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和方法
(一)研究背景
邓小平同志于1983年10月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此后,关于我国教育国际化,特别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讨论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我国政府在随后的“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中也提出过建设“国际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大学”的口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六章“扩大教育开放”更加旗帜鲜明地提出今后十年我国将致力于:“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瞄准世界教育发展变革前沿。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国内近年来研究大学国际化问题的文献日益增多。2012年10月3日在中国知网(CNKI.net)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按照“大学国际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核心词组,能够全文检索到期刊共计4606条文献记录,最近3年来更是大约以每年500篇文献的速度增长。王颖(2008)在《近十年大学国际化问题研究趋向》中分析,目前我国学者的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大学国际化的概念、内容和形式研究、动因研究、策略研究等方面,但是目前研究主要从应然的角度进行,更多的是以一种对政府或相关组织的建议出现,而不是基于事实的分析和探讨。姜文(2011)在《十年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述评》中更加具体地分析了现有文献主要的一些研究视角,如WTO与高等教育国际化、西方发达国家经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和发展趋势、来华留学教育研究、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等。而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是缺乏实证研究,“研究多停留在抽象的认识和思辨上,偏重文献梳理、实时性描述和阐发。”由此可见,实证研究是我国国际化研究中的一个缺陷。此外,《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2012)在研究报告《2011年全国高等学校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中,以2011年14家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教育论文的关键词为样本,统计后发现涉及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文总共才47篇,仅占总量的1.20%,这也反映出目前我国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化研究水平低下的状态,或者说国际化研究的论文总量在增加但仍然没有成为教育研究的主流领域。
在国际化策略研究中,加拿大瑞尔森理工大学Knight(1994)在《国际化:因素和要点》一文中指出,“大学必须要制定国际化战略才能有效实现国际化”,“国际化战略能够为大学指明方向、明确责任、制定目标。”我国的大学也都充分认识到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性而在努力致力于国际化的进程。北京科技大学的叶传英、宋莉(2001)也提出大学国际化首先要确立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周密、丁仕潮(2011)在2010年针对160所大学进行了调查,在分析我国大学内外环境和国际化驱动因素后,提出了我国大学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战略路径建议。但是实践中我国大学在国际化过程中是否制定有国际化战略,国际化战略的水平和执行情况如何,却鲜有研究。笔者试图做一个初步的实证探索,描绘目前我国大学国际化战略的基本蓝图,但是由于资料有限,只能属于定性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样本来自清华大学2011级教育博士班在职博士生目前工作的9所高校,参照清华大学林健教授关于中国大学5种办学类型的划分方法,对9个样本大学分类后添加了华北电力大学作为样本,共计10个样本,每类样本有两所大学。第一类,研究型(“985工程”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第二类,研究教学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华北电力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第三类,教学研究型:河南工业大学和山东理工大学;第四类,本科教学型:济南大学和淮阴工学院;第五类,专科教学型: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和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本研究通过发送调查问卷和征集各自大学的“十二五”规划的方法,搜集每个高校对本校国际化战略的意见以及他们的战略规划文本,再以此为基础进行研究。所以,本研究主要采取调查法和文献法的研究方法。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属于从事高等教育学习、熟悉如何制定战略规划、深知战略规划的重要性、并且从事高等教育第一线工作的行政人员。他们的意见反馈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同时,这些博士生具有一定的参与积极性,100%回复了本次调查。
(三)研究分析
本研究发送的调查问卷主要有8个问题。前两个问题确认高校的办学层次,可以据此划分学校的办学类型。后6个问题主要是回答国际化战略的制定、贯彻和监督3个环节的影响因素及权重排序。根据各个大学的“十二五”规划,我们可以大概了解有多少高校制定了国际化战略以及我国高校国际化战略的类型。
二、样本高校制定国际化战略情况
10所高校中,明确提出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高校有北京邮电大学、济南大学和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三个高校。其他7所高校都把国际化或者国际合作和交流作为实现学校总体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例如,北京大学在第三篇主要任务的第七项要求“强化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清华大学直接将国际合作列为第八章,作为走向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举措之一;华北电力大学在第三章“十二五”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第五项)中要求“坚持开放办学,增强学校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河南工业大学在具体的发展目标第七项也提出国际合作的基本要求;山东理工大学直接将“对外交流与合作”列为第六项战略任务;淮阴工学院的主要发展目标中的第七项是“对外合作”;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在主要任务与措施的第七项也要求“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办学国际化进程”。
可见,调查中的高校都非常重视国际化路线,虽然国际合作作为战略或者任务一般都排在教育、科研、师资、文化等战略或者任务之后,但是提升国际影响力、面向世界办学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的共识。
(一)国际化战略的类型
根据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Childress(2009)(本文的调查问卷也参考了这篇论文的部分观点)提出的几种大学国际化战略类型的划分方法,目前美国的大学国际化战略形态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A类“制度性战略规划”,即将院校国际化作为一种发展战略来规划和实施。这种院校往往将国际化作为院校发展战略计划的一部分,是学校发展战略的必要组成部分。一般地,这些院校都有确定的关于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部分的陈述,但是仅仅停留于此。二是B类“明晰的文档规划”,这类院校基本上勾勒出教育国际化作为它们发展的持久性的主题,具有关于教育国际化任务与目标的清楚地表述。这种形态的国际化计划的趋势尽管反映在院校中长期计划中,但是涉及短期如何实施的具体的战略却语焉不详、模糊不清。三是C类“部门战略”,该类型院校已经将教育国际化延伸到学院与系部等基层的教学与学术研究单位。学院与系部将所属的机构统整到教育国际化上来,使之成为学院或系部的优先发展事项,成立相关的国际教育办公室与国际学术事务办公室等,处理与国际化相关的事务。
本研究的10所大学的国际化战略按照以上方法基本上可以划分如下:
A类战略:河南工业大学、淮阴工学院;
B类战略:华北电力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济南大学、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C类战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通过研读10所大学的“十二五”规划以及附录的子规划,我们可以看到:
1、河南工业大学、淮阴工学院仅仅简单地描述了国际合作目标,并且就此而已,没有深入展开。例如河南工业大学:“与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渠道进一步拓展,合作层次进一步提升,国际交流培养学生、留学生和技术培训人员规模稳步增长,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淮阴工学院更为简单,在对外合作中“力争与国外4—5所高校与教育机构联合培养本科生,开展留学生教育”,因此,界定他们为A类国际化战略。
2、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战略规划比较规范,它们的国际化战略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比较清晰,并且和学校的各项功能紧密结合,虽然也都分列出具体的部门战略,但是实质上属于C类战略,也是最积极实践国际化的一类大学。例如,北京大学详细制定了未来发展目标,即“保持中国领先、创建世界一流”,并且分三步走:到2018年建校120周年左右率先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到2033年建校135周年左右率先跨入世界一流大学中坚行列;到2048年建校150周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左右率先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十二五”时期北京大学要努力全面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其7个具体目标也言必谈国际化和“世界一流”:第一,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本科生教育率先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研究生教育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不断为国家培养出具有爱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各领域能够起到引领作用的一批又一批高素质领袖人才。第二,自主创新研发能力显著提升。不断取得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科学研究成果,初步实现由跟随型研究向引领型研究转变。科研成果产出质量和全球影响力保持国内领先,并不断提升在国际先进行列中的地位,科学研究水准接近世界一流。第三,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决策支持能力显著提高,力争成为具有世界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端智囊团和思想库。支撑引领中国创造的技术转移能力显著提高,校办产业持续向高端化、国际化转型,初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中心。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显著提升,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学习型社会基地。医疗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稳固提升医疗服务中心地位。第四,文化传承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更好地支撑、引领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初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传承创新中心。第五,人才高端化水平显著提高。初步造就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师资队伍。第六,国际化办学水平显著提高。国际教师比例、国际学生比例、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国内学生比例、国际合作论文比例显著提高,留学生质量显著提高,成为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全球化大学。第七,改革攻坚克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完善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努力形成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在北京大学具体的“强化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战略中,也将行政管理、教学、校区建设等各方面工作有机结合到国际化中来。如北京大学提出健全国际交流合作管理结构,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经验,与学校管理结构调整相配套,建立具备国际化理念、国际化服务标准的管理队伍,重点强化二级、三级学术单位有组织地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管理能力,逐步将学校不同层次国际交流合作服务纳入教师社会服务职责,将国际交往纳入二级、三级学术单位和教师评鉴体制,增强学术单位和教师个人自主开展国际交往的能力,调动学术单位和教师个人协同推动国际交往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深圳研究生院建设“世界一流国际化校区”的进程,努力形成全球全方位、全层面、全员推动国际交往的管理格局。
3、大多数大学的国际化战略属于B类战略。在这些学校的发展规划中,清楚地表达了教育国际化的意愿,在中长期的目标中也有涉及,但缺乏短期如何实施的具体的子战略。例如:华北电力大学提出的发展总目标是“围绕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早日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其国际化的愿景充分展现。在其具体的中长期目标中,也强调“坚持开放办学,增强学校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并且列了4个分目标。但华北电力大学的战略和其他B类战略的大学一样,都没有具体的短期规划,没有必要的经费、人员、制度等配套计划,也没有能够将国际化战略和其他部门的战略有效地结合,因此缺乏可行性。
4、国际化战略的类型和大学的办学类型没有必然的关联,虽然基本上办学类型更高的高校所处的类型更加高级,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他们的国际化战略都能兼顾宏观和微观方面,便于实施;但是办学类型较低的高校制定的国际化战略也有可能更加积极,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虽然是专科教学型高校,但是其发展战略目标定位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等职业院校”,该校制定的国际化战略表述也比较明确。
(二)制定国际化战略中的积极和妨碍因素分析
1、积极因素。学校高层的高度重视。这是全部调查问卷最为得到认可的因素,有两份调查问卷还特别标注“很重要”,“这是重要保证。”
(1)有国际化专项委员会协调各个部门、教工和学生的工作。100%的问卷认可这个因素是国际化战略的制度保障,重要性排在第二位。
(2)外部因素包括教育部国际司、留学基金委、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等部门和机构的政策,以及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组织,国际学科评估等,都对高校是否参与制定国际化战略有着或多或少的积极影响。100%的问卷认可这一观点,重要性排在第三位。
2、妨碍因素。本题目一共列出了8个选项供选择和排序,综合问卷反馈,按照顺序1到8,权重8到1分的计算结果,我们得到以下权重顺序,由高向低排列如下:①缺乏校级领导层面的支持(原顺序第5位);②学校没有核心的国际化协调机构,各个院系和行政部门各自为政(原顺序第1位);③缺乏校级领导对具体国际化战略实施方案的支持(原顺序第2位);④学校决策速度慢,文件审批费时费力(原顺序第6位);⑤负责国际化战略的关键岗位一直处于空缺状态或者本身对国际化认识不足(原顺序第7位);⑥经费紧张,难以支持国际化(原顺序第8位);⑦学校主管国际事务的校领导不是校务委员会成员(原顺序第3位);⑧学校已经处在国际化的高级阶段,不需要国际化战略(原顺序第4位)。
通过以上排序可以看出:第一,国际化的领导力仍然是决定国际化战略的关键因素,特别是校级层面,其次是具体执行层面,在学校关键部门形成对国际化重要性的共识后,才能顺利制定国际化战略。第二,学校的工作效率,以及充裕的经费支持,也是影响国际化战略制定的主要因素。第三,没有任何学校认为本校的国际化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仍然需要不断修订和强化国际化战略,进一步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
(三)贯彻落实国际化战略中的积极因素和妨碍因素分析
1、积极因素分析。本题目一共列出了4个选项供选择和排序,综合问卷反馈,按照顺序1到4,权重4到1分的计算结果,得到以下权重顺序,由高向低排列如下:①全校教工的一致认同、支持和参与(原顺序第1位);②教务、研究生院和学术委员会等教学部门的全力支持(原顺序第2位);③国际化成为教代会、处级干部会等重要会议的必然内容(原顺序第4位);④国际处强有力的工作及与教工间的有效互动(原顺序第3位)。
10所高校都高度认同实现国际化战略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共识。一份问卷中写道:“只有大家认识到位,共同推进并积极参与,才能快速推进。”其次,“态度和认识决定一切。”我们可以看到,位列前三的都是意识问题,都是真正体现国际化重要性的具体举措,排在第四位的才是具体怎么做的问题。一份问卷中这样表述“校领导班子的集体认同和主管领导的强力推进”是重要因素之一。国际化离不开教学、教务以及学术部门和各个院系的大力支持,国际化战略只有在学校全体呼应的基础上实现,国际处作为核心实施部门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才能有所作为。
2、妨碍的因素分析。本题目一共列出了4个选项供选择和排序,综合问卷反馈,按照顺序1到4,权重4到1分的计算结果,得到以下权重顺序,由高向低排列如下:①没有经费支持各个国际化项目,各项国际化目标变得遥遥无期(原顺序第1位);②各级领导们不能全力支持国际化,推三阻四(原顺序第4位);③缺乏教工的认同和理解(原顺序第2位);④学术自治产生的抵制力量(原顺序第3位)。
显然,在实施国际化战略过程中,没有经费支持是最大的障碍,它甚至会使得国际化战略成为一纸空文,永远束之以阁。而“领导们的高度重视”永远不仅仅是一句象征性的大话,只有领导们并且是全部和各级领导们都认识到国际化战略给学校带来的机遇和重要性,才能让学校发展的战车动力十足,教工们的认同、支持和团结一致才能发挥作用。
(四)监督国际化战略执行的积极因素分析
本题目一共列出了3个选项供选择和排序,综合问卷反馈,按照顺序1—3,权重3—1分的计算结果,得到以下权重顺序,由高向低排列如下:①国际化指标体系的排名(原顺序第3位);②学校《年报》公开展示(原顺序第1位);③本校教育研究所/院的研究报告(原顺序第2位)。
虽然各个大学都对目前国内和国际上流行的大学排名榜有异议,但都将排名先后看得非常重要,它们将能否登上国际排名或者排名更为靠前作为监督国际化战略执行情况的最重要尺度。相对于学校教育院所提交的研究报告,学校按照教育部要求发布的年报更加具有权威性,其中的国际化数据更能说明国际化战略的执行情况,从而进一步推动国际化战略的顺利执行。虽然各个学校在监督国际化战略的执行过程中,都认为应该有监督机制,但是根本不知道如何监督,没有建立起监督机制,有调查建议“监督只有靠干部任期目标和国际交流处的年度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但是哪些作为目标,如何量化和考核,都是棘手的问题。目前学校国际化战略的执行只有靠自觉、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
三、结论和思考
第一,我国各层次的大学都非常重视国际化工作,或深或浅地认识到了国际化的重要性,虽然制定国际化战略有很多障碍因素,但是普遍性地在各自的“十二五”规划中以文字的形式给予确认,这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承诺。
第二,我国大学的国际化战略还主要处在B类战略层次,即各个大学有明晰的国际化文档和目标,但如何具体实施、如何调动全校资源为国际化服务却语焉不详。国际化程度已经很高的学校有可能达到C类战略层次,实际上也确实有像天津大学那样专门制定出国际化战略的高校。也有部分高校的国际化战略处在A类战略层次,即仅仅处在制度表述的层面。
第三,我国大学对于自己的国际化战略都不是甚为满意,即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国际化程度已经很高的高校,仍然认为自己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相当差距,虽然这两所高校已经进入主要世界大学排名榜并且位列前茅,仍然没有宣称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仍然需要国际化战略明确优劣,指引方向。
第四,我国大学制定、实施国际化战略过程中,领导们的共识是首要的前提,没有“领导的重视”,经费就无法保证,项目就无法实施,各种资源和条件都无从谈起,国际化战略不可能实现。全体教职员工的统一认识是保障,这就要求国际化战略经历至少几上几下的反复征求意见,经历领导、教工、学生、教代会、学术委员会等多次讨论才能结晶成型,国际化战略才能在执行过程中得到认可和响应。
第五,我国大学的管理和监督机制还不规范,国际化战略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意识和制度,这和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发展规律是一致的,还没有相应集约化的管理要求,在这方面,大学应该走在前头,率先在高等教育领域实现管理的科学化。
【作者房东波系北京邮电大学校务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