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善:生活的智慧

作者简介:张公善,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著有《批判与救赎:从存在美论到生活诗学》《小说与生活:探索一种小说教育学》《生活诗学:后理论时代的新美学形态》《整体诗学》等。

《托尔斯泰智慧日历》可谓一本“生活学”。这是托尔斯泰晚年对现代生活反思之后的果实。托尔斯泰清醒地意识到,现代人追求各种各样的知识与技能而忘却了更为根本的东西:追求人生的意义。无独有偶,爱因斯坦晚年也在呼吁倡导一种以和谐为旨归的教育理念,反对那种知识主导的教育。他认为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专家,而是培养一个和谐的人。托尔斯泰与爱因斯坦可谓异曲同工,其核心便是希望人类能够生活在智慧中。

生活在智慧中,首先要有清醒的生活意识,即意识到当下生活的碎片化、机械化和理论化等等弊端。碎片化导致我们的生活处处断裂,我们与他人、与其他生命、与其他非生命的存在、与整个自然与宇宙,都缺乏深层次的联系,我们成了无根的流浪者。机械化导致我们的生活成为一种程序化的活动,生活无端被物化、简化、数字化,我们成了冷冰冰的生活机器。而理论化则导致生活蜕化为一系列的概念的推演。行动的依据不再是实践,而是理论,久而久之,生活成了逻辑,生活的合法性不再扎根现实,而奠基于某种理论。

生活在智慧中,其次意味着自我救赎与自我完善。史铁生可谓典范。他终其一生都想着通过救赎自己的苦难,从而达到救赎他者的苦难,正如其小说《命若琴弦》中那位老瞎子。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我的功利生活中超脱出来,使自己与身边的人与物建立起深刻的联系。从“整体生活”的角度来看,整体即善,而断裂即恶,完善自己就是要成为一个和谐的完整的人。而完善自己则必须造福他者,他者不仅是他人,也指其他存在。“救赎”这一宗教术语在此想表达的是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因为在现实中我们往往被各种关系网牵扯,生活被分裂成一块块的活动区域,我们实际上只是“半成品”。要成为完整的人,就必须将自我从这种分裂的生活中救赎出来。在此意义上,自我救赎即自我完善。

生活在智慧中,在终极意义上即全爱。从存在的角度出发,人类与其他万事万物同根同源,因而我们要爱万事万物,而不仅仅是爱人类。全爱不等于无恨,而是将恨也纳入人生的处世状态去爱。我们要认识到恨是生活的一部分,理应被珍视,进而理解恨,超越恨,将恨消融或转化。全爱就是全面去爱,就是爱整体。全爱才能真正提升人的“存在感”,才能回归到自在圆融的整体之中。

希望越来越多的现代人能够生活在智慧中,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超越日常,超越自我,进入到一种和谐的整体之中,与他者、与自然、与宇宙建立全面而深刻的联系。

文章原发《新安晚报》,2013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