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教师教育大学化转型主要包括从师范学校到综合大学教育学院、从独立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到综合大学、大学设立教育学院三种形式。美国教师教育大学化转型一方面拓展了教师教育的职能和层次,强化了教师教育中通识课程的比重,促进了教师个体发展和专业发展,推动了教育学科的规范化。另一方面,美国教师教育大学化转型也导致教师教育的边缘化和身份丢失,引起了对转型有效性的反思。
[关键词]转型;教师教育;通识教育;有效性;边缘化
20世纪70年代美国率先实现了教师教育从师范学校到综合大学的转型,最早完成了从专门化到综合化的教师教育转型,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又引起了诸多的深思。
一、美国教师教育大学化转型的形式
美国教师教育转型是一个渐变和不对称的过程,各州在此过程中以不同的方式完成了大学化转型。其意义在于,确立了教师教育在综合大学中应有的独立地位,明确了教师教育在高等教育学术制度中的结构位置。美国教师教育大学化转型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师范学校—师范学院—综合大学教育学院
19世纪20年代的美国公立学校运动催生了师范学校。师范学校从建立之日起就存在争议。首先,设置师范学校的必要性受到质疑。许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并没有从教,许多学生选择师范学校是因为他们想用最少的花费完成中等教育。同时,一些教师怀疑是否存在具有普遍性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1839年成立的莱克星敦师范学校首任校长塞勒斯·皮尔斯(Cyrus Peirce)认为,“教育中还没有发现一般的教学原则,也没有一般的教学技能,每个教师都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场景灵活教学”〔1〕。其次,师范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业前景不尽人意。承担教学实习的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普遍低于文实中学,师范生只能接受有限的教学指导和浅显的教学技巧;师范学校与高等学校互不衔接,被人们视为“终极”教育阶段。最后,师范学校的技术性倾向受到质疑。师范学校特有的“教育学”(pedagogy)通常指“教学的一门技艺”, 而不是指“教学的理论”,教师就是技术人员( technician) ,师范学校的教学观、教师观和课程观呈现出明显的技术性倾向,通识教育(liberal artseducation)的内容往往被忽略。〔2〕
20世纪初,美国师范学校开始逐渐升格为师范学院,这是美国教师教育的第一次转型,转型的主要动因是提高教师教育生源质量的需要,其标志是用四年制本科教育替代旧的1~2年制师范学校教育。1908年美国教师协会师范部在一份声明中建议:“虽然‘师范’是一个褒义词,但是这类学校不能再叫师范学校了,应该被称为师范学院。”〔3〕。同年,全国教育协会师范部建议申请师范学校的学生应该获得高中毕业证书,20世纪30年代大部分师范学院都采纳了这个建议。截止到1939年,在师范学院就读的学生达180000人,培养了约60%的公立学校教师。
美国教师教育第一次转型的最大成效是改变了早期教师教育的狭隘含义,
河南大学发展规划处