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再论知行

  

  作者简介:哲学家、教育家

  摘要:就道德方面底知说,我们亦可以说,知难行易。

  数月以前,曾写过一篇短文“论知行”。尚有未尽之意,兹再论之。

  在上篇短文里,我们说:就道德方面底知说,确是知易行难,就技术方而底知说,确是知难行易。现在我们要补充说者,即就道德方面底知说,我们亦可以说,知难行易。

  所谓知有二义,一是认识,一是了解。就其认识之义说,道德方面底知,是容易有底,而道德方面底行,是不容易有底。王阳明说,人人都有知善知恶底良知。良知之知善知恶,“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皆是当下认识。不待思虑考索。阳明此说,是不错底。人对于价值,如有认识,都是当下认识,不待思虑考索。如有人不能当下认识,则他无论怎样思虑考索,他终不能认识。例如人看见一幅图画,如果此画是美底,而他亦认识其美,他是当下即认识。他如不当下认识,即令有美学家,艺术批评家,为之百般讲解,他还是不能认识此画的美。

  就这一方面说,可以说知易行难。一个人可以认识一件事的道德价值,但他未必能做此等底事。一个人可以认识一幅画的美术价值,但他未必能作此等画。

  但就所谓知的了解之义说,则知又是不容易有底。一个人可以认识一件事的道德价值,亦可以行此等底事,但此等事为什么是道德底,他却未必能有了解。比如一个人可以认识一幅画的美,亦可以作此等底画,但此等画为什么是美底、他却未必有了解。道德学及美学的用处,就在这一点。道德学可以说明一件善事为什么是善,可使我们对于善有了解。美学可以说明一件美的东两为什么是美,可使我们对于美有了解。对于善或美底认识,是人人都多少有底,但对于善或美底了解,则不是人人都有底。不但认识善或美底人,不必对于善或美有了解,能行善事或创作艺术品底人,亦不必对于善或美有了解。

  更有些人,虽依其良知觉得有些事办得妥当,他亦可做他所觉得妥当底事,但他可以不知那些事即有道德底价值。比如有些人觉得有些东西看着顺眼,他亦可做他所看着顺眼底东西,但他可以不知那些东西即是美底东西。例如民间流行的歌曲,其音节词意有些都是美底,不过做底人及唱底人或只觉其听着顺耳,而不知这些作品,都有美术底价值。孟子说:“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由仁义行是依照仁义行,行仁义当然亦是依照仁义行,不过不仅只是依照仁义行。于依照仁义的时候,行者不但依照仁义行,而且对于仁义有了解,自觉其是依照仁义行。此是有觉知地依照仁义行,此谓之行仁义。若虽依照仁义行,而对于仁义并无了解,亦不自觉其是依照仁义行,则虽依照仁义行,而不能说是行仁义,只可说是由仁义行。《中庸》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是这点意思的一个很好底比喻。

  由此方面说,我们亦可说,在道德方面,亦是行易知难。

  不过在技术方面,知难行易,所以能知即能行。但在道德方面,虽亦可说知难行易,但却不一定能知即能行。一个人若知一件事如何行,假如他行,他自然能行。但一个人若知一件应该行,这个应该未必即使他真正去行。

  有有条件底应该,有无条件底应该。例如医生告诉一个人说,你如果愿意保持健康,你应该起居有节。这个应该是有条件底。道德上底应该是无条件底。对于有条件底应该,一个人如不顾其条件,则其应该即失其效力。一个人可以告诉医生说,我不愿意保持健康,所以我也不必起居有节。道德上底应该,虽是无条件底,但没有强迫人以必从的力量。人的欲求是很复杂底,无论对于有条件底,或无条件底应该,他往往明知其是应该,而因有别底牵扯,不能照着应该行。所以古人说:“言之匪艰,行之惟艰。”此说与知难行易并无冲突,是可以并存底。

  本文来源:《人生四境界》,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