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我来河南财经学院作过一次报告,这是第二次。本来我以为来讲经济问题,讲我的本行,但是李校长希望我还是讲大学的管理,所以我真的是没有现成的稿子了,只能即兴发言。希望我讲完一段之后,大家交流交流,做一个互动,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讨论。我主要介绍南京大学办学传统形成的一些管理思想。
一、 关于大学办学理念
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非常重要。每一任校长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而且每一任校领导都会思考能不能出“奇兵”。大家知道,南京大学的历史是非常辉煌的。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尽管南大的学术力量、师资力量都很强,却一直没有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所以南大人一直有一股子“气”在那里,就是骨气的气。即使再艰苦,国家投入的再少,都要努力走在全国的前面。因此每一任校长都非常地努力,大家知道比较有名的匡亚明校长,之前是郭影秋校长,后来到人民大学当校长去了,都是我们党的一些高级干部来担任南大的校领导,他们的工作都是非常成功的。
但是,尽管如此,增强学校的影响力也很难。比如,“835建言”,时任匡亚明校长亲自写信给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应该建设一些一流大学,邓小平同志还专门做了批示,明确指示要重点建设几所大学。但是在中央支持的5所重点建设的大学里面没有南大,只是专门为南大和浙大发了一个文件,尽管没有进入到国家的重点建设,但是这两所大学基础很好,还是要给予支持。后来能获得中央的重点支持,关键是新任校长、中科院院士曲钦岳同志。他任校长后,做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他认为,南大要异军突起,一定要能够找到一个新的突破点,要走人家没有走的路。当时明确提出要搞SCI,这是南京大学在全国首先提出“要抓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策略。那个时候学校里好多人不理解,但是他就是要抓SCI的论文,就是要抓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被引用论文的数量。自从抓了这项工作以后,成效非常明显,一下子把南大的地位提升了。南京大学连续7年SCI的论文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一位,连续8年被引用的论文数量全国排名第一位。这就是时任校长曲钦岳同志抓得非常成功的一项工作。南大的地位提升了,“211工程”大学,南京大学第一批进入;“985工程”大学,南京大学第一批进入,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地位。从这一点来看,我觉得一所大学,真正地要走在全国前列,要被大家所承认,很重要的是要在某一个点上作出突破。当时我们SCI论文排名全国第一以后,包括北大在内的一些高校都很紧张,觉得整个南大要超过它们。当然我们见到北大的校长、书记就讲,“南大学北大,一百年不变”,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永远都要向他们学习。但是,在当时条件下,因第一次国家重点投入5所大学没有南大,南大人憋足了一股劲,曲校长任上以后,全力抓SCI,抓发表论文的数量。实际上,如果研究一下中国的教育史,一定会注意到南大抓SCI,现在全国的所有高校都在抓SCI,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论文的国家,南大的贡献是很大的。
现在就人均SCI数量来说,南大肯定还排在前面,但是总量已经不是第一了,因为我们没有合并其他大学。再一个就是在大家都在抓SCI论文数量时,南大开始倡导发表论文由重数量转向重质量,就是我们不再追求SCI的论文数量,要追求在国际高水平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论文的质量。我们的战略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就是大家都在抓数量的时候,我们抓质量。所以我们明确要求的是每一个学科领域里高水平期刊,要考虑影响因子。论文的影响因子是多高,你往那边投稿,达不到所要求的影响因子的数量不算。前一段时间好多高校对研究生发表论文不再作具体要求,认为这是对博士生、硕士生们要求过高。我们认为,南大是以基础科学研究见长的,人家取消对论文的限制,南大不能取消。大家知道,对于文科类高校,现在认可的CSSCI也是我们南大开发的。既然理科有SCI,那么文科要搞CSSCI,我们南大来开发,这是当时我任副校长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最后得到教育部承认,现在全国都承认,但是这里面的酸甜苦辣是可想而知的,学校也投入了一大笔钱,这个钱投得很值,CSSCI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有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索引。现在基本上全国的高校(包括人民大学),教师的科学研究的评价,文科上要看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了多少篇论文;现在教育部评项目、评成果都开始以南大的CSSCI的论文检索结果作为一个标准。当然这不是完全准确的质量标准,这只是指的被引用情况,也就是被关注的情况。这项工作推动了文科高校都在抓CSSCI,后来进一步把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的引用数量SSCI作为一个重要标准。我讲这个问题,主要是想讲一所大学怎么能够提高它的地位。当它还处于低潮的时候、并不为人所认识的时候,怎么能够让一所大学被国家所承认,被学界所承认。一定要找出一个学校的生长点,一定要在某一个方面作出一个突破。
从国家层面来看,无论是从“211工程”大学,还是“985工程”高校,特别是在“985工程”的投入上,我们要讲科学发展,照样能够取得好的成果。我们举了几个具体情况,比如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独立取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到现在为止,国内高校也就是我们南大一家。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SCI我们多年位列全国第一。培养的院士数量,南大一直名列前茅,特别是南大在改革开放以后培养的两院院士数量排全国第一。教育部在投入分配的时候,就会充分考虑人才培养质量这个因素。在国家投入上,我们还保持在原来全国第一梯队的位置上。这说明一个学校的地位,主要是由这个学校所出的成果支撑的。一个大学如何被人们所认识,并能够得到国家的支持呢?关键还是自身的努力,而且要能够找到突破口。找到这个突破口以后,应该还需要长期的坚持,因为科学研究是坐冷板凳的事情。比如我们的文科,南大搞了一个中国思想家评卷丛书200部,这是从孔子一直写到孙中山,历史上200多个思想家,整整花了20年,写了200多部,2000多万字,最后全部出版。当时陈至立专门赶到南京参加我们200部丛书撰写完成的发布会。她说“这才是南大的校风”。为什么呢?现在大部头的著作只有开幕的时候,没有闭幕的时候,只有我们能够做到,许多作者由年轻人黑头发写到老年人白头发,组织整理200部出来,特别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大家安心把这个工作做起来确实不易啊!现在从文科方面,200部丛书是我们标志性的工程,现在正在把它们翻译成外文,为在国际上介绍中国文化做准备。这也说明了,一个学校一旦确定了一个方向,就要持之以恒,办出自己的特色。
现在中央提出,强调建设“有特色,高水平” 的大学。这六个字是我们大学发展的基本理念,一要有特色,二要有高水平。我想南大的“有特色和高水平”首先要归功于我们的老校长们,在前面很长的时间是匡亚明校长,他的特点主要是抓人才。“文革”刚结束时,当时有个研究中文的程千帆老先生,当时还关在牛棚里面。我们的匡亚明校长亲自跑到武汉,把这位老先生请到南京大学,最后他成为在中国的古典文学方面排名第一的学者。再就是他又到上海把陈白尘先生请回来,他是写《大风歌》的。同时又请了几个回来,把我们南大的中文一下子就变成了全国领先了。后来的曲钦岳校长,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文学家,从他当校长开始主抓科学研究,南京大学逐步走到高峰。所以,每一任校长都有他的办学理念,而且都要实施。我觉得,作为大学的管理者和每一届的校长要明确本届校领导的办学理念,应该抓什么。所以说我们匡校长是抓了人才,曲校长是抓了SCI,这对南大的提升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我介绍的第一点。
二、 关于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
到了蒋树声校长时代,蒋校长现在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他当时提出的口号、两句话,叫“学科建设为龙头,队伍建设为核心”。也就是说,他当校长的这一届是抓学科建设,把学科建设作为一个龙头。学科建设作为龙头是和国际上接轨的,因为正好是“985工程”投入的时候,我们蒋校长任校长,后来我和他搭档任书记,就是那个时候,我们在“985工程”一期国家重点投入的时期,重点是抓学科建设。也就是说,我们这样一所大学,虽然看起来规模不是很大,但如何使我们的大学能够在学科建设上走在前列,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最早是硕士点建设,然后是博士点建设,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一级重点学科的建设,接着是学科的国家排名,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所以那个时候我们把“985工程”投入的经费基本上都投入到学科上面去了。按照学科发展的需要来引进人才,按照学科发展的需要安排科研经费,按照学科发展的需要来做专业调整。这个思路,我认为也是成功的。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在上一轮全国一级学科的评估中,物理、天文、大气3个学科是全国第一;有17个一级学科是全国前五位;有23个学科是全国前十位。也就是说80%的学科是在全国前十位。现在我们有8个学科进了国家一级重点的学科,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的数量有36个。这些奠定了我们学校在全国的地位。这就是蒋树声校长期间,着力去抓学科建设,取得的一个明显效果。后来蒋校长到北京去当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了,但是我们这个思路一直没有变,就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来带动学校的整个发展,同时我们也在抓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核心,就是用队伍建设来支撑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应该说是为了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力度也比较大。南大虽然规模不如其他大学,但是我们两院院士数量目前是32个,这些院士不像别的大学是双聘的,都是实实在在我们自己的院士。而且我们的院士有一条做得不错,就是他们都不愿意聘到别的学校,没有被别的学校聘去当院士,这也是我们南大人的一个特点。所以我开院士座谈会的时候,我们是非常感动,也非常感谢这些院士们,他们的这种精神感染了我们后来的一代——就是安心地做学问。所以我经常教育我们的一些年轻教师,你们到学校的校园去看一看,就是在大年夜,还在实验室工作的是哪些人?首先是院士在实验室。所以这一点是我们学校引以为自豪的。这种画面至今还在保留着。队伍建设,首先是这支队伍要有一种精神,要有一种严谨治学、全心全意做学问的精神。这就带动了青年教师这一支队伍。所以我们现在队伍里,有32个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总共有90多个,实际上就是院士候选人。南大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有60多个,数量都在全国高校的前列。我们的教师队伍人数不多,真正的专职教师编制不到2000人,但是在这2000人的教师中,高层次人才比例很高。所以有这么一支高水平人才队伍在支撑我们搞学科建设,我们在衡量每一个学科水平的时候,很重要一个指标就是看这个学科的队伍是怎么组成的。而且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的待遇还不高。有人问你们这么多人,是不是给的钱多、待遇高他们就来。南大是文理综合性大学,同工科院校还有区别,工科院校拿的横向项目比较多,我们拿的大多是纵向项目,是国家的项目,很难拿这个钱作为收入去发的。像我们30多个院士付不起啊,人家一个学校就一两个院士,百万年薪都有可能啊。我们一开始只给6万元,去年我们提高到12万元,长江学者是10万元。我们的钱也不多,但是,最重要的是提供了很好的学科平台。我给他们谈话,像引进人才,如果他给我谈钱,对不起南大拿不出来,但是南大有学科,南大有学科平台。你到南大来,南大这个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这个平台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平台,你在这个平台上,你可以当博导,你以后有条件可以申请长江学者,申请杰出青年基金,甚至以后申请院士,我这里条件也具备。你在这里干是有奔头的,这样人才就引进过来了。南大的特点是人才流出去的很少,很重要的就是有这个学科平台。你到了这个学科平台上,就可能到全国去发言,到世界舞台上去展示,如果单纯考虑钱,我说你大学老师就不要当了,赚钱的地方多的是。当然,只要条件具备我们也会努力增加收入,尤其是学科带头人的待遇。对高端人才来说,更为看重的是学科平台。你要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就要到这个学科平台来。所以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有高的学科平台就能引进到高端的人才,有高端的人才就能够支撑你的学科建设。所以一个大学的发展,实际上是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这两个轮子,这两个轮子能够走得比较快,就能够把其他的方面带动起来。学科做好了,科学研究质量就出来了,科学研究水平也就提高了。学科建设、队伍建设这两个搞起来了,社会服务的能力自然也就加强了,大学的几大功能都能够把它很好地体现出来。所以我觉得,办好一所大学应该把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扎扎实实地搞好。这才是抓住了大学的重点。有时也经常有一些大学领导到南大来学习,他们的体会就是一条“南大人办大学非常精明”。我也不知道这个是褒义还是贬义,因为我们是在一个规模不是很大,国家当时的投入不是很多,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来办大学,我们也体会到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这是我所介绍的第二点。
三、 关于大学发展目标及定位
现在我们在做一些什么?去年我们召开了第九次党代会,确定了到2022年,我们建校120周年的时候,能够争取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这个目标正好和国家 “985工程”三期给我们定的目标是一致的。大家知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到2020年左右,中国要有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那么我们这些国内“985工程”第一梯队的大学就要有努力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这样我们就以这个奋斗目标来凝心聚力。学校的各个部门、各个学院都要围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目标来做规划,这个规划非常重要。当时周济部长时要抓三个规划:一个是学科规划,一个是校园规划,一个是学校整体规划。三大规划要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目标来进行。
再一个,我们提出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在前面说到的“学科建设为龙头,队伍建设为核心”,再加一个“人才培养为根本”。这也是我们学习科学发展观所体会到的。所以学校第九次党代会把“人才培养为根本”放到了学校建设的重要位置。这说明大学的根本职能是培养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人才培养做。因此在党代会报告的工作排序上,把人才培养放到了第一位。在教育部开的几次工作会议上,介绍南大办学经验,都是介绍南大的人才培养。我们毕竟是大学,不是科学院,大学的天职就是培养人,所以我们要把人才培养的问题放在学校工作的第一位。就是说现在新一届党政领导的办学理念又在前面的基础上,把“人才培养”放到了第一位,这就是从学校的根本职能上来谈的。当然,这也是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都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我们回过头来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现在我们胆子也比较大,南京大学已经在全国公开打出了一个旗帜,就是“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这是陈骏校长上任后提出的口号,把南大的旗帜打出来,形成南大的特色。
大家都知道,南大的校风、学风是很好的,这一点我们非常自豪。在学校里面,学生的学风,学生的那种学习劲头,确实让我们感动。有的时候,好多外面的朋友、一些领导到南大来,我都很自豪地说,你现在到南大校园的任何一个地方,你任何时候,甚至中秋节的晚上去看,一定会看到我们的学生都坐在教室里,坐在图书馆里,都坐得满满的。大家都认可这一点。学校形成的校风一直就是学生的学习非常认真。再一个就是教师的讲授也很认真,我们要求教授都必须给本科生上课,要提供多种讲座,这方面我们确实都能够做到。有些学校要办一个讲座,需要动员学生去听。我们学校办一个讲座,就怕会场里面坐不下,要站那么长时间。这都是我们觉得很自豪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敢提“办中国最好的本科生教育”。
我们现在正在进行“三三制”本科教育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确定一部分高校作为国家的人才培养试点,国家教育规划领导小组已经确定南京大学是人才培养的试点单位。现在我们制订了一个“三三制”的培养方案。“三三制”培养方案就是大学生进了南大要经过三个阶段的培养,第一个阶段实际上是通识教育阶段。我们招生的时候是大类招生,也就是说不再分经济学专业、国际贸易专业、金融专业,我们都是按经济学类专业招生。工商管理不分是学工商管理,还是学会计的,或是学其他的,统一按管理学类专业招生。进入南大的第一年,没有专业,按大类进行培养。在通识教育阶段,让学生更多地获取知识,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更多地、全面地掌握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的一些基础知识。这个阶段就是给学生打基础和全面知识的培养。这是第一个阶段的培养。
第二个阶段是专业知识培养,即专业教育。也就是说,招进商学院的学生,从这时开始进入经济学专业或者国际贸易专业,等等。学生在确定专业的时候,有一个双向选择的问题。就是把这些专业都拿出来,经济学类的学生,你是学经济学还是学产业经济,或是学贸易,学金融,还是学保险,这个时候学生要重新填报志愿,他们每人可以填三个志愿。填了三个志愿以后,每个系的系主任来选他的学生,按照学生的志愿来选学生。这个时候学生这一年的全部成绩也都出来了,他的高考成绩和一年中间的学习成绩,然后按照学生选专业的优先顺序由各系主任来选,然后进入本专业学习。
这样能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呢?原来这些学生进校的时候选专业都有盲目性,什么专业热门,大家就选什么。后来我发现那些系主任也很紧张,选专业的时候压力也很大,他要召开全院的学生大会,每个系的系主任都要讲自己学科的好处,好的地方,学科的优势,我们的科学研究情况,也要让学生检验检验,总希望好学生都报他们的专业,然后学生填志愿,再选专业。互相之间,每一个系的竞争,就在学生面前竞争了。当然,到最后还需要平衡,总不能一个系就来五六个人,那也不行啊!这就要统一平衡了。之后就进入了专业教育。这个没有多少特色,关键是第三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叫分类培养阶段。就是根据学生毕业以后的需求来确定他的课程方向,有的是准备出国的、考研的,那是一种课程;有的是准备以后去创业的,那就是另一种课程。就是进入第三阶段就开始进行分类培养。因为我们学校出国考研的比例比较大,每年有50%的学生,剩下的50%是需要就业的。这样就使每个学生有一个目标,教师的教学也有重点了。这种“三三制”的培养方案出来以后,很受学生的欢迎。
当然我们的教学内容也要进行改革,特别是创新创业课程,需要社会上一些兼职导师来任教了。我们邀请好多校友、成功的人士来讲他们的创业情况,或者是一些社会实践。我们还正在和美国一所工科院校合作在南大建立一个创新创业学院,这样能够一起来培养一些创新创业的学生。也就是说,目前我们正在实行的“三三制”的改革方案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大的改革,包括很多教学内容、课程建设等都要进行一些大的改革。其中包括在分类培养阶段,如果说学生有往学术上来发展的,那重点就是要搞研究,提前进行研究;如果学生是要准备就业的,那就提前进行一些创新创业的实践。这样就把整个本科生教育完全按照培养杰出人才的需要来进行培养。因为南大现在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就是强调要培养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这就是我们人才培养的一个定位。志愿去搞科学研究的要当领军人才,去搞就业的,以后也要当领军人才,按照领军人才的要求来进行培养。
四、 关于大学国际化
我讲一下大学国际化的问题。在蒋校长当校长的时候,我们这一届领导就曾经提出了一个目标,建设一个“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那么从国际化来讲,对我们这样一所大学,要提升我们的国际地位,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这可能对我们国际化的要求就非常高。南大国际化基础比较好,因为有中央大学这么一个基础,另外就是海外的影响本来就比较大,有这样一个很好的条件。所以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办了中国第一个中美合作的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这个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是和霍普金斯大学合办的,公认是中国第一个和美国合作的合作办学机构。到现在为止,美国还仍然认为和中国合作最好的办学机构就是我们南大的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这个中心当时是经过万里和布什中美两位领导人亲自审批的,到目前已经20多年了。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是专门培养研究生的,招生对象就是研究生,学习一年。每年招50名中国学生,50名美国学生。进校以后,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同住一个房间,一个房间两个人,一个中国学生,一个美国学生。规定在中美文化研究中心里面,一起讲英语,一起讲中文,这是规定的,所有的活动都是这样。所以美国驻中国的大使在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庆典大会上讲,预计未来中美双方的外交官和谈判代表都是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学生。现在中美中心已经开始直接招国际关系研究生。现在好多大学都将能不能考上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作为办学水平的一个指标。学生进入中美中心后,要到美国去、办美国签证、去美国大学都很方便。现在我们又和哥廷根大学建立了中德法学研究中心。德国把和南大法学的合作作为国家项目。由于有了中德法学研究中心,所以德国议院的议长、德国的两任总统都要到南大来。我们是把中德两国法学界的合作交流给建立起来了。另外我们还有和东京大学共建的中日中心,和法国的大学共建了中法中心。这几个中心建起来以后,对我们国际交流非常好,而且我们还有一系列的合作基金。
现在我们把国际合作扩大到大学生。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就是争取让我们更多的学生在南大读书期间能够到国外去学习一个学期。这个事已经做了,我们在和一些大学签协议,他们也希望我们的学生去。作为我们的学生到他们那里去交流的交换条件,他们的学生到南大来交流。我们目前可能有20%的本科生能够到香港和国外的一些大学学习一个学期的时间。这样他们上大学期间能够有机会接触到国际上的一些教育,也是我们办好本科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举措。
国际化的另一个方面是接受外国留学生。现在我们开始在海外大学设立奖学金。过去我们是中国的学生希望得到美国的奖学金。我们现在在海外的几个著名大学都设立了南京大学校长奖学金,申请到奖学金以后,让他们到南大来读书。这其中就是要解决英语课程的问题。因为他们到中国来,并不都是来学我们的汉语的,他们应该是来学习我们的专业知识的。这样就使我们的专业英语课程要增加,所以从本学期开始,我们着力在每一个学科里面设置几门专业英语课程。这样一方面对我们学生提升英语水平有利,另一方面也便于我们吸收外国留学生。现在南大吸收外国留学生数量不多,大约有2000名。这同我们建设一流大学的差距还比较大,这个比例还要进一步增加。因为我们觉得,以后要看你能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外国留学生数量起码要占到20%这样一个比例,我们现在外国留学生只能达到10%,我们的目标是希望达到20%。
再一个就是教师的国际化问题。教师的国际化不仅仅是指我们教师能够有在国外学习培养的经历,我们更需要的是吸收外国的教授来当我们的教授。现在我们已正式聘用了一批外国人在南大当教授。最近,有一个以色列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已经确定来南大工作。一般来说,在国外的一些大学里面,也有退休制度,一般到60多岁差不多要退休了,但是他退休以后到我们这里来干上几年还是有条件的。他那边的退休金照拿,然后我们这边给他提供一些教学的条件,给他一些比较优厚的待遇,这个可能还是有效果的。这就是教师要国际化。当然更多的还是吸引一流大学的高端人才来南大任教。
还有一个就是怎么提升大学的国际地位。前不久我们在欧洲搞了南京大学周,这是中国大学第一家出去的。先后在多国掀起了一次南京大学热,比如德国的哥廷根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和南安普顿大学。我带了20多位教授,他们都是学科带头人,到他们的大学作学术报告,和对方的大学商谈学术合作的问题。我还带了30多名学生组成的艺术团,去演奏中国民乐,每个学校演一场。这些学生晚上演出,白天搞才艺表演。挑选这些学生跟我去,有一个条件,必须要拿出绝活来。有的会写毛笔字,当场在那里表演书法;有的会绘画,画了画就现场送给外国人;有的会剪纸,就去剪纸;有的是搞武术的,在那里表演武术;有的是搞烹调的,在那里包中国的饺子、馄饨,当场表演,一下子吸引好多人。这样就把南大的影响扩大了,当场就有好多外国人要报名来南大学习。我们海外教育学院就摆一张桌子接受外国人报名。这三所大学下来,当地的电视台、媒体全部跟上,从早到晚跟踪,我们中央电视台都播了好多次,他们当地的电视台、国家电视台再播,这样帮我们扩大了影响。明年已经确定了到美国、加拿大,在北美搞南京大学周。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些事情呢?就是要通过大学的影响来整体推进、提升学校形象。这次除了我带的南京大学代表团外,还带了一个企业家校友代表团。这个校友代表团的代表都是企业家,他们跟着我们去了以后,参加我们的活动,同时和当地的企业家在一起沟通,很大的队伍开到欧洲去,明显扩大了南大的海外影响。
我们感觉到办一所大学,怎么能够提升国际形象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个途径让世界能够了解南京大学,这实际上会直接影响到南京大学的国际排名。因为如果人家不知道你的大学,在排名的时候,大学的声誉这个指标就受影响了。《泰晤士报》的国际大学排名打分中,就有国际化一个硬指标在那里。所以我认为现代大学要办好,国际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五、 关于大学的社会服务
最后我还想讲一点,关于社会服务。一所大学确实有一个如何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问题。怎么使我们的大学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现在办大学不是关起门来办学,应该把门打开,能够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建设融为一体,这可能也是我们现在办学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南大原来是一所文理为主的大学,容易使人感觉这个大学好像和社会的联系不密切,因为理科主要是搞实验室,实验室里面出成果,主要出论文,所以人家就认为你和地方的联系不密切。另外一个文科,也是写书、写论文,地方怎么支持?我们做了几件事情,现在可以说我们打得响的一个就是举行了“江苏发展高层论坛”。“江苏发展高层论坛”从1997年第一期开始,一直办到现在,已办了27期。这个“江苏发展高层论坛”是怎么回事呢?就是由我们南京大学主办,由省委领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每一个阶段确定一个主题,一年举行一到两次,由江苏地区的政府部门、高层企业家和高层专家共同参加。“江苏发展高层论坛”从举办第一期开始,历任省委书记都出席了,四任省委书记没有缺过一次,都到南大来了;省长也没有缺席过一次。我们这个论坛征集每一个阶段江苏发展的重要议题,由专家们提出意见,而且能够成为政府的决策咨询。所以时任省委书记回良玉、李源潮等同志都讲“江苏发展高层论坛”是江苏发展的智囊库、智囊团。下个星期三就要举行新一期的高层论坛,新任的省委书记、省长要到南大参加这一期“江苏发展高层论坛”,议题就是研究2011年的经济形势和江苏的对策。这个论坛是大家自由发言的。大家也可以放开讲,这个时候教授和省委领导完全是平等地在研讨一些问题。在江苏,现在正在发展创新型经济,这个方案哪儿来的?是2009年6月份,我在这个论坛上首先提出来的,江苏第一个阶段是发展乡镇经济,第二阶段发展开放型经济,现在到了第三阶段发展创新型经济。这个思想一提出来,时任省委书记梁保华同志立即拍板“我想都想不到的名词你们给我想出来了”!立即召开全省大会。现在你们通过江苏的媒体就可以了解,江苏这一年就是发展创新型经济。这就是大学为地方服务起的很大的作用。所以全省各级干部都关注“江苏发展高层论坛”谈什么问题,马上就形成他们本地区的发展重点,这是我们为地方服务做的一个事情。
再一个是我们的自然科学服务地方。南大现在确实在为地方的服务和合作中获得了很多收益。我们在南京建立了一个南京大学鼓楼国家大学科技园,这是我们的国家科技园。同时在我们的浦口校区旁边建立了一个南京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这是和南京市合作的。最近我们又在仙林新校区边上搞了一个南京大学科学园,这也是地方和南大合作创办的,就是要把南大的孵化器建到旁边去。前几天我们又和江宁区签了协议,征下200亩地建产业园,要在江宁搞一个南京大学科技产业园,要把南大的科技产业都转到那里去。前后我们在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泰州都建了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在扬州建了化学研究院,在南通建了新材料研究院,基本上我们在每一个地方都建了南大的研究院。前几天我们又和昆明签了一个合作协议。现在是搞创新的时代,我们的一些理科、一些技术都在铺设出去,我们给了地方支持,地方政府反过来给我们支持。我们建立一个新校区3000亩地,2006年开始建,现在基本上建成了一大半。江苏省的地方政府纷纷到南大来以成果转化的名义建楼,我们新校区里面有苏州楼、无锡楼、常州楼、扬州楼,每家来建一栋大楼,就是学校每一个学院,比如生命科学院大楼是无锡楼,就是无锡把它建起来的;计算机系大楼是常州楼,是常州把它建起来的;学校的行政办公大楼是扬州楼,是扬州来帮我们建起来的。他们为什么能够给学校借钱?因为南大在他们那里都建了研究院,都有成果在那里转化,他们有这个积极性。所以社会服务是能够让学校得到利益的。包括给学校捐绿化。所以他们就把自己的银杏树往南大运,我们现在新校区都是大树,人家都还以为我们是老校区。这个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这就是说高校只有通过社会服务能够得到各个方面的支持。
学校的社会服务是一个重要的功能,而且“以服务求支持”这条路子还是很有效的。所以现在我们学校办一些事情都比较方便,各个地方都会支持,这同提高一个大学的社会服务能力也是相关的。
(以下是观众提问及回答)
提问1:大学是为国家服务的,后来到人才战略,经过多年实施取得很大的成效,特别是后来的学科建设,现在正在探索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社会服务,这些也是我们学校困惑、思考和在探索的问题。我们是人文社科类,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学科建设现在处在初级阶段,现在仅仅是完成了硕士点布局,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博士单位我们河南省很少。现在改变规则以后,我们省里头也是自己要定几个博士培养单位,我们现在正在争取进入这个培养单位。现在学科建设上,我们更名合并以后,“大学发展论坛”也进行了几期,激发了很多好的思考。我分管的是学科建设和国际合作工作,我们最近也在按照学校统一安排,按照校长提的要求在考虑学科建设规划,现在感觉有两个问题比较困惑:一个是资源制约,像我们现在的情况,因为硬件正在建,新校区正在建,现在环境、场所就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另外一个就是投入,现在省里面对于学科建设方面投入,人文社科资金较少。所以在规划当中,我们现在也在做思考。我想问,就是在学科建设的长期规划当中,在南大发展过程中有什么好的经验我们能够吸取、借鉴,或者有些什么成功的做法我们可以学习。
洪银兴:我觉得人文社科类学校的发展,其实有的时候和理工科比较,最大的问题就是有显示度的成果可能是特别重要,但是它又不像理科那样容易显示出来。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理科有国家的几大奖,而且,国家对理科的投入相对要好一点。我们努力争取一个国家科技大奖,能够反映出来。而人文社会科学就不行。所以我们也是苦过来的,这方面我跟你们有同样的体会。
两方面,第一个拿国家大项目,第二个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这是我们下决心做的。所以我们一切政策都往这方面倾斜,你申请到国家项目,学校给你1∶1配套;你在《经济研究》上发表论文,学校给你奖励。当然现在没有了,全部取消了,但那个时候是要奖励的,这都是围绕非常明确的奋斗目标去做的。然后是一些学术会议,重要的学术会议拿到南大来开,让大家都能认识到南大的情况。我们教师只要你能够参加重要学术会议,拿出论文来,学校给你出钱,给你报销旅费;你拿不出论文,我不给你报销。一定要目标明确,这是我们的一条措施。
提问2:我有一个问题,中国特殊的政治背景影响中国的大学制度。比较普遍的是大学的内部管理行政化倾向比较突出,尤其是地方高校。你们“985工程”学校好一些,地方院校比较突出一些。在规范行政权,扩大学术权利这一块,南大有什么好的做法?
洪银兴:前一段时间说“去行政化”,对此我是持批评态度的。我认为把“去行政化”称为“去行政级别”这个说法是有区别的。
现在如果没有这一条,高校的地位很难提高。要是把这个级别取消掉了,在当前我们的大学一些事情是比较难办的。但是有没有“去行政化”的问题?有!就是在学校内部我们不要考虑,在学校内部还是以学术为主。我掌握了几条。一是在高校里面,优秀的学者不要让他担任行政职务,尽可能地让他在学术上发展。二是学校成立一系列的学术性委员会。这些学术性的委员会,除了分管校长之外,其他校领导都不要参加,让更多的教授来参加。学术委员会由分管科研的副校长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教学委员会由分管教学的校长任教学委员会主任,成员基本上都是教授。学位委员会里面,校长、书记两个人进去,其他校领导就不要再进去了,在这个学位委员会里面我们也只有一票,一切由大家投票决定。在学校里面还要强调充分发挥学者的作用,就是专家治学,不叫专家治校。因为我们自己也是专家,对不对?所以,有的地方搞得太绝对化,说“校领导一概不参加委员会”,这个也不对!学术委员会干什么总要放入学校的一盘棋里面,但是在这里面我也只是一票啊!不能绝对化。大家都是教授,为什么不能参加一些讨论呢?问题是行政负责人都在委员会里面,这个不行。所以我觉得在学校内部,更多地要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
再一个就是内部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现在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学校的内部体制是这样的,常委会讨论干部问题,重大的体制决策问题,跟学校的办学方向相关的,在常委会上讨论。另外一个是党政联席会,我们没有单独的校长办公会,行政活动在党政联席会上决定。书记和校长的分工,常委会书记主持,党政联席会校长主持,大家一起讨论问题就行了。现在还有一个叫校长专题办公会,就是专门讨论教学问题的,由校长主持。专题办公会讨论作出决定的要拿到联席会议上通过一下,免得在联席会议上再去讨论这些问题。我和校长两个团结得非常好啊,开常委会时我不在,校长主持常委会。党政联席会,校长不在,我来主持。我们两个配合得非常好。学校内部关键是一个党政团结,南大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主要是我们党政团结,几十年一直很团结。学校什么事情,大家商量着办,没有办理不好的事情,内部管理体制说出来就这个问题。
主持人:内部的中层干部,比如说系主任,或者学院的院长、书记,如果到期以后,他不干了,他是不是就自然地不是处级干部了。
洪银兴:院长、系主任本来就是教授、博导,他的待遇并不比处长低啊!他不当院长、系主任,可以安安心心做他的学问去了。院长、系主任就是给大家服务的。他发现耽误了他很多年,所以有的时候把院长、系主任换下来他还要感谢,让他安安心心做他的学问,他可以去当某一个学科的带头人。他发现当学科带头人比当院长、系主任要自在得多,当院长、系主任还要坐班,很难过,有的自己就要求下来了,有些我们挽留他。
提问3:你刚才讲到学生的学风很好。这是学校很重要的一个事情,我想问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南京大学学风很好是怎么形成的?党委在这件事上怎样去起作用?
洪银兴:一个它是一个传统,学风好是一届一届留下来的。一个学校有一个好传统太重要了。再一个大部分学生进来以后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一部分想出国,一部分想考研。这两部分人是会影响大家的,想出国的学生要考托福,考GRE啊!还有一个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当然我们有政治要求。我一直强调,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必须体现教育公平,辅导员和做学生工作的相关同志一定要有这一条,不能因为哪方面原因搞特殊化。在分数方面,哪怕排到小数点以后几位,都要分出一个次序来。学生要得到奖学金,要得到其他的一些评价,成绩是一个硬指标。有很多指挥棒跟着学生,大家要把精力放在学生的审核上面。
还有一个就是活跃学校的学术空气问题。从学校一级到各个部门、各个院系都要专门安排经费来解决学术讲座的问题,几乎每一个晚上都会有几场讲座同时进行,这个也是很重要的。
我认为,一个学校一定要理科、文理科在一起啊,理科能够带动文科。文科的特点是能够把学校活跃,理科的特点是能够带动大家做学问,因为理科的任务比文科的重,他们总是要计算、作业、实验,这样一来,它能够把一个学校的空气带上去。文科中,一些活动非常活跃,文理在一起,就可以互相影响。实际上我们还是理科为主,理科的学生多一些。因为理科学生整天都要在实验室,要发表自己的论文,我们的研究生都有发表论文的要求,在校期间发表几篇论文才能给你学位,这是都会起作用的。所以单纯靠教育他们安心学习是做不到的,可能有些专业特点在那里。
提问4:就是在现在这个比较浮躁的社会环境下,南大的教师潜心治学,学生能安心学习,做到这个非常不容易。这对我们刚刚合并的这么一所地方性大学确实很有引领的意义。刚才洪书记讲了“学科建设是龙头,队伍建设是核心”,你讲了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些做法,我们还很想听听南大管理队伍,也就是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些特色和做法,因为要提高学校内部的管理水平,管理队伍非常关键,而且现在社会上尤其是地方高校“教而优则仕”这么一种情况比较普遍。在南大师资队伍建设上,你有学科品牌可以留住人才。一般留住人才是待遇留人、事业留人,你对师资队伍,对专业技术人员有学科品牌,那么,我想听听南大管理队伍这一块的一些特色和好的做法。
洪银兴:我当书记以后,曾经在大会上讲了一个问题,党委要为各类人才提供发展的空间和发展的通道。一个学校不仅仅是师资队伍,还有管理队伍、后勤队伍,都要给他们一种发展的空间,都要给他们提供一种发展的阶梯,这个是我们要努力的。当然这方面还不够,但是我觉得每一类队伍都要有一个奔头。
学校里面,实事求是地讲,喜欢出来当处长、副处长的人太少了,他是喜欢在学院里面当一个教授,当一个博导。有时候我们看中的一个人,请他出来当处长要费很大的劲。他们都不愿意出来当,他们愿意在系里面当教授、博导,收入还高。当处长、副处长等,在学校里面只能拿到平均水平的工资,所以一般到学校里面收入都降低。因此学校里面政策很关键,一方面需要行政人员来干事情,另一方面还要能够形成一种学术至上的风气和氛围,许多工作就比较好做,但是这也要配套。所以对行政方面而言,我觉得应该要逐步真正在高校里面形成学术至上这样一种氛围,什么事都好干。所以我们的行政管理干部怎么做好为教学科研服务?我就强调这个处长不是官,你们是搞服务的。所以我每年都要搞一次机关作风的考评,机关作风考评就是让教授来投票,机关做得好不好?如果教授认为你不合适了,那就调整。
本文系作者2010年12月16日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讲演的录音整理稿。
(作者为南京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