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大校园具有天然美丽,加上人工建造,假如只有天然美丽,不加人工修饰,便近于“野”,反之,假如完全人工修饰,没有天然美丽,便近于“俗”。燕园的美,在有湖光山色,配上美轮美奂的建筑,宏伟雅致。园里春夏秋冬四季都有佳景;无论晴阴雨雪,也有乐趣,绝不单调,这样美的环境,令人陶醉。
——徐兆墉《燕大的逸闻趣事》
1928年燕园鸟瞰图中最引人注目的标志性建筑就是背靠燕山,面临未名湖的办公大楼。在燕园的原设计草图中,它位于校园主轴线的中心,其他所有建筑都是围绕着它,呈现出严格的对称性。
现在在办公楼西门前有一块指示牌,上面对该楼的历史有一个简单的说明:“办公楼:建于1926年,原名施德楼,1931年6月燕京大学校楼命名委员会曾定名为贝公楼。楼前的麒麟,丹墀均系圆明园遗物,由载涛购得,存放在朗润园多年后置此。”凡是介绍燕大校园的文章或旅游指南无不引用这段文字,但究竟为什么这么称呼,以及改名的缘由,却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查遍现有的中文资料,都难以解开这个谜底。直到查证西文资料以后,才发现事实真相竟是出奇的简单:实际上施德和贝公是指同一个人,即James White Bashford,其中文名字曾被先后翻译成贝施德或贝施福。
贝施福是美国传教士,并且不是一般的传教士,而是在1913-1919年间上海美以美会的会督。
众所周知,燕京大学的前身就是由美国美以美教会开办,并于1890年在美国纽约州注册的汇文大学堂。汇文大学堂的首任校长是丁韪良的一位密友,名叫李德安,而时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的丁韪良本人也是该校董事会的一名重要成员。当李德安于1893年因病去世以后,校董事会一致推选贝施福为汇文大学堂的第二任校长,同时选举刘海澜为副校长。贝施福当时也是美国俄亥俄州卫斯理大学的校长。虽然他于1904年正式来北京传教之前,并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实际主持和过问汇文大学堂的具体事务,但由于他是一位颇负盛名的教育家,同时又具有管理一所美国名牌大学的丰富经验,所以他对于提升汇文大学堂的学术和管理水准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尤其是自从他亲自来北京主持美以美会的教务活动之后,以及在1913-1919年任上海美以美会会督期间,更是在汇文大学堂的财力上作了鼎力支持。贝施福还是一位藏书家和多产的史学家,1919年在上海逝世之前,贝施福向汇文大学堂遗赠了他所收藏的大量书籍,其中有很多是善本书。它们后来成为燕京大学图书馆西文书收藏中的核心部分。至今在北大图书馆的书库中仍能找到上千册有贝施福亲笔签名的西文书籍,内容大都跟在华传教士和中国历史文化有关。为了纪念他对于汇文大学堂和燕京大学的突出贡献,1926年燕大在海淀的新校园落成以后,便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作为燕园标志性建筑的办公楼。
贝公楼的正门是在可以远眺燕山的西面。门前原来有一棵挺拔而高大的松树,还有一块西方所有大学校园均少不了的长方形草地。正门上方的屋檐之下还挂有一块很大的牌匾,上书“贝公楼”三个大字。从1939年和1941年燕京大学毕业同学录的老照片上,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块牌匾。读一下有关“一二·九”运动的回忆录,或是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北京地下党活动的史料,我们就可以看到许多革命老前辈以极其虔敬的口吻提到“贝公楼”,因为就在1935年12月8日的晚上,燕京大学学生会在贝公楼的礼堂召开大会,在群情激奋的气氛下商定了第二天北京街头抗日示威游行的细节。在随后的无数次跟外敌内贼的殊死斗争中,革命学生和地下党组织的秘密会议经常是在贝公楼二楼的礼堂里召开的。这样,在许多人的眼中,“贝公楼”的牌匾其实就跟那块被奉为国宝的“大学堂”牌匾一样,是具有很高历史文物价值的。
燕园姐妹楼以谁命名?
在燕园北部的红色大屋顶传统建筑群中,有一对引人注目的孪生姐妹。它们现在被称作南阁,北阁。周围其他的红楼都是长方形的庭院式建筑,而这两座楼却是正方形的,而且南北相对,比肩而立,与现在的俄文楼组成了一个独立的单元。从老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周围环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它们是原燕京大学女部的办公楼,俗称姐妹楼,其中北阁叫麦风阁,南阁为甘德阁,而它们的英语名字则经常统称为Miner Hall。
那么,谁又是这位Miner呢?为何燕京大学女部办公楼要以这个名字来命名?翻开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和燕京大学的历史,我们才得知她就是曾任北京贝满女校校长、华北协和女子大学校长兼创始人以及燕京大学女部第一任主任的麦美德博士。
作为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麦美德女士具有一段非常富有传奇性的人生经历和教学生涯。她于1861年1月30日诞生在美国俄亥俄州欧柏林市,父亲是一位献身于在印第安人部落中普及教育这一事业的教育家。麦美德从小跟随父亲,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北部的印第安人保留地中长大,耳濡目染,从小就立下了献身教育事业的决心。1884年,她从大学毕业以后,便自愿到一个专门为黑人开办的学校任教,在那里教了三年的书。1887年,美国公理会在美国各地选派自愿者赴华布道,麦美德积极报名参加,并于同年搭船来到了中国。初到异国,语言不通,麦美德便在河北保定接受了汉语的短期强化性训练,并于第二年来到了美国公理会在通州创办的潞和中学任教。1889年,在公理会教士谢卫楼的努力下,该校在原来高中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四年制的大学课程,此即后来在1893年得以正式命名的潞和书院。麦美德作为一位女传教士,同时在那儿教授地质学和心理学。1900年,潞和书院在义和团运动中受到重创,不少教师和学生死于战乱,整个校园被夷为平地,就连废墟中的砖头和基石也被附近的村民运走盖房。两年后在别处坚持办学的潞和书院又重新迁回了通州,不久公理会便与伦敦会进行联合办学,在原潞和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华北协和大学。
几乎与此同时,即在1903年,麦美德受聘为北京贝满女校的第三任校长,她就任该职以后,立即按照原来潞和中学的做法,致力于在高中基础上创建大学课程,并于次年在北京灯市口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女子高等学校——华北协和女子大学,麦美德在兼任贝满女校校长的同时,亲自担任华北协和女子大学校长。该校飒爽英姿的女大学生形象为中国的女子高等教育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一年以后,美以美会属下的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就在福州宣告成立;而另一座著名的教会女子学院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也于1915年在南京正式招生开学。
从1916年至1919年间,汇文大学、华北协和女子大学与通州协和大学协商并校,三校合并后改名为燕京大学,并聘任原金陵神学院的希腊文教授司徒雷登为新学校的校长。麦美德也正式出任燕京大学历史上第一个女部主任。她虽然在这个职位上只工作了短短三年时间,但却为燕京大学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使之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男女同校上课的高等学府。因而在海淀新校园落成时,将作为女部办公楼的燕园姐妹楼以麦美德来命名一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1923年,麦美德被选举出任中华基督教全国协进会副会长,并被山东齐鲁大学聘为女部主任兼宗教学院教授。她在那儿一直工作到1935年逝世为止。就在她逝世一周年之际,燕京大学在贝公楼大礼堂举行了隆重的“麦美德博士逝世周年纪念会”。
燕京大学的女大学生生活
燕京大学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实行男女同校学习生活的现代高等学府。自从1920年华北协和女子大学跟原汇文大学堂和潞和书院这两个教会大学合并成为燕京大学以后,校园里便增添了一种青春的活力。男女教员在同一个办公室切磋学问和商讨教学问题,男女学生在一起听课和参加课外的社交活动——这种令人称羡的开放情景在当时其他任何中国大学中都是难以见到的。
当时燕大的男生宿舍楼是在枫湖北岸一字排开的六座大屋顶传统中式风格建筑,而女生宿舍楼则是东西相对的四个风格清新典雅的中式院落,即目前的一、二、五、六院。现在的三、四院虽然在原设计图上就有,却是后来才添加的。
在作为女生宿舍的四个院落里,每个宿舍的玻璃窗大多是朝南的,这就使得屋里具有良好的采光效果,再加上女生们手脚勤快,善于做家务,所以每个房间都整理得窗明几净,桌椅和书架上纤尘不染,墙上和桌上还经常摆有一些个性化的装饰品。这些都跟室内卫生略显肮脏,东西放得杂乱无章的男生宿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时的学生食堂跟学生宿舍楼是连接在一起的。例如,在东西朝向的第一至第四男生宿舍楼中间有两幢南北朝向的建筑,那就是男生的食堂。而在作为女生宿舍的四个院落中,每个院落都有自己的食堂。女大学生们自己动手淘米做菜,然后在干净明亮的餐厅里集体进餐,别有一番独特的风味。由于不少女生在燕大家政系受过烹调的专业训练,所以想来那些菜肴一定很美味。而且由于学生们要自己筹划和安排每天的膳食,因此也锻炼了每个女生操持家务的实际能力。
虽然是男女同校,但燕大女部还是有严格的生活规章制度来限制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例如,除了极为罕见的开放日之外,男生一般不能随便进入作为女生宿舍的四个院落。女生在晚上的某一个特定时刻以后,便不能随便到宿舍之外跟男学生约会。如果在这段时间男生确实有要事必须得跟一位女同学当面交谈的话,就得通过门房将便条递进去,再把女同学约到某个特定的院墙窗口去谈。这种情景颇有点像红娘替张生和崔莺莺穿针引线的味道。
正是因为有这样严格的禁忌和规章制度的约束,作为燕大女生宿舍的这四个院落被男生们戏称为“紫禁宫”。但即使是戒备森严的紫禁宫也有每学期一次的开放日,一般都是安排在春季和秋季。在开放日那一天,校园里充满了节日的气氛。男同学们好不容易逮到了这个机会,便找各种借口,三三两两地到这几个院落里来参观女同胞们的宿舍。有些大方好客的女学生也会趁这个机会邀请同班的男同学来自己的宿舍楼参观和聚餐。平日里显得幽静的这四个院落顿时变得热闹非凡。
然而这种每学期一次、仅限于聊天和聚餐的开放日并非是男女同学之间最佳的社交场合。燕大学生还有内容极其丰富的课外社团活动,例如合唱团、戏剧社、文学社,等等。男女同学之间也有很多机会在一起打球,参加其他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此外,学校和各个系还经常组织男女同学一起参加社会调查、实习或社会公益活动,这些活动也为健康的男女同学间交往提供了许多机会。但从现存的学生回忆文章和老照片来看,最受燕京大学男女学生欢迎的社交活动莫过于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假日或周末,约上一大帮男女同学去附近的颐和园划船,或是到较远一点的香山、八大处去野炊和爬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都会推上在燕园已经相当普及的自行车,但也难免会有一两个因循守旧的老夫子,或是别出心裁的调皮鬼,宁愿去雇一头驴,骑着这种当时仍使用极为普遍的交通工具,一颠一颠地跟在大家的后面,为节假日的郊游平添几分喜庆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