,比如说达到了本科,达到了硕士,达到了博士这方面的水平;但是,在职业方面,他们能够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尤其是他们有没有事业心和开拓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事业心和开拓能力,就是要求有一种创新的精神。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开拓事业的精神和能力,我们后来把它翻译成“创业教育”。这种创业教育已经出现广泛化的趋势,现已在高校普遍开设。

  1998年美国已经有1400多所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而且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占美国大学毕业生的20%。中国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有多少呢?有的说是2%,也有的说是0.2%,反正是非常之少。这种创业教育不仅在高校,而且在中小学兴起,如美国、日本、以色列小学的早起会,法国中学的中学生怎样办企业,以及风靡全球的DIY(自己动手自己做)等,从小时候开始就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前段时间流行于网上的一张照片,讲的是美国俄勒冈州一个7岁的小女孩朱丽·墨菲,在街头摆摊,卖柠檬水,被当地的卫生官员以她没有卫生执照为由,把她的摊子掀翻了,不准她卖。这个事情经过媒体披露之后,引起了群众强烈反对。大家知道,国外的孩子年满18岁,必须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家里再不给他们一分钱,那么他们怎么去挣钱?他们从小就要学挣钱的本领,卖柠檬水、摆小摊就是他们挣钱的一种机会。在舆论的压力下,州官员出面道歉,表示卫生官员在执法的时候必须兼顾这些孩子们的创业热情,对他们要进行保护。从这么一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外创业教育是非常广泛的。

  最后一个趋势是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首先表现在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我个人认为,教育理念现代化即要强调对人格的塑造。在前面我们已经谈到,大学教育曾由对人的教育演进到对物的教育,现在有必要回归对人的教育,对他们的素质、人格加以塑造。其次,教育理念现代化要强调团队精神的培育。在国外的大学,老师所布置的作业,所阅读的案例,是非常庞大的,一个人要独立完成这个案例,完成这个大作业是绝对不可能的,必须成立小组,分工负责,最后进行集成,才能把作业完成。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培育团队精神。

  除了教育理念的现代化,还包括办学条件的现代化。在国外,校园网、网上教学、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仿真试验室、数字图书馆、办公自动化等现代化的东西都是最先在高校实现,或者应用,或者推广,体现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二、 关于大学的理念

  在这里我想谈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理念的演进;一是大学理念的哲学基础。从大学理念演进来说,有这么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洪堡思想,于20世纪30年代,由德国柏林大学的校长洪堡提出。洪堡思想是指在大学不仅要进行教学,而且还要强调研究。洪堡指出,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和学术教学自治的中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洪堡的这一思想在德国没有得到实现,但在美国得到了实现。具体表现在美国的大学设立了研究生院,专门开展研究生教育,从事科学研究。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提出的大学教育理念,他们认为,大学教育应当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大学不只是要研究高深的学问,进行学术教学自治,作为一种区域性的大学,还应该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我到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访问,其中谈到如何对教师进行考核。美国的高校对老师同样要进行考核,那么他们是怎么进行的呢?第一,考核老师过去一年的教学科研情况,比如说上了多少课,发表多少文章、成果;第二,考核老师对学校所做的贡献;第三,考核老师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关于第一项考核,我们很好理解,因为我们中国的高校都是如此来做的。第二项考核经过解释我也明白了它的考核内涵。大家知道,在国外的大学,尤其在欧洲的大学,是一种扁平式管理,每个教授不是上了几节课就行,而要承担一定的学校事务。比如说我们到国外某所高校去进行学术交流,他们的外办接待了我们,但是我们不是跟外办去谈,而是和负责中美高校交流的某某教授去谈。会谈的结果还要经过教授委员会讨论,通过了以后,外办照着办理就是了。就是说国外高校的教授具有很大的权力,这种权力不仅仅是学术权力,而且在学校的事务中,教授也有权力。好比如我们的老师,还要当辅导员,当班主任,要考核你这个职务干得怎么样,所承担的学校事务干得怎么样。关于社会服务怎么进行理解呢?我当时与他们交流,我说高校的老师,做好教学,做好科研,这就是对社会的贡献啊!他们给我解释,高校的老师是不是企业的董事,是不是企业的顾问?是不是有能力给企业出谋划策?这就是他们要考察的社会服务的情况。所以威斯康星思想,就是强调大学应当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三个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卡耐基思想。卡耐基教育基金会的主席、原加州大学校长卡拉卡提出,大学教育应当国际化。

  第四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兴起来的创业教育,大学教育应当培养学生开拓事业的精神和能力。美国的戴维·比奇有一篇名为《创造美国工作机会》的文章,指出小企业是如何给大多数人提供工作的。他把各种各样的企业分成了几种类型:第一种是大象公司,是指对经济环境的变化不能积极适应的大企业;第二种是耗子公司,是指家庭作坊式的没有发展前景的公司;第三种是瞪羚公司,是指基于创新型的高成长性的企业。这种企业规模不大,但是具有高成长性,具有创新性,大学毕业生,应创办这类企业,这类企业为美国创造了80%的就业机会。江泽民同志也谈到,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如果我们能培养出更多的这种创业者,就可以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上述理念的演进归纳起来,它们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呢?一是认识论的基础,也就是大学的内在价值,是要以“闲暇的好奇”,去探究“高深的学问”。为此,大学应当崇尚学术,追求真理,传承文化,不断创新。什么是大学?就是一群老师、一群学生聚合在一起,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手段、工具,在一起自由地、开放地探讨未来,探讨科学,探讨知识,探讨真理,这就是一所大学,这就叫做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训,“让自由之风永远吹拂”,可以说是对这一认识论基础的解说。

  大学理念的另一种解释,即政治论的基础,也就是大学的外在价值,是要以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为己任。为此大学应以人为本,诚信敬业,深入社会,造福人类。美国哈佛大学的校训,“为增长才干走进来,为服务社会走出去”,可以说是对这一政治论基础的解释。我前面所谈到的威斯康星思想,谈到的创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都体现了政治论的基础。

  关于这二者如何来看呢?前者是大学的内在价值,后者是大学的外在价值,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从这样对大学的理解出发,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办学往往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种办学倾向是把学校当做企业来办,学校为的是谋利,谋利的对象是学生。也就是说把办学的目标功利化,办学就是挣钱。这就背离了大学的内在价值。另外一种倾向是象牙塔里做道场,闭门造车,关门办学,不食人间烟火,不知道时代的跟进,年年拿起破烂陈旧的讲义、讲稿,不加以更新,不加以变化,不去调查了解社会的实践、形势的变化,远远地脱离社会、脱离实践,这就背离了大学的外在价值。在我们的办学倾向中,可以说这两种倾向都存在,而这两种倾向都有悖于大学的理念。

  三、 关于大学的功能

  在这里我谈两点:一是大学的本质;二是大学的功能。大学的本质是什么?通过对前面大学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分析和探讨,我个人认为,大学的本质是创造知识的自由人联合体。“自由人联合体”的提法是马克思提出来的。在1894年1月9日,有两位意大利记者向恩格斯写信,想请恩格斯为他们新创办的《新纪元》周刊题词。记者在信里要求恩格斯用最简短的字句来表达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但丁曾经说过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旧纪元。接到这封信之后,恩格斯给他们回了一封信,在信里这样写道:“要用不多几个字来表述未来新时代的思想,同时又不坠入空想社会主义,又不流于空泛辞藻,这个任务几乎是难以完成的。我打算从马克思的著作中给您寻找一行您所要求的题词。马克思是当代唯一能够和伟大的佛罗伦萨(但丁)相提并论的社会主义者。但是,除了从《共产党宣言》摘出下列一段话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来了。”他摘出的话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54个字,用最简洁的语言勾画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的新纪元构想。在《资本论》第1卷第1章第4节中,马克思进而概括了“自由人联合体”6个字,希望用联合体形式来取代旧纪元,而联合体是由自由人的发展所构成的。

  把这种“自由人联合体”的设想放到高校来看的话,可能在一定意义上,高校就是一种自由人联合体。在新中国成立前,教师是自由职业者,大家知道,鲁迅到了许多大学去当教授,今天在这里,明天在那里,哪里聘他就到哪里去,流动性很大,是自由职业者。学生呢,也是多样的选择,我到这个学校,不行,我转学,转到另外一个学校去,都是很自由的。教,是很自由的,学,也是很自由的。所以在一定意义上,高校可能更多地,或者更靠近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构想的这种自由人联合体。老师和学生自由地聚合在一起干什么呢?干的就是创造知识。我个人认为,大学与其他学校的根本性区别,就在于其他学校也许是以传授知识为重,而大学必须以创造知识为重,否则其就不能称为大学。

  从大学的本质是创造知识的自由人联合体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大学的相关功能。一是人才培养。大学是办学的,办学就要进行人才的培养,所以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任务。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指出:“基础教育是使人成其为人的教育,而高等教育是使人成其为才的教育。”也就是说高校不仅培养人,而且要培养人才。二是科学研究。三是社会服务。四是文明传承。徐显明将大学的文明传承和文化交流放置在全球和谐、和平这个角度上来思考。为什么高等教育要国际化?就是要把不同的文化放在大学这个平台上进行融合,以减少文化冲突和战争爆发。一个高校的文化影响是深远的,以至于在美国流传这么一句话:“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就是说大学的文明传承,对于一个国家,以至于全球,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四、 关于大学的特征

  根据大学的本质和功能,大学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我把它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四位一体。前面所讲的大学的四项功能,是每一所高校都应该考虑的内容。我们看一看美国《新闻周刊》对全美大学排行的指标,考核的内容包括学术地位、毕业生的情况、教学资源、学生选择、获取经费、校友捐赠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明传承等,通过上述指标反映出来。当然,对于某一个学校来讲,有的偏重于人才培养,我们把它称之为教学型高校;有的偏重于科学研究,我们就把它称之为研究型高校。就是说根据不同的重点,就出现了不同的大学类型的划分,但是,四位一体是对每一所高校的一种共同的评价。

  (二)创造知识。大学的本质既然是创造知识,就要求学校的体制机制保证个性能够充分地发展,同时提供保证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为什么在大学要实行学分制?就在于要给学生的发展以充分的个性的发展空间和时间。为什么大学的课程要设置选修课?就在于要给学生自由的个性的发展空间。为什么大一时安排的课程比较重,到大二、大三、大四,周课时逐步地减少,在硕士研究生阶段课时又更少,到博士研究生的时候,课时又更少?就在于要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在国外,这种选修课程的比重、数量、门数是非常惊人的,哈佛大学达到了一个学生一门选修课程,比如说它有一万个学生,就有一万门选修课程可以供学生选修。哈佛大学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给学生、老师充分提供平台,使他们有充分的个性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三)科研兴教。既然大学的本质是创造知识,那么知识的创造有赖于科研,有赖于浓郁的学术氛围和环境,才能不断地创造知识,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我在江西财大任职时反复强调,对于江西财经大学来说,科研不是强调得过了头,而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因为我们远远未达到科研的自信和自觉。

  (四)教授治学。创造知识,科研兴教,激励个性发展,依靠主体是谁?是教授。因此,在大学要强调教授治学,教授就是大学,有好的教授就有好的大学,没有好的教授,就没有好的大学。教授治学是通过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来实现对学术的治理。正因如此,在大学里要特别强调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五)民主管理。因为大学的本质是创造知识的自由人联合体,所以,它的管理应该是一种民主的、自由的、宽松的、兼容的管理方式。无论是创造知识也好,还是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发展也好,都要求大学有一种自由、宽松、民主的氛围。因此,大学不仅要盖大楼、育大师,而且还要养大气、博大爱。

  #p#来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有一种回家的感觉。第一,我们两校都是财经类的院校,是同行;第二,我们两校同处于中部地区,面临同样的外部环境,承担着共同的发展使命;第三,我曾多次到原河南财经学院来,这是第三次了。1998年和2008年,受教育部的委托,我参加了对河南财经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亲眼目睹了河南财经学院的发展历程。这一次,两校合并,更名成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可以说是开辟了新的纪元。此时,学校党委、行政组织进行大学发展高层论坛,邀请一批专家来进行讲学,我觉得这是高瞻远瞩之举。

  我自己算不上“高峰”,只不过是在江西财经大学当了较长时间的学校领导,有那么一些体会。我自己也不是学教育学的,只是因为当学校的领导,对学校教育、办学理念这方面,我要去学习一些东西,掌握一些东西。所以,我今天给大家汇报的问题不一定讲得对,只是介绍自己工作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与大家交流和共勉。

  我汇报的题目是“大学的理念及治理”。给大家讲七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关于大学的演进;第二,关于大学的理念;第三,关于大学的功能;第四,关于大学的特征;第五,关于大学的文化;第六,关于大学的治理;第七,关于大学的崛起。

  一、 关于大学的演进

  我从三个方面来谈,即大学的起源、大学发展的阶段和大学发展的趋势。大学的起源在我们中国来说,往往把它看成一种书院文化。其中最有名气的是岳麓书院,岳麓书院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坐落在湖南大学里,整个管理委托湖南大学来进行。湖南大学的师生员工凭工作证、学生证可以免费参观,外面的人凭门票进入。正因为如此,湖南大学在宣传学校形象的时候,自诩为千年学府。当然,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世界第一所大学是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它产生于1088年。

  关于大学的发展,我把它归纳为三个阶段:最初的大学,是为教会培养神职人员的,培养神父、培养牧师。2005年,我到维也纳经济大学访问,他们陪同我访问了奥地利科学院。奥地利科学院设在一所教堂里,而这所教堂曾是维也纳大学的前身,僧侣们住宿的地方就是维也纳大学的学生宿舍。我去时,奥地利科学院正在举办一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教堂的穹顶之下,一群科学家正在进行着学术探讨,宗教和科学如此地融合在一起,令人遐想。我到过剑桥大学,根据校方给我作的介绍,剑桥的学生在正式考试时,一定要穿上学士长袍,显出来绅士的风度。在毕业典礼时,每个学生要发一把剑,学生到社会以后,如果违反了学校教学培养的宗旨,就用剑自裁吧。也就是说剑桥大学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具有绅士风度的人才。总的来说,大学的初期,它非常重视对人的培养和教育。

  大学的进一步发展是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工业的细分,我们的专业学科也在不断地细分,由此,大学的教育更多地是一种专门知识的教育,人才也更多地是一种专门人才的培养,也就是说由传统的对人的教育,转化成对专业的教育。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通过反思工业革命时代下的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要对人的教育的复归,也就是说要体现对人的教育的这种复归。所以,我们现在一再强调,要加强素质教育,加强通识教育,加强实践教育。说到底,大学的发展是按照马克思所讲的,是一种否定之否定,螺旋形上升,体现了发展的阶段性。

  从未来来看,大学教育将呈现哪几种发展趋势呢?我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趋势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有一个划分,毛入学率在15%以下,属于精英教育;15%~50%之内,称之为大众化教育;50%以上,称之为普及教育。到现在为止,我国高校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5%,已经迈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而在发达国家,毛入学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七八十以上,进入了普及化的教育。

  为什么高等教育会出现大众化的趋势?究其原因,一个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个是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更多的大学生。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指出,在泰德时代,每10名工人中,就有9人干体力活;到20世纪50年代,干体力活的人占多数;到90年代,干体力活的人占20%;到2010年,干体力活的人大约在10%左右。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它要求更多的具有更多学识的大学生。从这个角度看,高等教育出现大众化的趋势。

  第二个趋势是产学研一体化。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卡斯特斯指出,如果知识信息是知识经济的电流,那么大学就是产生这种电流的发电机之一。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推进,大学作为产生知识信息的发动机,必然要求做到产学研的一体化。以国内大学为例,中南大学,有17个重点学科,其中13个就办了公司,无形资产达到1.4亿元,公司为学校提供的科研经费达到6个亿。也就是说,学校的重点学科,既是国家的重点学科,同时又是有影响的公司,通过这种学科和公司的结合,产学研的一体化,不断推进了学科的建设,同时也创造了经济效益。

  我到德国维尔兹堡应用科技大学、杜塞尔多夫应用科技大学访问,与他们交流,其中谈到师资培养的问题。这两所学校对招聘老师的条件有两条:一是必须具有博士学位;二是必须具有5年在企业工作的经历,而且他们要考察应聘人员来自的企业是否是著名的跨国企业。也就是说他们两校所聘请的老师,本身不仅具有高深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具有丰富的企业阅历,从而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好地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英国、法国、荷兰等国家,政府将一所高校就业率的高低作为拨款的依据之一。也就是学术高校不能关起门来办学,必须与社会紧密相结合,必须满足社会的需求。

  第三个趋势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来源国际化;二是教师的来源国际化;三是教学科研的国际化。我到国外的一些大学去参观,在他们的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厅堂里,插着许多个国家的国旗,代表着这个学校有来自于多少个国家的留学生。插的国旗越多,代表着这个学校的国际化程度越高。英国的外国留学生占全英大学生人数的12%,但是这些留学生所交纳的学费却相当于英国本国学生所交纳的全部学费。在澳大利亚,教育产出收入位居于第三产业的首位。这反映出这种国际化的交流,不仅是一种思想意识和青年学生的交流,而且成为这些学校发展第三产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老师招聘方面,也是面向全球招聘,在网上发布信息,面向全球招聘和选拔。至于在教学、科研方面的国际化合作,更是比比皆是。国外的很多大学还规定,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至少有半年时间在国外大学学习,并取得学分,否则不予毕业。这方面的要求都体现了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第四个趋势是高等教育的多元化。高等教育的多元化首先表现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如在欧洲发达国家,高校的资金来源是多个方面的。学杂费这一块只占其总额经费的10%,政府拨款占23%,另外教育主管部门、其他部门、企业研发、社会捐赠、校友回报等经费都构成了学校的经费来源。我们国内的大学可能比较多地来自于政府拨款,来自于学费收入,而来自于其他的专项拨款,来自于社会的捐赠、校友的反馈,所占的比重很小。这种多元化还表现在办学形式的多元化,比如不仅有全日制教育,还有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网络远程等多种办学的形式。

  第五个趋势是创业教育广泛化。1947年,哈佛商学院教授赖斯·麦斯首先在MBA教育中开设了创业企业管理这门课,后来在高校中逐步地普遍开设创业教育、创业管理等方面的课程。美国学者科林波尔指出,未来的人应该有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护照;一本是职业性的护照;一本是证明事业心和开拓精神的护照。也就是说,我们的大学不能只培养学生的学术水平,学校颁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只是肯定了毕业生的学术水平,比如说达到了本科,达到了硕士,达到了博士这方面的水平;但是,在职业方面,他们能够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尤其是他们有没有事业心和开拓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事业心和开拓能力,就是要求有一种创新的精神。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开拓事业的精神和能力,我们后来把它翻译成“创业教育”。这种创业教育已经出现广泛化的趋势,现已在高校普遍开设。

  1998年美国已经有1400多所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而且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占美国大学毕业生的20%。中国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有多少呢?有的说是2%,也有的说是0.2%,反正是非常之少。这种创业教育不仅在高校,而且在中小学兴起,如美国、日本、以色列小学的早起会,法国中学的中学生怎样办企业,以及风靡全球的DIY(自己动手自己做)等,从小时候开始就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前段时间流行于网上的一张照片,讲的是美国俄勒冈州一个7岁的小女孩朱丽·墨菲,在街头摆摊,卖柠檬水,被当地的卫生官员以她没有卫生执照为由,把她的摊子掀翻了,不准她卖。这个事情经过媒体披露之后,引起了群众强烈反对。大家知道,国外的孩子年满18岁,必须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家里再不给他们一分钱,那么他们怎么去挣钱?他们从小就要学挣钱的本领,卖柠檬水、摆小摊就是他们挣钱的一种机会。在舆论的压力下,州官员出面道歉,表示卫生官员在执法的时候必须兼顾这些孩子们的创业热情,对他们要进行保护。从这么一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外创业教育是非常广泛的。

  最后一个趋势是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首先表现在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我个人认为,教育理念现代化即要强调对人格的塑造。在前面我们已经谈到,大学教育曾由对人的教育演进到对物的教育,现在有必要回归对人的教育,对他们的素质、人格加以塑造。其次,教育理念现代化要强调团队精神的培育。在国外的大学,老师所布置的作业,所阅读的案例,是非常庞大的,一个人要独立完成这个案例,完成这个大作业是绝对不可能的,必须成立小组,分工负责,最后进行集成,才能把作业完成。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培育团队精神。

  除了教育理念的现代化,还包括办学条件的现代化。在国外,校园网、网上教学、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仿真试验室、数字图书馆、办公自动化等现代化的东西都是最先在高校实现,或者应用,或者推广,体现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二、 关于大学的理念

  在这里我想谈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理念的演进;一是大学理念的哲学基础。从大学理念演进来说,有这么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洪堡思想,于20世纪30年代,由德国柏林大学的校长洪堡提出。洪堡思想是指在大学不仅要进行教学,而且还要强调研究。洪堡指出,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和学术教学自治的中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洪堡的这一思想在德国没有得到实现,但在美国得到了实现。具体表现在美国的大学设立了研究生院,专门开展研究生教育,从事科学研究。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提出的大学教育理念,他们认为,大学教育应当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大学不只是要研究高深的学问,进行学术教学自治,作为一种区域性的大学,还应该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我到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访问,其中谈到如何对教师进行考核。美国的高校对老师同样要进行考核,那么他们是怎么进行的呢?第一,考核老师过去一年的教学科研情况,比如说上了多少课,发表多少文章、成果;第二,考核老师对学校所做的贡献;第三,考核老师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关于第一项考核,我们很好理解,因为我们中国的高校都是如此来做的。第二项考核经过解释我也明白了它的考核内涵。大家知道,在国外的大学,尤其在欧洲的大学,是一种扁平式管理,每个教授不是上了几节课就行,而要承担一定的学校事务。比如说我们到国外某所高校去进行学术交流,他们的外办接待了我们,但是我们不是跟外办去谈,而是和负责中美高校交流的某某教授去谈。会谈的结果还要经过教授委员会讨论,通过了以后,外办照着办理就是了。就是说国外高校的教授具有很大的权力,这种权力不仅仅是学术权力,而且在学校的事务中,教授也有权力。好比如我们的老师,还要当辅导员,当班主任,要考核你这个职务干得怎么样,所承担的学校事务干得怎么样。关于社会服务怎么进行理解呢?我当时与他们交流,我说高校的老师,做好教学,做好科研,这就是对社会的贡献啊!他们给我解释,高校的老师是不是企业的董事,是不是企业的顾问?是不是有能力给企业出谋划策?这就是他们要考察的社会服务的情况。所以威斯康星思想,就是强调大学应当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三个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卡耐基思想。卡耐基教育基金会的主席、原加州大学校长卡拉卡提出,大学教育应当国际化。

  第四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兴起来的创业教育,大学教育应当培养学生开拓事业的精神和能力。美国的戴维·比奇有一篇名为《创造美国工作机会》的文章,指出小企业是如何给大多数人提供工作的。他把各种各样的企业分成了几种类型:第一种是大象公司,是指对经济环境的变化不能积极适应的大企业;第二种是耗子公司,是指家庭作坊式的没有发展前景的公司;第三种是瞪羚公司,是指基于创新型的高成长性的企业。这种企业规模不大,但是具有高成长性,具有创新性,大学毕业生,应创办这类企业,这类企业为美国创造了80%的就业机会。江泽民同志也谈到,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如果我们能培养出更多的这种创业者,就可以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上述理念的演进归纳起来,它们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呢?一是认识论的基础,也就是大学的内在价值,是要以“闲暇的好奇”,去探究“高深的学问”。为此,大学应当崇尚学术,追求真理,传承文化,不断创新。什么是大学?就是一群老师、一群学生聚合在一起,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手段、工具,在一起自由地、开放地探讨未来,探讨科学,探讨知识,探讨真理,这就是一所大学,这就叫做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训,“让自由之风永远吹拂”,可以说是对这一认识论基础的解说。

  大学理念的另一种解释,即政治论的基础,也就是大学的外在价值,是要以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为己任。为此大学应以人为本,诚信敬业,深入社会,造福人类。美国哈佛大学的校训,“为增长才干走进来,为服务社会走出去”,可以说是对这一政治论基础的解释。我前面所谈到的威斯康星思想,谈到的创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都体现了政治论的基础。

  关于这二者如何来看呢?前者是大学的内在价值,后者是大学的外在价值,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从这样对大学的理解出发,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办学往往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种办学倾向是把学校当做企业来办,学校为的是谋利,谋利的对象是学生。也就是说把办学的目标功利化,办学就是挣钱。这就背离了大学的内在价值。另外一种倾向是象牙塔里做道场,闭门造车,关门办学,不食人间烟火,不知道时代的跟进,年年拿起破烂陈旧的讲义、讲稿,不加以更新,不加以变化,不去调查了解社会的实践、形势的变化,远远地脱离社会、脱离实践,这就背离了大学的外在价值。在我们的办学倾向中,可以说这两种倾向都存在,而这两种倾向都有悖于大学的理念。

  三、 关于大学的功能

  在这里我谈两点:一是大学的本质;二是大学的功能。大学的本质是什么?通过对前面大学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分析和探讨,我个人认为,大学的本质是创造知识的自由人联合体。“自由人联合体”的提法是马克思提出来的。在1894年1月9日,有两位意大利记者向恩格斯写信,想请恩格斯为他们新创办的《新纪元》周刊题词。记者在信里要求恩格斯用最简短的字句来表达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但丁曾经说过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旧纪元。接到这封信之后,恩格斯给他们回了一封信,在信里这样写道:“要用不多几个字来表述未来新时代的思想,同时又不坠入空想社会主义,又不流于空泛辞藻,这个任务几乎是难以完成的。我打算从马克思的著作中给您寻找一行您所要求的题词。马克思是当代唯一能够和伟大的佛罗伦萨(但丁)相提并论的社会主义者。但是,除了从《共产党宣言》摘出下列一段话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来了。”他摘出的话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54个字,用最简洁的语言勾画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的新纪元构想。在《资本论》第1卷第1章第4节中,马克思进而概括了“自由人联合体”6个字,希望用联合体形式来取代旧纪元,而联合体是由自由人的发展所构成的。

  把这种“自由人联合体”的设想放到高校来看的话,可能在一定意义上,高校就是一种自由人联合体。在新中国成立前,教师是自由职业者,大家知道,鲁迅到了许多大学去当教授,今天在这里,明天在那里,哪里聘他就到哪里去,流动性很大,是自由职业者。学生呢,也是多样的选择,我到这个学校,不行,我转学,转到另外一个学校去,都是很自由的。教,是很自由的,学,也是很自由的。所以在一定意义上,高校可能更多地,或者更靠近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构想的这种自由人联合体。老师和学生自由地聚合在一起干什么呢?干的就是创造知识。我个人认为,大学与其他学校的根本性区别,就在于其他学校也许是以传授知识为重,而大学必须以创造知识为重,否则其就不能称为大学。

  从大学的本质是创造知识的自由人联合体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大学的相关功能。一是人才培养。大学是办学的,办学就要进行人才的培养,所以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任务。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指出:“基础教育是使人成其为人的教育,而高等教育是使人成其为才的教育。”也就是说高校不仅培养人,而且要培养人才。二是科学研究。三是社会服务。四是文明传承。徐显明将大学的文明传承和文化交流放置在全球和谐、和平这个角度上来思考。为什么高等教育要国际化?就是要把不同的文化放在大学这个平台上进行融合,以减少文化冲突和战争爆发。一个高校的文化影响是深远的,以至于在美国流传这么一句话:“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就是说大学的文明传承,对于一个国家,以至于全球,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四、 关于大学的特征

  根据大学的本质和功能,大学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我把它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四位一体。前面所讲的大学的四项功能,是每一所高校都应该考虑的内容。我们看一看美国《新闻周刊》对全美大学排行的指标,考核的内容包括学术地位、毕业生的情况、教学资源、学生选择、获取经费、校友捐赠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明传承等,通过上述指标反映出来。当然,对于某一个学校来讲,有的偏重于人才培养,我们把它称之为教学型高校;有的偏重于科学研究,我们就把它称之为研究型高校。就是说根据不同的重点,就出现了不同的大学类型的划分,但是,四位一体是对每一所高校的一种共同的评价。

  (二)创造知识。大学的本质既然是创造知识,就要求学校的体制机制保证个性能够充分地发展,同时提供保证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为什么在大学要实行学分制?就在于要给学生的发展以充分的个性的发展空间和时间。为什么大学的课程要设置选修课?就在于要给学生自由的个性的发展空间。为什么大一时安排的课程比较重,到大二、大三、大四,周课时逐步地减少,在硕士研究生阶段课时又更少,到博士研究生的时候,课时又更少?就在于要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在国外,这种选修课程的比重、数量、门数是非常惊人的,哈佛大学达到了一个学生一门选修课程,比如说它有一万个学生,就有一万门选修课程可以供学生选修。哈佛大学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给学生、老师充分提供平台,使他们有充分的个性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三)科研兴教。既然大学的本质是创造知识,那么知识的创造有赖于科研,有赖于浓郁的学术氛围和环境,才能不断地创造知识,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我在江西财大任职时反复强调,对于江西财经大学来说,科研不是强调得过了头,而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因为我们远远未达到科研的自信和自觉。

  (四)教授治学。创造知识,科研兴教,激励个性发展,依靠主体是谁?是教授。因此,在大学要强调教授治学,教授就是大学,有好的教授就有好的大学,没有好的教授,就没有好的大学。教授治学是通过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来实现对学术的治理。正因如此,在大学里要特别强调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五)民主管理。因为大学的本质是创造知识的自由人联合体,所以,它的管理应该是一种民主的、自由的、宽松的、兼容的管理方式。无论是创造知识也好,还是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发展也好,都要求大学有一种自由、宽松、民主的氛围。因此,大学不仅要盖大楼、育大师,而且还要养大气、博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